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3914期:40年了,還能指望用高考來抵制“走後門”嗎?
導語
明天,今年的高考又要到了。今年是恢復高考40年,這一對當代中國人有著巨大影響的制度,這幾日也不斷在引發話題。著名社會學家李強在一篇熱傳文章著重強調了高考的教育公平意義,認為恢復高考40年最大社會意義是抵制“走後門”。這一看法引發了相當多共鳴,認為高考為鯉魚跳龍門創造條件,在防止階層固化方面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在未來,還能指望高考在教育公平方面發揮更多作用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取消加分,迴歸全國卷,減少保送生等,很大程度上只是扭轉積弊,防止尋租、地域差距等因素來干擾高考的公平性。
2
教育公平需要更加完善的綜合教育體系設計來解決,民眾需轉變對高考作用的過分期待。
3
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高考制度還有不少弊端可以改進,目前也正走在路上
近幾年來,每到高考的時候,教育公平都是反覆被提及的主題。雖然高考已經不再是“千軍萬馬闖獨木舟”,但在絕大多數人的記憶和情懷中,高考依然是足以改變命運的一件大事。而不管是“鯉魚跳龍門”還是高考失利鬱郁不得志,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高考至少是憑本事來拼搏。所以,當一些學校在高考期間掛出“考過高富帥,戰勝富二代”這樣的標語時,很多網友都高聲叫好。而著名的安徽毛坦廠中學的萬人送考場景,也年復一年成為新聞熱點,人們意識到這是應試教育的印記,但這種“高考工廠”所承載的教育公平意義,卻也越來越被人們珍視。
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又一次引發關注
社會學家李強這篇談恢復高考40年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就體現了這種情懷,他談到恢復高考前,“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而高考恢復,“給了大家公平起點”,“恢復高考,重新告訴人們,可以透過個人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還談到了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高考對抵制“走後門”的巨大意義,他總結稱“到現在為止,儘管我們提出說高考有很多的缺點,沒有辦法綜合性考察人才,但是它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就是,全體中國人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這是一個公正的理念,對中國社會意義特別大。”
所以,李強在談到高考改革方向的時候,也是希望從教育公平角度入手,認為高考改革應取消加分,恢復全國統一命題等等。這一看法也理所當然得到了網友的力挺。
的確,目前高考高招制度,人們關注的隱憂,也主要集中在公平方面。從很早的時候起,教育官員就擔心“只按照考試分數來選拔人才”,會造成很多問題,因此高考高招一直存在些不少公平性成疑的“漏洞”,比如各種各樣的加分、疑似傾斜優勢省份的分省命題等等。不過,近些年來,教育部門已經多次表態要想辦法改進。
比如,清理高考加分數年來已經成為趨勢,“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這種貓膩嫌疑很大的加分項要清理,數學奧賽等加重學生負擔的加分項要清理,現在促進高校招生多樣化的體育特長生、藝術特長生加分也要清理。
又比如,迴歸全國卷也成為趨勢。2015年3月初,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國家統一命題範圍將擴大,2015年新增3個省份,2016年再擴大7個,2016年全國共有26個省份使用國家考試中心命題試卷。
另外,廣被詬病的“保送生”制度,近年來也在大力進行“瘦身”。據報道,保送新政下,九成以上的奧賽獲獎生被“瘦”掉了。以山東省為例,2013年山東具有保送資格的學子中,5大學科奧賽省賽一等獎以上的就有280人,但2014年僅剩13人。而教育部近日下發《關於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型別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招生。從2016年開始,教育部要求外語類保送生開始逐步減少,每年將縮減10%保送名額。
另一項被詬病的“自主招生”制度,近年來則是向農村方向傾斜,這也得到了多數人的好評。
但在社會經濟資源分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完全指望高考來阻止教育資源的分化,並不現實
但以上這些針對高考高招的措施,足夠保證高等教育的公平嗎?
