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些關於中秋節的圖片專屬於70, 80後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綜合


  關於中秋節的古詩有哪些

  唐代篇

  《中秋月》齊已

  空碧無雲露溼衣,眾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霜月》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待月》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李商隱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裡。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宋代篇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文天祥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滿江紅·中秋寄遠》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常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太常引》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颭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其他篇

  《倪莊中秋》元/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中秋月》明/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對月有懷》清/曹雪芹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琵琶仙 中秋》清/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

  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清/查慎行

  長風霾雲莽千里,雲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餘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五律.喜聞捷報》現代/毛澤東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2017-09-20)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也叫做賞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日。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如今,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的歷史起源,說法較多。流傳最廣的說法有三:

  其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其二,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其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到了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暢遊月宮、月餅起義等四大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

  一、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二、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裡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三、漫遊月宮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一起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興起漫遊月宮的念頭,於是,申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四、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017-09-26)


  中秋是團圓的日子,而在民間也有許多的習俗風水可以增旺我們的運勢,那麼中秋節的開運旺運妙招有哪些呢?本期風水知識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中秋節的開運旺運妙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閤家團圓,為父母健康旺運,也增強自己的好運

  八月十五人月兩團圓。身在他鄉的人只要有條件是一定要趕回家中團聚的,中秋節也就成了遊子歸家的日子。

  子女回家,最開心的是父母,心情舒暢,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而子女回家在父母身邊盡孝的行為,本身便可以改善自身運勢,可謂是增強自己好運的最佳方法。

  二、互相贈送月餅、水果,增旺好人緣,加強社交運

  中秋節前走親訪友,互相贈送月餅、水果的習俗,在各地廣為流傳,直至如今,還會因此造成堵車。

  互贈月餅、水果,是一定要親自上門的,互相敘敘家常話,聊聊各自家中有什麼新鮮事,是維繫親朋感情的一條不可忽視的途徑。

  至於現在藉著節日送禮的行為,那意義就不用再說了。

  三、賞月,增強感情運

  八月十五的月亮,因為團圓的寓意,被賦予更多的觀賞性,不僅文人墨客要賞月,家人一起也要賞月,夫妻、戀人一起賞月,人月兩圓的寓意更強,可為感情運勢加分。

  四、拜月,美容開運

  嫦娥貌美,深居月宮,民間女子希望在中秋之夜拜月,能讓自己像嫦娥一樣美麗,且像滿月一樣受到大家關注。特別是古代著名醜女無鹽因為中秋拜月而被立為王后的傳說,更是給中秋拜月增添了無盡的希望。

  五、嘗新,為健康開運

  中秋時節,也是北方農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毛豆、花生,瓜果蔬菜大量上市,這都是應季食物。

  吃應季的食物,最符合養生的原則,心情愉悅地品嚐地裡新產的農作物,對自己的健康很有益處。

  六、祭祖表孝心,也為自己帶來好運

  舊時習俗,每逢節日,都要上墳祭祖,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中秋節做為一年中地位和影響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自然不例外。很多地方都有中秋節祭祖的習俗,已經出嫁的女兒,也要在節後給去世的父母上墳。

  老輩人認為,這種習俗不僅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之情,還有請先人保佑子孫平安順利好運的作用。

  (2017-09-11)


  TFboys隊長王俊凱無論走到哪,都能引動一股熱,新生開學,軍訓等等都能被粉絲評上熱點!

  這不今天王俊林生日嘛,大早上就被微博提醒,但是王俊凱本人直到晚上21點才釋出動態,該動態一發布立馬獲得了海量圍觀。

  各大腕大咖紛紛送上祝福,包括著名主持人謝娜,女星李冰冰等人!

  王俊凱是個細心的小男孩,對於前輩們的祝福,王俊凱都一一回復,真的很有禮貌!

  但是點贊和回覆率最高的卻是這位TF家族新生——丁程鑫

  丁程鑫,2002年2月24日出生於重慶,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2013年加入TF家族成為練習生。已出演三季TF家族自制綜藝《TF少年GO》。

  雖然沒有三小隻出名,但是這形象也是比較不錯的,希望這位新生也要加油了!

  至於有些傳言說,TFboys成員王源和易烊千璽沒能對王俊凱及時送上祝福是心大了的表現,個人覺得沒必要道德綁架,畢竟TFboys三人都真的很忙!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錫安高峰”:吃藕

  (2017-09-22)


  懸壺學術

  -----人人都可以成為“醫學”分子

  喂,老師在嗎?今天教師節,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懸壺作為一名醫科生,今天也自學了有關於結核桿菌的小知識分享給大家!

