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路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路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用料:南瓜,糯米粉,白砂糖。
做法:
南瓜洗淨去皮。(有籽的把籽也要一起去掉。)
將南瓜切成片狀。(這樣比較容易蒸熟,不需要等太久。)
將南瓜片上蒸鍋蒸熟。
蒸熟的南瓜加白砂糖先攪拌均勻。(如果您做的南瓜餅是有餡兒的,就不要加糖。)
倒入糯米粉,先用筷子攪拌成面絮。
用手活成麵糰。
取兩個小碗,一個打上雞蛋,然後打散,還有一個碗裝麵包糠。
摘一團麵糰,用手搓圓,按扁。
先放入蛋液裡,完全粘滿蛋液。
再放入麵包糠裡,均勻的裹滿面包糠。
將南瓜餅放入油鍋裡炸。(油溫在七成熱就行,過熱下鍋會糊。)
炸到金黃酥脆撈出,瀝油。(一面炸好後炸另一面。)
小貼士:
南瓜切片蒸出來的水份會比較大,所以相對糯米粉就要放多一點,如果是很大一塊兒蒸的,糯米粉就不需要太多。
建議用老一點的南瓜做會更香。
不喜歡南瓜餅外層包裹麵包糠的,也可以不裹。
南瓜餅不一定要炸,煎也是可以的。
南瓜處理後的籽不用丟,洗洗曬乾後用鍋炒熟,然後就跟瓜子一樣磕著吃,可香了,小時候就喜歡吃這個南瓜籽。
8月15日,是妻子展文蓮的百日祭,按照濟南商河的風俗,桂軍民會在太陽落山之後去祭奠,“陪她說說話,放她喜歡聽的音樂,帶著她喜歡的花,就好了。”
2017年5月8日,49歲的展文蓮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決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冷凍手術,將她的遺體存放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這也被認為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全身冷凍術。
儲存展文蓮遺體的液氮罐。銀豐研究院供圖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共同實施了這項長達兩天的手術。據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介紹,在主治醫生宣佈展文蓮臨床死亡之後的兩分鐘內,幾位臨床響應專家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並透過迴圈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呼吸機和Lucas2等心肺支援裝置,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維持機體生理功能。十三分鐘後,展文蓮又被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運用微創雙通路體外迴圈灌注技術,在特製低溫手術檯上透過體外迴圈技術將體溫降至18℃左右,開始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這些程式完成後,展文蓮被轉移至一個大跨度自動程式降溫裝置中深度降溫至零下190℃左右。
5月10日,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見到降溫完成以後的妻子躺在特製的床上:她的頭露出來,鎖骨以下蓋著看不見,但從臉部可以看出,因為脫水,稍微瘦了一點,像睡著了,很放鬆很安詳。15秒後,展文蓮被轉移至超低溫的液氮罐中長期儲存,期待未來有一天可能被“復活”。
人體冷凍術寄託了人類對未來的期許,但也是一項前沿而有爭議的技術。世界上有三大提供冷凍人體業務的機構,其中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在1976年進行了他們的首例人體冷凍術。但目前為止,世界上的人體冷凍機構能操作的只有冷凍和保管,“復活”尚無先例——冷凍和“復甦”過程中可能面臨嚴重的細胞損傷,使得儲存尤其困難。因此,這項技術更多被認為是一種商業行為。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劉靜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現階段的人體凍存更接近於一種遺體儲存服務。樂觀地說,隨著未來新科技的湧現,打破人體冷凍的技術難題,從而實現復甦、存活,也並非一定不可能,但需要艱苦卓絕與極具創新的科學探險。如果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將是人類最重大的科技突破之一。人類將因此突破年齡的限制,實現星際旅行,並“任意切換生命程序”,應用在永葆青春以及對抗疾病等方面。
不過,時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學部主任沈銘賢曾表示,儘管我國法律沒有禁止人體冷凍和長期儲存的規定,但這一打破生命週期的行為可能對醫學倫理形成巨大挑戰。
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家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向健康的妻子突然患上肺癌後,他的生活驟然改變,得知妻子疾病無法治癒後,他將妻子送進臨終關懷醫院,機緣巧合接觸到人體冷凍技術後,他沒有經歷太長世俗觀念的掙扎。
夫妻倆都很贊同遺體捐獻,覺得人走了,“總得給社會留點什麼,能用的全給人家用了,用不了的剩下骨頭架子,給送到學校的解剖室去,掛那兒也行。”
“未來的技術,我們只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即使活不過來,也可以為醫學做一點貢獻。”桂軍民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桂軍民 紅星新聞 圖
“我們覺得人走了,總得留點什麼。”
澎湃新聞:有報道提到,妻子痊癒無望後,你將她轉去了臨終關懷病房,覺得:“人要走也要走得有尊嚴”,是什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想法呢?
