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註定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沒有人能給出結束的日期,現在預言為時過早,冠狀病毒危機過後還剩下什麼?是不是二戰之後的國際秩序?危機後世界地緣政治與之前會有什麼不同?
美國撤退
疫情爆發在美國11月總統大選的選戰當中,帶來的經濟災難,激化了大選程序。此時,特朗普對歐洲背過身去,不聽國際合作的呼喚,停止向國際衛生組織撥款。此次疫情危機還凸顯美國社會和經濟模式的脆弱,公共衛生系統的不足,白宮運作的失調,特朗普與各州州長的公開衝突,這些都損害了美國的形象和聲望。
中國發聲
中國的努力填補了歐美援助缺失的空白,特別是早期受疫情攻擊的義大利。
但總有不和諧的聲音。特朗普抓住一切機會,以“莫須有”的罪名指責中國,攻擊世衛組織,其實很明顯,特朗普這樣做是想轉移視線,讓人們忘記他自己的錯誤。不過他的言論在一些歐洲國家很有市場。
儘管中國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國內經濟形勢低迷也是不可迴避的問題。現在中美之間競爭的決定性專案有兩個:一是誰將具有更大的經濟反彈能力?二個是誰能贏得疫苗賽跑。
歐洲面臨團結挑戰
義大利北部爆發疫情時,歐盟缺席。疫情初期,羅馬和馬德里呼籲歐盟救助,歐盟成員國的援助很缺乏。各成員國都有自己的衛生政策。申根區各國封閉了邊界。德國,法國都禁止出口醫療產品,違反了歐洲內部市場條例。很明顯,對於各國政府來說,國民應由國家來保護,而不是由歐盟保護。
疫情爆發幾個星期後,歐盟開始幫助各國對抗經濟災難,歐洲央行出臺了措施。但歐盟和歐元區能否挺得過去還不知道。不過,德國,奧地利,北歐,中歐,希臘和葡萄牙受疫情的衝擊比較輕。
對全球化的挑戰
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已經有一個強大的反全球化的潮流。全球化被指造成更大的社會不公,造成摧毀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現在全球化又被認為是西方國家醫藥物資不足影響治療的原因。
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發現採購藥物,口罩,呼吸機等醫療物資必須依賴中國和印度。所以各國將改變這個情況,重新發展工業,生產醫藥民生等戰略性物品。中國加工全球所需產品的情況也許很快將會改變。
全球管理失敗,迴歸國家民族
美國任輪值主席的七國集團在危機中毫無作用。沙特輪值主席的G20,僅達成一個凍結76個發展中國家債務到年底的協議。
這場疫情危機的劇烈程度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暴力行為和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反應,激活了民族主義反全球主義的強大動力。
而在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之前就處於守勢的多邊主義,現在非常弱,即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將能夠證明他們對大規模援助新興世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