事實上,以上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只是扭轉積弊,防止尋租、地域差距等因素來干擾高考的公平性。但這只是對現有制度的小修小補,並不是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拿“迴歸全國卷”來說,湖北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李木洲對澎湃新聞表示,國家提出迴歸統一命題,“確實是因為改革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分省命題的否定甚至終結,更不意味著未來全國將再次進入“一卷試天下”的時代。“只要國家允許各省(市、自治區)自主探索符合地方利益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驗,只要東中西部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存在,只要部分省級考試機構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能夠保障自主命題的質量與安全,分省命題就有存在的條件。”
目前採取的很多措施只是扭轉積弊
舉個例子,遼寧省最近十年來,高考英語聽力不計入成績,理由據說是“農村地區聽力水平和城鎮差距太大,所以為公平計,乾脆不考”,遼寧這麼一個沿海省份都有這樣的問題,那全國來講統一命題難度就更大了。各地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毫無疑問是存在的,如果必須全國一張卷乃至全國統一閱卷統一錄取,要保證公平,就得按教學質量相對較差的地方的標準來命題。這顯然會降低教育優勢區域的教學質量。
想透過高考這根指揮棒,實現既不影響教育質量,又儘量做到公平,就得保證各個階層、各個區域教育水平接近。但是高考前有十來年的教育時間,不可能強行要求每個家庭的孩子獲取近似的教育資源。如今,一些一線城市幼升小堪比高考,拼娃大戰成了“軍備競賽”,儘管慘烈,但確實是每個家長和孩子的當然權利,一切都是為了將來成年後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這方面有太多的榜樣,幾乎沒有辦法去阻止這些家長在孩子身上進行巨量的教育投資。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這幾個階段不斷累積,優勢資源家庭的孩子和缺乏資源家庭的孩子,差別會有多大,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切身體會。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強調高考命題、錄取的公平性,意義並沒有那麼大。
事實上,許多研究指出,大學擴招以來,貧困地區農村學生考大學的機率實際上在降低,把名牌大學單獨拎出來,機率就更低。寒門要想出貴子,已經是難上加難。指望用高考制度來抵擋這個趨勢,已經不現實。
所以,目前實行的高考改革的另一方向,是承認教育分化的事實,依然是要防止“唯分數論”,越來越強調綜合素質,而不是卷面的分數。比如英語一年兩考,就極大程度防止一些綜合素質較優秀的學生因意外落馬。透過高考,讓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透過題海戰術戰勝優勢資源的學生,已經是越來越難了。
教育公平需要更加完善的綜合教育體系設計來解決,民眾需轉變對高考作用的過分期待
不能指望高考承載過多實現教育公平的功能,不代表這個社會不需要更多的教育公平。想要一個社會具有更多的階層流動性,更加具有活力,人們之間的相處更加平等,教育越公平越好。因此,儘量讓孩子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依然是國家應該去做,也可以做到的。根據美國著名的科爾曼報告,影響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排序,一是學生的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二是教師素質;三是學校的設施和課程。國家該去做的,一個是提高教師素質,並對教師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另外一個,就是設計更加完善的綜合教育體系。
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加大職業教育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要提升職業教育的形象,讓人們真正意識到並非讀重點、讀本科才是唯一的人生出路。按李強教授的說法,“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高校毛入學率也就百分之五十幾,年輕人不上大學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人選擇做技術工人,因為社會地位和薪酬和白領沒有本質差異。職業技術學校與大學也是打通的,將來不想做技術工人了,再去考大學也沒有問題。但反觀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條路從初中畢業後就基本分離了。要想上大學就得上高中,一旦上了職高,再想進高一級學校深造就較困難。”
李強認為,其實這兩條路完全可以進一步打通。這就需要在制度設計中真正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的立交橋。在這方面,日本的短期大學等制度可以學習和參考。在日本,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畢業的人,不僅同樣有不錯的收入回報,還有相應的職業尊嚴,很多影視劇的主人公都是短大或專修學校的學生。而在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的人往往是被忽視的,這個現狀亟待改進。
日本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的畢業生,終生的收入報酬相當不錯,比大學生低不了太多
結語
指望高考繼續發揮太多教育公平的作用並不現實,得尋別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