桂軍民:之前有接觸過臨終關懷,我的父親突然發病去世了,那也是採用這種辦法,當時諮詢醫療專家,他們說現在的技術,保證生命體徵是沒問題的,但我們覺得醫療專家都已經判斷沒有希望了,現有的基礎條件下,還不如讓她安安靜靜的,不要受罪。
澎湃新聞:你之前聽說過人體低溫儲存嗎?
桂軍民:聽說過,最早就是作家杜虹冷凍頭顱。只是一閃念而已,我們當時想,要是能做這個多好,兩口子都這麼著,覺得這輩子沒有待夠,下一輩子還待著。不過看了報道,感覺我們的經濟實力、技術條件達不到,也聯絡不上相關機構,還有當時人也沒有到那個地步。
選擇這個(人體凍存)是很偶然的事情。我們轉到舒適病房(臨終關懷病房),剛巧科室主任對生命的認識比較獨到。我們在一塊兒談心,自然就聊起這個話題了,他建議我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和銀豐前前後後接觸了三四十次,去實地看過,與專案負責人聊過,我非常地認可。其次,我和妻子都非常贊同遺體捐獻。我們覺得人走了,總得留點什麼,我還曾和她開玩笑說:“你把我遺體給捐了,哪能用的全給人家用了,用不了的剩下骨頭架子,給我送到我們學校的解剖室去,放那兒掛那兒也行。”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不喜歡傳統殯葬,覺得沒有人情味,為什麼這麼說?
桂軍民:我和我的妻子想為這個社會留點什麼,做點貢獻。人即使是死亡的,我們身上的東西還都可以用。而火化了,就什麼都沒了。人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死,我想是不是可以選擇死後的處理方式。
澎湃新聞:當聽說可以把這個技術用在妻子身上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桂軍民:我心裡面是充滿感激之情的,同時覺得那我們就盡全力去配合好了,把這個事情做好。他們把技術存在的問題,將來的發展方向都告知我了。至於未來的技術,我們只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我們覺得有這種希望就要去爭取,即使活不過來,也可以為醫學做一點貢獻。平常她身體非常好,忽然查出來癌症,前期還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她將來不復活,如果對疾病的研究有幫助,那我們也覺得值了。我們也想透過這件事情給大家提供一種選擇,敬待生命的選擇。
澎湃新聞:銀豐科學院為什麼會選擇你的妻子來做這個專案呢?
桂軍民:最主要的條件是患有典型的病;第二就是家屬的支援和對低溫儲存具有一定認知。他們前期也談過有意向的病人,很多人也是因為家屬不同意,最後沒有做成。我們考慮得非常細,避免所有的外界干擾,知道的人也不多,我們怕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因為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到這是什麼心情。
澎湃新聞:從今年二月份得知這個專案到最終做出決定參與這個專案,經歷了多久?
桂軍民:沒有經歷多長時間。一開始知道這個專案,之後談攏了就直接決定可以做了,然後就是履行一些手續,等待時機。
澎湃新聞:在這個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桂軍民:就是一句話,萬分地不捨,不到萬不得已,就絕不想到這個辦法。如果還有別的醫療方法,能挽救她的生命,那我一定會採取別的辦法,不會選擇這條路。我諮詢過美國的專家阿倫·德雷克,他說這種病在美國也沒有辦法,也得去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有過心理鬥爭嗎?
