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上名校靠搖號 給學區房降溫只是看上去很美2016.2.29日

由 納喇傲兒 釋出於 綜合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落實就近入學之外,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此舉一出,立刻引發了“學區房白買了”的討論。但是否真的如此,這項政策又能否解決擇校熱問題,還值得商榷。

  新政策理論上意味著買了學區房也不一定能上名校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時代逐漸遠去,從90年代後期開始,打著“為學生減負”、“素質教育”的旗號,我國的基礎教育實施了按居住地劃分,就近入學的政策。然而,基礎教育減負可一點沒有減輕未來升學的壓力,由此催生了“學區房熱”,北京甚至出現了40萬一平米的天價學區房。

  騰訊新聞《事實說》的一項中國家庭調查顯示,過半家庭都對學區房趨之若

  學區房寸土寸金,“拼房”爭奪上名校機會,引來極大的批評與質疑。小學、初中“多校劃片”,也就是將原來一個小區對應一個小學初中的“一對一”變成“一對多”,把熱點學校納入片區,以電腦隨機派位的方式確定錄取名額。這就意味著,買了學區房已經不能成為上名校的保證了,理論上可以緩解天價學區房問題。

  但在學位分配公平上,並不能杜絕貓膩

  對於新政策來說,如何劃片是個很大的挑戰。現有的辦法難以做到杜絕貓膩,開發商一樣有操作空間。按照以往經驗,不僅有權力機構拿劃片的事主動向開發商要回報,開發商自己為了地產升值,也會透過名義眾多的手段,與學校和權力部門合作,中籤重點學校劃片。因此,劃片是否能夠公開透明、杜絕腐敗、科學合理實在值得懷疑。事實上,北京、廣州等地有的優質資源聚集區,相關負責人甚至都表示,暫時沒有推行“多校劃片”的打算。


  開發商廣告最愛打“教育牌”

  “電腦派位”入學,如果沒有良好的監督機制,有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最終搶名校名額則可能演變成“拼爹”。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發生過。北京市“小升初”採取就近原則先劃分學區,再以電腦派位的方式決定學區內中學學位分配。然而,實際上,除了電腦派位外,小學生還可以透過“推優”、“特長生”、“條子生”等渠道提前鎖定名校學位。而這些途徑獲得的學位佔比的資料卻沒有公開。2013年財新對此作了調查,竟發現北京市多所初中的招生,在正式電腦派位前已完成。也就是說電腦派位看起來保證了機會均等,但實際操作卻貓膩多多。這顯然讓保證教育公平淪為空談。

  只要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品,就很難杜絕學區房的存在

  學區房之火爆,根本原因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在城市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最好從小學開始就能上個名校。然而,我國“重點學校”的形成一直是人為強化資源的產物,在教育財政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註定學校之間不可能一碗水端平。雖然國家三令五申,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定重點學校和重點班,但名校光環依舊存在。而且,不僅家長、學生被名校光環吸引,校長、教師、地方官員也有擇校衝動,對於校長和教師來說,在名校工作待遇好,更體面;對地方官員來說,把資金投入建設重點學校,能夠立竿見影出成績。知乎使用者郭瀟萌提供的一個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普通小學和名校在資金、教學裝置、師資力量的差距:

  公平教育的出路在於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需要公私合作

  需求不斷提升,如果國家難以拿出更多資金拉平學校之間的差距,則應該鼓勵民辦教育發展來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國際經驗亦是如此。由於教育公共品的性質,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義務教育,但公辦教育保證的是教育普惠性,教學水平不可能滿足精英教育的需求,因此,私有資本辦學成為重要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既可以解決公辦優質教育供給不足的問題,也可以形成競爭性的義務教育市場,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但在我國,民辦教育的辦學身份一直尷尬,發展空間大大受限,原因在於民辦教育面臨著公益性和營利性之間的衝突。

  而這一衝突可以透過公私合作的方式達到共贏,即現在風頭大盛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建立合作關係,來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基礎教育PPP模式,可以將私人部門的營利目標與公共部門的公益目標結合,模糊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職能邊界,強調基礎教育系統的效率、質量、公平和社會責任。以美國為例,公立中小學的質量通常不高,很多學生和家長想要上質量好的私立學校,為了幫助經濟困難的家庭支付學費,部分州推出“教育券”計劃,學生憑教育券自由選擇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教育券可以衝抵全部或部分學費,這其中包含的就是一種公私合作關係。結語分配方式再怎麼變,也無法改變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狀況。擇校衝動只能疏不能堵,而要補充公辦基礎教育的不足,就不能把民營資本辦學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