  結核桿菌侵入人體後引起的結核病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受年齡、性別、種族、職業、地區的影響,人體許多器官、系統均可患結核病,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常見。

  結核桿菌

  圖片丨《結核桿菌》

  推出日:2017年9月10

  懸壺學術

  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來呀剛正面呀

  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我寄

  一個致力於苟利病人

  文章稽核:葉子豪

  文章編輯:葉子豪

  繪畫編輯:李曉晶

  圖文製作編排:夏劍峰呂福良

  文章參考:中醫基礎理論

  (2017-09-11)


  今天是趙又廷的生日,作為“白夜夫婦”的主人公之一的楊冪準時釋出微博祝福當年的搭檔趙又廷:“生日快樂啊超級會自拍的阿華華。祝你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祝福雖然出自真心,但是不免有一點調侃的意思。

  這個話題還要從二人一起去參加時裝週說起,當時趙又廷和楊冪自拍,楊冪就狠狠地嘲笑了趙又廷的拍照技術。事情過了這麼久大冪冪還是沒忘記拿人家的這個把柄出來調侃也是頑皮。

  趙又廷楊冪主演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算是經典,播出之前誰也不看好這二人的演技,但電視劇一經播放卻讓二人吸粉無數,大家對於這二人的演技也是讚不絕口。

  不過電視劇畢竟是演出來的,人家趙又廷家裡可是有一個大美人妻子呢!高圓圓憑藉出演《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一角被觀眾廣泛認知,隨後逐漸被封為女神,她是娛樂圈少有的零緋聞美女。高圓圓和趙又廷在一起後被其寵上天,真是羨慕死吃瓜群眾。

  (2017-09-25)


  秋分

  時間:9月23日04:01:44意味正式進入秋季。

  秋分問候

  我要第一個祝圈裡所有朋友

  秋分快樂!

  秋收幸福!

  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

  三候水始涸,

  一場秋雨一場寒,

  你感受到了嗎?

  秋分到了,

  特備薄禮,祝福一份,

  幸福雙倍,快樂加倍,

  健康成倍,財富倍增,

  祝你秋分快樂!

  秋分之“分”為一半,

  祝福之“福”常相伴,

  祝你煩惱減一半,快樂加一半,

  病痛少一半,健康加一半,

  不順去一半,好運多一半,

  祝秋分快樂,萬事如意!

  秋風起,天轉涼,

  出門莫忘加衣裳,

  秋風起,葉變黃,

  鍛鍊旅行好時光,

  秋風起,收穫忙,

  努力工作碩果香,

  秋風起,送吉祥,

  幸福快樂在身旁,

  祝秋分快樂,秋季安康!

  落葉知秋,道一聲朋友依舊;

  微信傳詩,說一聲祝福永久;

  秋分又至,酷暑消去涼爽襲;

  問候送到,天已變涼多加衣。

  祝朋友秋分快樂,健康如意!

  秋分節氣好,天高雲淡花香飄,

  秋風精神高,祝你容顏永不老,

  秋雨不煩惱,不去醫院不吃藥,

  秋葉紛紛飄,財神天天把你找,

  祝生活美滿,快樂緊緊把你繞!

  秋分,寒暑平分,天氣不冷不熱;

  秋分,晝夜平分,白天不短不長;

  秋分,秋色平分,景色不平不淡;

  秋分,收穫平分,心情不溫不火。

  祝你的秋天分外快樂!

  秋分來,盛夏去,

  要潤肺,多吃梨;

  中午熱,早晚涼,

  需注意:增減衣;

  按時睡,及時起,

  多運動,能健體;

  秋燥浮動需心靜,

  問候祝福來助你!

  一陣秋風,拂去了憂煩;

  一場秋雨,淋去了惆悵;

  一滴秋露,凝結了快樂;

  一片秋景,陶冶了心情;

  一份秋實,收穫了幸福;

  一份秋福,傳遞了情誼:

  朋友,願你秋分快樂,

  愜意逍遙!

  秋分秋分,天氣降溫,

  一條簡訊,送去溫馨。

  守住健康,身體強壯。

  守住快樂,人生自得。

  守住美滿,吉祥平安。

  守住甘甜,幸福相伴。

  秋分馬上到,

  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

  一起分享秋日的清涼,

  一起分享秋高氣清爽,

  一起分享晝夜共同長,

  送你的幸福和快樂平分秋色,

  祝福的簡訊必須傳遞下去,

  祝你秋分吉祥如意,健康無敵!

  秋分,分給你秋的祝福:

  據說若在秋分當天,

  收到這份祝福就會:

  心情歡暢明媚,秋高氣爽;

  事業蒸蒸日上,春華秋實;

  家庭圓滿和睦,萬載千秋;

  生活安穩幸福,獨有千秋;

  身體長命百歲;千秋萬歲。

  你還在等什麼?