桂軍民:沒有什麼心理鬥爭,就是一閃念而已,就想著她後續怎麼處理。我們後來知道了這個程式,她是走完所有法律程式以後開始做的,我們覺得沒問題。外界怎麼說,怎麼評論,和我沒關係,我一直堅持我沒有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的事情,法律也沒說不允許我做這件事。我們還能為家人和社會做一點點貢獻,也符合她的願望,所以沒有糾結。既然她要離開我們已經改變不了,那麼就接受!我們接受以後就要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大程度的實現她的願望。
澎湃新聞:你的家人對這項計劃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桂軍民:他們沒什麼意見。除了最早的時候,她大妹子考慮世俗的壓力,大部分人都覺得入土為安吧,人已經去了,再折騰她也沒什麼意義。她沒有考慮過我們什麼感受,總體來說我們溝通完了以後,這件事情就沒什麼問題。
澎湃新聞:你的妻子呢?
桂軍民:我妻子當時已經無法表達了,但是她能聽得懂,我和她說:“要麼,我給你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地睡覺去,到了能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你再醒來,你願意的話抓著我的手。”她抓著我的手。對我妻子來講,她希望我們活得更好,活得更有質量,我們做這個決定也是幫她實現這個願望。如果因為她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我覺得她比什麼都高興。
展文蓮。 家屬供圖
“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和家人對這項計劃最大的擔憂是什麼呢?
桂軍民:人體低溫的狀態下是很脆弱的,一個很輕微的搬弄,人可能就碎了。他們提出了一些操作的方案,我感覺還是能接受的。
澎湃新聞:你和妻子告別,有說些什麼嗎?
桂軍民:比較私密的話,我也不是很善於表達感情。就是一句話,表達的全是愛與不捨。
澎湃新聞:看到她被轉運到液氮罐長久低溫儲存之前的狀態,你心裡怎麼想?
桂軍民:哎……多希望她能醒過來,但是再不捨也沒辦法。我們覺得還是很滿意,至少她是安安靜靜地、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暫時告別了,她休息去了,終於把挑子全部扔給我了。原來我們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操心,我在家裡就是甩手掌櫃。哎呀,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覺得你妻子生前是個怎樣的人?
桂軍民:我的妻子是一個善良、正直、有愛心的人。啥事沒想過自己,凡事先想著單位、別人,活著累得很,不自我。她平常做義工,每年給農村孩子捐書,送文具,買好了就直接發到學校裡,也不吭聲。今年,她躺在病床上還在問,還在問東西買了嗎?我說買了買了,都放那兒呢。以前,我們小區門口就一條公交線,公交車來得非常慢,有時候四十分鐘也來不了一班。大家都在嚷嚷,她直接就打政務監督熱線,讓公交公司增加班次。一般情況下,她牽頭的,肯定會做到底,沒有什麼事兒做一半兒不做了,就要盯到底,非得要個結果,要個說法。我總說她就是好管閒事。在單位裡,她也是個勞模,凡事喜歡親力親為。單位有什麼事兒吩咐她去,跑得飛快,誰也拉不住。
澎湃新聞:你與妻子離別的最後一刻,心裡在想什麼?
桂軍民:我怎麼都接受不了她會離開我。以前總開玩笑,誰提前跑,誰是當逃兵,她走了並不難受,難受的是我們這些人,我總說我要當那個逃兵,讓她難受著。一次,在病床上,我問她,你能陪我多長時間。她說,一輩子。當時哪能知道一輩子這麼短,就活了一半吧。
澎湃新聞:妻子離開以後,你是否有心結,又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桂軍民:有過,一開始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回憶所有和她有關的事情,不想去提起來,因為非常痛苦,畢竟她走的時間太短了。後來自己沒事看看書,和孩子說說話,聊聊天,看看她生前的東西,還是選擇接受,包括媒體採訪,我也接受,即使別人說什麼,我也不在意,我們不強求別人理解。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有些同事朋友知道了以後也在嘟嘟囔囔,他們在嘟囔些什麼?
