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1月28日杜聿明出生於陝西米脂縣東區呂家杜家灣,而要是說起他的家庭背景,可謂是風光無限,祖上曾經更是當地有名的地主老財。
直到他父親杜良奎這一代才逐漸沒落,成為了西安長安大學的執教老師,並參加了愛國組織同盟會,是鄉里有名的愛國人士。
曾經多次回到老家,鼓動老鄉們反對封建帝制,更是在袁世凱兵變稱帝后,積極參加反對稱帝鬥爭。
而作為愛國人士的後代,杜聿明也受到了其父的影響,從小便愛舞刀弄槍,夢想著以後成為大將軍。
但是光有武力可不行,十二歲時,在父親的帶領下,年幼的他進入了表哥李鼎銘辦的成家小學讀書。
雖然內心對於學習極度排斥,但是在老師的嚴厲教導下,倒也是小有成就。
隨後因為祖父母的相繼去世,而父親也常年在外教書,不能經常回家,於是年幼的杜聿明早早便學會了自力更生的生活,由於腦瓜聰慧,很快他便掌握了一套經營家業,打理家庭的本領,鄉親們對於這個機靈的少年也是讚不絕口。
但是之後,父親因為工作的關係返歸家中,見到自己的兒子竟然因為家中瑣事而荒廢了學業,做為一名人民教師的他頓時怒不可遏,決定將他帶出去讓自己貼身管教,至於家中的事物則是交由侄兒打理。
於是杜聿明就這樣跟隨父親來到了榆林,便在當時縣裡的唯一一所中學繼續自己的學業。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學畢業後,便被家中安排與比自己大兩歲的曹秀清結為了夫妻,隨後年少輕狂的他與自己的幾位好友相約前往了北京遊玩。
但是在北京的時候,對杜聿明的感觸卻尤為深刻,甚至改變了他的一生,原本想要依照父親意願報考北京大學的他,卻因為見慣了社會的黑暗和政府的腐朽於是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改變這個國家,而這時又碰巧黃埔軍校在招生,受到革命思想的他毅然選擇報考了黃埔軍校。
大學生活,參加革命。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成功被黃埔軍校錄取。
而一心想要報效祖國的他,在校期間一改往日的嬉戲玩鬧,反而認真學習,對於軍校設定的一些作戰課程,他從不馬虎,認認真真的完成,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和羨慕。
之後還有同學們一起參加了討平廣州反動商團的戰鬥,而這也是他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真刀真槍的戰鬥,並在這一次之後,他對戰爭有了新的理解。
隨後從軍校畢業,他被分配到了何應欽第一教導團第一營第三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但因為戰鬥出色,很快便被升為副排長。
1925年初,在軍校的號召下,杜聿明參加了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的戰鬥,並在這次行動中大發異彩,以他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獲得了汪精衛的重視,同年在胡景翼的直接領導下,他協助蘇聯顧問開始籌備軍校。
之後的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杜聿明更是將這種作戰風格貫徹到底,但由於陣營的不同,在解放戰爭時期,他被共軍俘獲,但由於他的種種愛國之舉,最終遭到赦免,並被特邀成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在之後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貢獻,最終因為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粟裕點評,八字真言。
那麼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日將領,杜聿明的作戰水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粟裕的八字點評道出了答案“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有疑惑,為什麼會這樣點評他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當時的很多國軍將領都與他一樣存在著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都是從軍校或者系統出生,對於戰爭的變化掌握不大,往往在順風的時期可以將敵人打的節節敗退
但當戰局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之後,便開始失去了把握,從而不知道該如何去指揮這場戰鬥,導致結局的失敗。
但那時又碰巧遇上國軍的裝備精良,於是杜聿明可以頻頻的打贏勝仗,但如果要是讓他打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恐怕是難上加難。
所以總的來說粟裕將軍的這句評價還是十分中肯的,但是這也並不能將杜聿明與其他的愛國將領劃分為不會打仗的行列當中,畢竟他們曾經也為抗日戰爭貢獻過自己的一分力量,是新中國成立的有功之臣。
小結:
作為一名地主老財的後代,杜聿明本可以依靠家庭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必每天面對著刀光劍影,因為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但他卻毅然選擇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