  把這份祝福放到你的圈裡,

  你的朋友會愛死你哦~~~

  (2017-09-24)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

  祭祀活動

  第一種說法是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朝,帝王是在秋分節氣祭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這就是中秋節的最初來歷。

  農業生產

  第二種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而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各家都在這天祭拜土地神,並且以“中秋”這天作為祭拜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故事

  傳說一:嫦娥奔月

  在遠古時期,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被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外出,蓬蒙就藉此機會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無奈,只好將藥吞下,她立刻飄出門外,飛上了月宮。后羿知道後,痛苦不已,只好在中秋月圓之夜遙祭月宮中的妻子,百姓知道後,也在中秋節的晚上共同為嫦娥祈求平安。

  傳說二:漫遊月宮

  傳說唐玄宗李隆基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一起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興起漫遊月宮的念頭。於是申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以紀念漫遊月宮,而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傳說三: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的據說和元代的月餅起義有關,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LhAn”:給嫦娥吳剛送月餅去了

  網友“蔥花大仙”:中秋節發射,正好趕上給嫦娥吳剛送月餅去~~

  (2017-09-24)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仲富蘭,原題:釋放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中秋節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折射

  月到中秋分外明。乙未年的中秋節正向我們走來。坊間有關傳統節日氛圍“濃”還是“淡”的話題也多了起來,許多人感覺中秋節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味道在變淡,氣氛在變淡。議論中秋節日氣氛的“濃”還是“淡”,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筆者以為,花好月圓的中秋節好比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平臺,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折射,也是人作為主體對於節日文化的感受。節“濃”節“淡”,既連線著人們對於對中秋節文化內涵,也關乎社會生活的物質生活水平。如果僅僅把中秋節理解為一個吃喝遊樂的“月餅節”,或是國家的法定假日,放假休閒,放鬆身心,如此,則抽取了中秋節的靈魂,味道不淡才是怪事!與此相聯絡的是對於中秋節日物質性的思考,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質極度匱乏,生活非常單調,人們準備過節,忙忙碌碌,好像很熱鬧,氣氛也濃烈。如今,生活的色彩多了,追逐的目標多了,甜膩膩的月餅也吃厭了,於是,主觀感受上,好像中秋節的氣氛淡了,味道也淡了。

  其實,作為社會成員需要了解中秋節的文化內涵,體會中國人過中秋節的快樂與價值。我想,這種快樂與價值絕不止於它的物質性,而在於中秋節從本質上的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性。我們民族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走來,各種各樣的祭祀,充分體現在四時八節中,人們需要表達感念上蒼(或叫神靈,或叫大自然)的恩賜,需要向天地祖先致敬,傳統節日與這種祭祀緊密相連,觀察傳統民俗節日,幾乎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祭祀產生了節日,表達的是“敬天、禮地、愛人”這三種基本的情感指向,中國人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種類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級分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陽和月亮就是華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中秋節,是“祭月節”,也是“團圓節”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儲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嚴格地說,中秋與中秋節日是兩回事。《周禮》中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其中所說的“中秋”還不是指節日,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隋唐時代,特別是盛唐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詩歌勃興,科舉開考,無數背井離鄉計程車子,在丹桂飄香的時節由“舉頭望明月”的月神祭祀,由紀而祭,由祭而慶,人們並不十分刻意追求在秋夕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玩月吟詩的風氣,該是多麼優雅的活動啊,天上的一輪明月逐漸披上了人情的薄紗。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隨著宴飲聚會,這一形式也為民間富戶、土豪所效仿。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詩筵筆會和市民宴飲玩樂並行的大眾化的節日。但宋代山河破碎,外敵侵擾,中秋的節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涵,中秋的圓月彌足珍貴,“團圓”的特徵及其象徵意義被凸顯出來,“祭月”與“團圓”,才使中秋節的習俗內涵變得完整而更富意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祭月情感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團圓期盼合二為一,奠定了中秋節日文化的基本內涵。中秋節,是“祭月節”,也是“團圓節”。

  讓傳統中秋節日真正參與到當代生活之中

  而今,人們忽視了華夏兒女的月神信仰,忽視了中秋節的團圓價值,精美的天價月餅,炫目的中秋華彩,黯淡了真正的月光。如果僅僅把中秋節變成“月餅節”,“聚會節”,丟掉了節日的靈魂,那會是很沒勁的,其中的中國氣派、中華韻味、華夏曆史、民族範兒就無從體現,也無從談起。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情感共鳴,中秋節應該與人們的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旦復旦兮,日月光華。”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中秋節,更要從程式的過節方式中解放出來,讓傳統中秋節日真正參與到我們的當代生活之中。隨著當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中國國力的增強,藉助於當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借鑑網際網路+的方式,圍繞“祭月”與“團圓”的主題,可以創意出許多新的過節方式,或親友聚會,或出門購物,或外出旅遊,充分享受生活之精彩、感受生命之深沉,以特別放鬆的心情,悠閒而充實地過好這個節日,賦予中秋節新的內涵,使古老的中秋節釋放出巨大的光彩!(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使用者63xxxx369”:

  網友“長春使用者07xxx721”:祝福中秋節團圓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