楠木軒

曾經的世界第一宮殿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壇的

由 展東明 釋出於 經典

說到故宮,你可能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宮。這也難怪,如今故宮已經成了其專屬名詞。
但其實,南京故宮才是故宮的“鼻祖”,包括北京故宮都是以它作為藍本修建的。
早在元末,南京故宮就已開始修建,但真正形成規模,還是在明朝,所以南京故宮又被稱為“明故宮”。
公元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改集慶為應天府。正式成帝后,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
相傳,朱元璋曾徵發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始建於1366年,到1392年基本完工,歷時二十餘年。
南京故宮坐北向南,大體範圍東至今中山門,西至西安門,北至後宰門,南至瑞金路,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金碧輝煌,氣勢恢宏,乃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譽為“世界第一宮殿”。
南京故宮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然而,隨著靖難之役的爆發,南京故宮第一次遭到破壞,奉天殿等宮殿被燒燬。其後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失去首都的資格,南京故宮也跟著失寵,不再作為皇宮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
事情倒也不是沒有出現過轉機,公元1425年,明仁宗繼位,第一件事就是想遷都回南京,並下令重新修葺南京皇城,可惜還沒熬到皇宮整修完畢,就突發疾病而死。
從此,南京故宮徹底涼涼,風吹雨打,雷轟電擊,自然損壞相當嚴重,卻沒有得到相應的修葺。
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將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較,認定前者遠遜於後者。由此可見,直到明朝晚期,南京故宮雄風猶在,真正的鍋,得由後世來背。
事實上,清初對明故宮的損毀是最徹底的。清軍入關滅南明後,將明故宮改為八旗駐防城,設定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使明故宮建築遭到極大的破壞。以至於,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達江寧時,忍不住感嘆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
然而,康熙皇帝也沒有真正憐惜明故宮,曾賜普陀山“法雨禪寺”額,並下發“拆金陵舊殿以賜”令,拆除南京故宮琉璃瓦12萬張,仿金陵明故宮九龍殿蓋成。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運動,明故宮又經受一次嚴重的破壞,除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幾乎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
民國時期,南京重新成為首都,南京故宮卻再也無法恢復過去的榮光。甚至於,因為建造明故宮機場,南京午門雙闕也遭到拆除,僅保留下一座三孔門洞。
總之,南京故宮就像一個命運多舛的詩人,年久失修不說,還歷經連年不斷的戰火,如今僅剩下一片斷壁殘垣,幾乎被世人所遺忘,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