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他古老藝術一樣,在經歷了漫長的孕育、盛極一時的燦爛之後,歷史車輪把京劇帶到現代。娛樂活動的極大豐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京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濟南魯藝劇院內,巨幅電影海報強烈吸引著人們的視線。劇院大部分時間用來放電影,以勉強維持基本的運轉費用。
2004年11月。頂著嚴寒,81歲的胡遜老人來到濟南北洋大戲院,提前30分鐘入場,偌大的劇院裡只有他一個人。這所始建於1905年的老劇院的舞臺上,曾經站過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老人清楚地記得:1954年馬連良先生來這裡演出,他半夜三點來排隊,也沒搶到一個靠前的座位。
北洋大戲院後臺,剝落的牆皮下,露出不同年代的磚瓦。由於缺乏經費,劇院已多年沒有裝修維護。57歲的田家裡正在等候上場,他在《秦香蓮》中飾演一位太監。在劇團裡,他已經是“老前輩”,如今,更多的年輕人活躍在京劇舞臺上。
來自新疆的楊曉雲即將登臺演出。她對京劇的熱愛真正“深入骨髓”——腿骨和腰骨都曾經嚴重受傷,每次演出,楊曉雲都要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她卻說:“只有在京劇舞臺上,我才能忘卻傷痛,享受生命”。
快要上臺,年輕的女演員躲到門後,叫男演員背過身去,匆忙換上戲服。劇院缺少單獨的化裝間,狹小的後臺一時瀰漫著慌亂的熱鬧。與光鮮規整、有板有眼的臺上相比,後臺總是充滿了酸甜冷暖的人間煙火氣。這氣息來自每一個演員,他們演繹著古老的角色,還要面對自己生活的喜樂悲愁。
小原已經上好了妝,等待上場。她唱了四年戲,最近嗓子卻出了問題。嗓子決定著梨園人的命運,她的戲曲之路遭受了挫折。小原說,以後要改行做文秘。話說出口,卻對未來感到迷茫。卸下了粉墨妝容,她要頂著一張新面孔,面對新的人生。
田峰今天要演旦角,一張圓圓的臉的鏡頭前笑得有些靦腆。現在一提到“反串”,人家通常想到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搞笑情景,在傳統戲曲中,則指演出與自己行當不同的其他行當。梅蘭芳先生曾在《轅門射戟》中演生角的呂布,作為旦行的大師,對他來說,演呂布才是反串。
戚海防要在今天的演出中扮演張飛,為了節省時間,他先勾好了臉,拿起長槍,匆忙走上濟南的街頭。路過的人忍不住回頭看他,有些還報以善意的笑聲。這身古老的打扮,與現今流行的cosplay有些陰差陽錯的類似。
這些流行的新鮮玩意兒,並未與戲曲演員這個古老的行當絕緣。18歲的郝振是個武生,熱愛動漫。面對鏡頭,他選擇和《最遊記》裡的“玄奘”一起上鏡。他租住在濟南昇平街的集體宿舍裡,這個貼滿了動漫海報的地方不到9平米。
這些流行的新鮮玩意兒,並未與戲曲演員這個古老的行當絕緣。18歲的郝振是個武生,熱愛動漫。面對鏡頭,他選擇和《最遊記》裡的“玄奘”一起上鏡。他租住在濟南昇平街的集體宿舍裡,這個貼滿了動漫海報的地方不到9平米。
經濟不太寬裕,演員們常常要另尋“兼職”。春節期間,劇院安排張磊穿上戲服,在濟南一家大商場裡扮財神,給過往的顧客發放糖果。這個“兼職”讓他每天可以拿到100塊錢。這樣簡單的活兒,與京劇表演相比難度懸殊,收入卻比在舞臺上賣力氣要多一些。
馬濟生在鬧市區唱起了包公。這家大型商店為八週年店慶活動搭建了臨時舞臺,僱傭京劇演員來唱《鍘美案》。如今,商業活動更加傾向現代、吸睛的宣傳方式,“請戲班”唱戲這項傳統慶祝方式日漸稀少。
商演需要則要因地制宜。沒有化妝間,李鵬在男廁裡為新進劇院的楊海濤化妝。演員們都很樂觀:比起外面,廁所裡不算冷,有自來水可以隨時用,還能方便地換衣服。
演出結束,濟南魯藝劇院後臺,專業京劇演員楊雪梅為臺灣票友捧花。來自港臺的京劇票友,常常出高價邀請內地專業京劇院團為自己配戲。這並沒有外人想象的尷尬。港臺票友不菲的資金投入,改善著專業劇團的經濟情況,他們對京劇的真摯熱愛,也激發鼓舞著梨園人。
2015年11月7日,浙江溫州龍港鎮的流動京劇團的舞臺上,大螢幕里正在放熱播的電視劇,為了在傳統演出開始前招徠觀眾。演員王陽陽今年19歲,滿身大汗的他在為晚上的演出做熱身。與有固定戲院可演的劇團相比,他們這種流動劇團,要承受更多奔波的辛苦。
這次演出在龍港鎮的一處寺廟裡進行。29歲的武生演員張家強褪下戲服,用毛巾擦汗。一整場武戲下來,他總要大汗淋漓。京劇表演絕非輕鬆的行當,每場戲都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張家強加入溫州鑫海京劇團已經5年,每年大約演出300天,每天收入約200元,在劇團裡已經算是中等收入。
2015年11月8日,浙江溫州平陽縣。流動劇團正在演出《龍鳳呈祥》,張家強飾演趙雲。他們身後,本該是滿是刺繡的背景幕布,如今,已被巨大的LED顯示屏所代替。螢幕上的照片畫素不高,是劇團老闆的兒子從網上下載的。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劇團冒著“離經叛道”的風險,無奈妥協。
抗戰戲是新編京劇的熱門題材。演出結束,後臺的演員們不再“敵我分明”,年輕人鬧作一團,繼續發揮著他們的表演慾,並且用手機拍照,分享到社交網路上取樂。
濟南市緯十路小學把京劇基礎表演課程列入了課外學習內容。即將登臺的三位小小的丑角有些緊張,作為小學生業餘京劇演員,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演出。新京劇,需要新血液。作為文化創新和普及工作的一環,“京劇進校園”活動被大力推廣。
京劇靠一代代年輕梨園子弟傳承,老一輩在落花凋零。2014年9月26日,濟南梨園劇場的化妝間,88歲的著名京劇演員張春秋正在化妝,準備從藝八十週年紀念演出。8個月後,張春秋去世,這是她人生最後一次登臺。6歲學藝,8歲登臺,蜚聲海外,張春秋還有一項自豪,她是梅蘭芳的親傳弟子。
2007年11月25日,梅葆玖先生在北京京劇院梅團排練《貴妃醉酒》。梅先生頭髮梳得一絲不亂,面容含笑,眼神明亮,待人親切。18歲開始,他便與父親梅蘭芳先生同臺演出,一生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發展。如今,斯人雖逝,梅派藝術卻與京劇藝術一起,生生不息於世間流傳。
一位老旦演員,穿過潔白而狹長的後臺過道。二百年過去,京劇依舊在遵循著自己的方向,走過或狹或闊的路途。身後,無數大師閃耀如星,身前,永遠道阻且長。願這朵人類藝術奇花常開不衰,芬芳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