桂軍民:就說你窮折騰什麼呀,人都沒了你折騰她幹嘛,讓她安安靜靜的。
澎湃新聞:會不會感覺到壓力?
桂軍民:從我內心而言,剛開始還是有壓力的,後來想明白了以後就沒有壓力了。剛開始會考慮到一些世俗的問題,比如說後事的處理,後來透過律師瞭解到,醫療團隊會為我們提供完備的法律手續,就沒有什麼壓力。我們沒有做壞事,只是做了一個先行者而已。怎麼向人家解釋比較困擾我們。人不可能無聲無息地就沒了,還要牽涉到她的朋友,怎麼給人家送信,這也是有壓力的,後來我們就發了朋友圈,買了墓地——衣冠冢,和父母葬在一起。其實,活著好好對她,走了沒必要做給別人看,把自己日子過好就是對她最好的安慰。
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的專家正在為展文蓮進行人體低溫儲存操作。銀豐研究院供圖
“希望大家更多關注醫生群體和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你覺得人體低溫儲存技術,會涉及到哪些倫理問題?
桂軍民:假如她五十年以後活過來,人的身份怎麼界定?我只希望她好好的待在那裡,我也希望醫學加快進度,將來能治癒她的疾病。更加希望低溫、復溫的技術有新的發展。
澎湃新聞:手術的花費是多少,你承擔了多少?
桂軍民:大部分是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支援的,我們自己幾乎不用承擔。我們把遺體無償捐贈給他們,他們在費用上照顧我們。
澎湃新聞:有些人認為這項技術普及後,可能會成為富人的專利,你怎麼看?
桂軍民:我不認為是這樣,不是富人的專利,肯定是有特殊需求的人去享受這個技術。機構和生命科學研究院有基金專案,是公益性質,暫時不考慮有多少商業價值。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為銀豐科學院宣傳嗎?
桂軍民:沒有,我覺得人體冷凍不是焦點,將來舒適醫療(臨終關懷)才是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們教育體系缺少死亡教育,大部分人不會面對死亡。不知道怎麼對待死亡,怎麼讓人有尊嚴的離開,平平靜靜地走完這一場。我原來道聽途說,對醫生印象非常不好,覺得醫生都是黑心的,後來接觸了這些醫生,才知道有職業操守的人佔絕大多數,所以我還想借助這個機會,能讓大家關注醫生這個職業,理解醫生。
澎湃新聞:據報道,你也加入了生命延續計劃,為什麼這樣選擇呢?
桂軍民:首先,我非常認可。第二,很現實的,我也想萬一她醒了呢,總得有個伴兒吧,總得要有個認識的人。我留下來我覺著挺好,至少還能陪陪她,至少還跟她有共同的記憶。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未來的場景嗎?
桂軍民:說實話,在我有生之年可能是看不到的。不一定要我看見,下一代人可能看見,或者下幾代人看見。不管是誰看見,只要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誤,人體冷凍事業上我們也做了該做的事情,對社會有益,對她本身也帶來一些益處。至於以後的事情,不好說了,我們不知道以後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
桂軍民:我覺得生命的存在,是多種形式的。一個人不是說沒有呼吸心跳就是死亡,那只是醫學上的判斷。我覺得人還是要有點精神,到現在為止,我不認為她離開我了,我認為她只是短暫地告別了我們,偷了個懶而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電商經理人李明”:回覆@孫龍飛820:科學無極限[笑cry]
網友“電商經理人李明”:回覆@那人好像一條狗699:我感覺也應該是[允悲][允悲][允悲]
網友“電商經理人李明”:回覆@那時的天邊:畢竟是個念想,不過費用有點高,據說一次加氮好幾萬
網友“一隻小宅”:真的活不過來,水分子固化,體積膨脹三倍,撐破所有細胞。
網友“大西洋不加蓋”:也沒什麼好說,希望他能堅持住
網友“思行”:平實人的不平凡人生。
網友“伊曉旭”:恩,雖然沒有搞清楚還是要繼續探索的,不能走得越來越偏,否則搭錯車、下錯站,就回不來了!
