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權奪利,戰國末期都打紅眼了,為何還出現幾起禪讓事件

戰國末期,各國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可以說,諸侯們為了擁有最高的權力,建立一統天下的蓋世奇功,大家都打紅眼了。

春秋時期及戰國早期,要攻打別的國家,還得找點理由。比如你這個國家不敬周天子,或者說你去欺負別的小國,好了,找到理由了,大家就聯合起來,“替天行道”,一起打你,讓你撤兵並承認錯誤。但是到了戰國後期,打仗基本上不要理由了,而且還經常搞偷襲。只要偷襲能得手,打下來的地盤就是你的。還盛行欺騙,就像張儀騙楚國的地盤一樣。只要騙得了手,那就是本事。

為了爭權奪利,戰國末期都打紅眼了,為何還出現幾起禪讓事件

(趙武靈王)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戰國末期卻出現了好幾起禪讓事件。比如趙武靈王把王位禪讓給自己兒子,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宰相子之。連秦孝公也打算禪讓給商鞅。因為商鞅沒答應,最終才不了了之。

一般的禪讓,都是被逼迫的結果。就算遠古時期的堯舜禪讓,按照《竹書紀年》裡講的,也不是堯舜心甘情願的,而是因為年老了,被逼迫乃至被囚禁的結果。後世的封建時代發生過幾起禪讓,但大都也是因為被逼,迫不得已。比如漢獻帝禪讓給曹丕,曹奐禪讓給司馬炎,李淵禪讓給李世民等等。就算宋高宗、乾隆那樣的禪讓,也是讓位不讓權,權力一直緊緊抓在手裡。

然而,戰國末期的這幾起禪讓事件,卻是出於主動,並非逼迫。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爭權奪利,戰國末期都打紅眼了,為何還出現幾起禪讓事件

(燕王噲禪讓)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把上面提到的這三起禪讓事件清理一下。

趙武靈王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讓趙軍強大起來,接著又南征北戰,攻下了不少地盤。那時候,趙武靈王覺得,他自己一個人,既要管理國家,又要外出打仗,實在忙不過來。於是他決定把王位讓給兒子,讓兒子在國內當王管理國家,他則在外面專心打仗。

燕王噲之所以要把王位禪讓給宰相子之,是因為蘇代對他說,子之很賢明,能夠帶領國家從勝利走向勝利。燕王噲想,燕國當時比較弱,如果不發憤圖強,很容易就被別的國家給滅了。如果能夠找到一個讓燕國變得強大起來的人來領導燕國,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秦孝公禪讓給商鞅,是在秦孝公即將去世的時候對商鞅說的。秦孝公的想法是,要想讓秦國能夠持續強大,改革的事情,就不能半途而廢,必須一以貫之地推行。但是,秦孝公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少貴族反對商鞅。如果秦孝公去世了,反對商鞅,阻礙商鞅改革的肯定會更多。這樣,秦國的改革必然半途而廢。一旦半途而廢,秦國就不可能再保持強大,更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的目的了。

以上咱們談的,都是史書告訴我們的內容。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些禪讓的君王,是從整個國家富裕強大這個大局出發考慮的。他們捨棄了個人利益,為的是壯大國家的整體力量。

為了爭權奪利,戰國末期都打紅眼了,為何還出現幾起禪讓事件

(秦孝公劇照)

不過,話說回來,他們這樣做,真的就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利益嗎?其實真相併非如此。

趙武靈王之所以敢於把王位讓出來,是因為他對自己當時的軍隊太自信了。覺得他完全可以打下更多的地盤,乃至於打下另一個趙國。打下另一個趙國後,他還可以再當諸侯王。燕王噲考慮的是,雖然沒有王位了,但是榮華富貴是少不了的。而且,他還獲得有“堯舜遺風”的美譽,何樂而不為呢?秦孝公考慮的是,既然自己都提出把國君位置讓出來,而商鞅並沒有接受(他一開始就料定商鞅不會接受),那麼,今後商鞅就不可能再有非分之想了。同時,秦惠王也不會為難他了。人家都推辭國君之位,不和你爭了,你還為難人傢什麼呢?

所以說,這三個君王所謂放棄,其實還是考慮了自己利益的。

而且,從三個人禪讓行動的結果中,我們更能夠看出,利益在這次禪讓行動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趙武靈王禪讓後,他並沒有實現再打一個趙國下來的目標。這使得他極為後悔。想重新獲得王位,又開不了口,於是攛掇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奪。結果他反而被兒子囚禁起來,活活餓死。燕王噲禪讓以後,燕王噲的兒子燕昭王不幹了,因此起兵攻打之子,打得一塌糊塗。秦孝公並沒有實現大家都太平的目的,結果是秦惠王猜忌商鞅,找理由把商鞅殺掉了。好在他殺了商鞅,卻還堅持了商鞅的變法,因此秦國走了一條正確的路。

看看這些結果,我們就非常明白了,戰國末期的所謂禪讓,其實還是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沒有例外。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60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了爭權奪利,戰國末期都打紅眼了,為何還出現幾起禪讓事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