網友“刀叉不入”:[哆啦A夢吃驚]這不就是小時候看的科幻電影《越空狂龍》 mix《機械戰警》 [並不簡單]要是丈夫自己給她凍起來就是再mix《蝙蝠俠與羅賓》裡的急凍人[偷樂]
網友“想想蒼耳”:有個法律問題,冷凍人沒有死亡,醫院也不會開死亡證明,她丈夫能再婚嗎?遺產怎麼分
網友“Fieos”:肺癌活過來也治不好啊
網友“hahayoun”:這個問題研究幾千年啦,人是不能搞明白的
(1970-01-01)
首個國家憲法日設立,民法總則誕生,一批大案要案庭審直播、公開審理,第一次將“依法治國”列入黨的中央全會議題……這五年,在習近平的引領下,全面依法治國理念正深入人心。法治中國,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2017年1月3日,四川214名員額法官,身著法袍,莊嚴宣誓。圖片/CFP
為權力定規則,讓法治力量深入人心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2014年10月,“依法治國”首次作為黨的中央全會議題被專題討論。
就是那次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史上重要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並建立憲法宣誓制度。
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須公開向憲法宣誓。誓詞雖只70字,但字字千鈞。這是一個重要的儀式,傳遞著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理念。
中央首次集中清理黨內法規制度,就有近四成被廢止或宣佈失效,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傳遞著依法執政的決心。
“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反覆強調,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蹄疾步穩。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透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方案,司法改革部署提高到了中央層級。
歷數中央深改小組成立以來的37次會議,專門論及“司法體制改革”“依法治國”的就有30次,審議透過的相關“方案”、“規定”、“意見”、“請示”多達46份。
製圖/林淵
如第七次會議,透過《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和《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方案》,司法改革開始觸及司法管理體制、司法權力執行機制等深層次問題。
第二十四次會議,透過《關於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的意見》。一個月後,公安部出臺《公安機關現場執法視音訊記錄工作規定》。全國百萬民警開始影片受訓規範執法,警察執法,必須開啟記錄儀,群眾拍攝,不得強行干涉。
“執法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九次會議上提出的要求。
2016年12月2日,得知聶樹斌被改判無罪後,聶樹斌的父親和姐姐放聲大哭。攝影/謝匡時
糾正重大冤假錯案,讓公平正義不再蒙羞
“作為司法人員,一定要牢記錯殺的沉痛教訓,始終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確保悲劇不再重演,法治不再蒙羞,正義不再遲到。”
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改判聶樹斌無罪後,得出這樣的警示。懸疑21年,聶樹斌終於沉冤昭雪。
時間稍往前推,2016年2月1日,陳滿故意殺人、放火再審案,23年後浙江省高院再審改判無罪;
2015年12月21日,雲南巧家女孩錢仁風蒙冤投毒13年後,雲南省高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再審改判無罪;
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圖,沉冤18年後,內蒙古高院再審判決無罪……
資料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法院糾正重大冤假錯案34件,涉及54名當事人。聶樹斌案、陳滿案均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
在呼格吉勒圖案中,公檢法27名辦案人員被追責。然而,除了有一名公安分局副局長因涉嫌職務犯罪另案處理,其餘26人沒有一人被追究法律責任。
這是由於長期以來司法權力執行機制權責不清。如何鏟去冤假錯案的制度土壤,守住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司法改革的關鍵一招——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
近年來,全國司法系統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最大程度防範冤假錯案的產生。
2013年8月22日,中外媒體爭相拍攝濟南中院微博的頁面。攝影/濟南中院 劉玉傑
公開審判,讓法治成為一門公開課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執法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
2013年8月22日,一場史無前例的持續5天半的微博庭審直播就此鋪開。5 天庭審, 釋出150餘條微博,近 16 萬字。薄熙來案的公開審理,成為新媒體時代司法公開的成功嘗試。
此後,庭審微博直播成為各級法院司法公開的常規動作。尤其是針對大案要案,透過微博、網際網路直播等方式公開審判,不失為一次意義深遠的普法課。
“奇虎訴騰訊壟斷上訴案”,“加多寶訴王老吉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快播案”……截至2016年年底,各級法院透過網際網路直播庭審43.9萬件,觀看量突破17億人次。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司法系統大力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健全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資訊四大公開平臺,讓民眾看得見、感受到公平正義。
截至2017年2月底,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裁判文書超過2680萬份,訪問量突破62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網。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 “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藉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這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指南,也是法治建設取得成效的保障。五年來,中國持續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朝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進。(原題為《這五年,中國法治建設幹成這些大事》)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達摩石神”:威武,支援,有希望了
網友“沿途美景..”:“執法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九次會議上提出的要求。
網友“北扎寬”:贊
(1970-01-01)
據新華社報道,以“心心相印,攜手同行”為主題的中非媒體對話會1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中國駐南非大使林松添、中國駐約翰內斯堡總領事阮平、中國駐非媒體及11個非洲國家的20多家主流媒體代表共40餘人參加了活動。
當地時間2017年8月14日,南非約翰內斯堡,“心心相印,攜手同行”為主題的中非媒體對話會1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視覺中國 圖
郭衛民表示,媒體是增進中非人民情感的重要紐帶,是促進雙方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樑。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媒體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中非媒體是中非友好事業的記錄者和傳播者,也是中非合作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郭衛民指出,中非媒體交流合作內容不斷深化,為增進民眾相知、厚植中非友好、傳承中非友誼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新的歷史時期,希望中非媒體攜手同行,共同架起中非民心相通的友誼之橋;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中非媒體交流邁上新臺階;促進溝通聯動,共同發出正義和理性的聲音,為構築中非命運共同體不懈努力。
林松添希望中非媒體和媒體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服務於中非關係發展,唱響中非友好主旋律,做共同利益的捍衛者;唱響中非合作真實故事,做中非輿論的主導者;唱響中非合作機遇論,做互利合作的促進者。
作為本次對話會的承辦方,南非獨立傳媒集團代表、獨立傳媒集團豪登省執行主編凱文·裡奇高度評價長期以來中國在南非及非洲作出的努力。他說,中國和南非是金磚夥伴,兩國媒體應著重講述金磚機制與經濟發展、就業和中小企業創業的故事,為雙方受眾提供公正客觀的新聞報道,為金磚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發聲。
本次對話會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新華通訊社及南非獨立傳媒集團共同承辦。與會代表圍繞“相知相通”“通力合作”及“攜手未來”三個分議題,深入討論了中非媒體合作前景,併為雙方未來交流提出建議。
(原題為《中非媒體對話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
(1970-01-01)
華語智庫(微信:huayujunshi)
中印洞朗地區依然在對峙中,此時,多瓦爾(Ajit Doval)的北京之行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參考訊息網報道稱,多瓦爾向印度總理莫迪直接彙報工作,是目前擔任印度與中國邊境談判的特別代表。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27日當天與多瓦爾進行了會談。會談中楊潔篪表示:中印雙方需要增進互信,因為兩國“並非生來就是敵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次會晤並沒有劍拔弩張,似乎中方有意在緩和與印度方面的關係。
然而在與多瓦爾的會晤之前,中印雙方的態度仍然強硬,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以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重申,這次事態的癥結是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界進入中國境內。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印度邊防人員老老實實地退出去,這是開展任何有意義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可是此次,不僅楊潔篪與多瓦爾舉行了會談,並且多瓦爾也將與習近平舉行會晤。這似乎與之前中方的表態——在印度撤兵之前雙方沒有談判的必要——背道而馳。然而,為何多瓦爾此次會談是否意味著中方立場的鬆動呢?
中方釋放善意
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
此次多瓦爾的訪華,從與楊潔篪的會晤來看,中方並不是有所退讓,而是以一種柔和的方式向印度釋放善意——中方不希望,此次對峙事件繼續升級,從而影響中印關係,影響中國的周邊局勢,從而打亂中國“一帶一路”的外交佈局。
中國方面此前的強硬表態,雖然很容易讓外界聯想到邊境衝突與戰爭,甚至有媒體不斷渲染中印戰爭,但這其實是中國方面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此次,中國高層人物與多瓦爾的會面就印證了這一點。印度儘管還沒有撤兵,但還是願意藉機聽聽對方的態度。
和平還是戰爭?
雖然中印邊境對峙已經超過了一個多月,但雙方之間還都盡力保持克制。這也反映出,儘管邊境地區劍拔弩張,但大家都不希望捲入戰爭之中。戰爭,是兩國都希望避免的,同時也是兩個國家都承受不起的。
一方面,對於中國國內方面而言,中國面臨國內經濟新常態的壓力,如何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增加人民收入,成為中國領導人關注的焦點。下半年的中共十九大的召開,中國方面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國內外環境,和平的國內與國際環境,對中國的發展是一個保障。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的周邊環境來說,此時中印爆發戰爭,對中國並不利。首先,朝鮮半島問題還沒有解決。朝韓雙方依然在處於緊張關係之中,甚至不排除美國借中印交火而對朝鮮發動進攻的可能,屆時為東北亞地區帶來極大不穩定因素,這對中國而言不可不防。
另一方面,印度洋的貿易航線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倘若中印果真交戰,印度海軍大可切斷航線。為此中國則需派遣艦隊前去對峙。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海軍擁有同時兩面對敵的能力。一旦中國海軍被印軍所纏在印度洋,東海則門戶洞開,令近年來本已趨於平靜的釣魚島再次成為美國、日本可以趁機挑事的物件。
再者說,雖然1962年中印之間進行了一場邊境戰爭,但畢竟時代不同了,1962年美蘇尖銳冷戰對峙之中,“古巴導彈危機”成為了當時世界所關注的焦點。中國當年與印度交戰,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無暇插手。現在卻是大不相同的局面,希望中國陷入麻煩的國家並不只有一個而已。
中印之間,和平才是雙方所期望的,或許楊潔篪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才與多瓦爾見面。但是這卻難免令不少中國的強硬派有些失望,印度目前已經將此視作中國的軟弱,倘若沒有後續行為,那洞朗怕是就真要被炒作成爭議區了。
作者:
漢卿
- END -
微信公眾號:華語智庫(huayujunshi)
關注“華語智庫(huayujunshi)”官方微訊號可檢視更多專家評說,按國家查詢文章內容列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子桑貴”:一切都在莫迪的掌控之中,暈
網友“1087854432”:習主席肯接見他,說明印度已經準備撤了,否則根本沒有必要見他,大家洗洗睡吧,打不起來了。
網友“漆雕凝”: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和人民的殘忍。
網友“期待黎明”: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領土完整大於天。
網友“手機使用者0997”:印度軍隊不能無休止的待在我過境內,不打他們會離境嗎?
網友“手機使用者6229”:安全會儀後的禮節性的會見,沒什麼實際意義,不必過多解讀。
網友“c4c3ab5a-84e9-43e8-bb39-”:再讓這無賴好好表演,看他怎麼收場,無賴做事手段卑鄙,讓他在世界丟臉,中國做好準備,印度如果昏了頭,可把藏南收到以後回,支援錫金復國,進兵尼泊爾,不丹,徹底解決邊界問題,不打則已,打就必須徹底,要讓印度恐懼中國100年,保證中國西部安全
網友“U51433139”:習主席高瞻遠矚
網友“5152e860-ba2c-4c86-8df3-”:因為我們已經罵過他們了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呵呵
網友“weixinophusjj8gjlbsq81xo”:叫囂打仗的文盲還真不少!不知道戰爭的殘酷,真活膩味了!
(2017-07-30)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