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花季,特別是女孩子正是花一樣的年紀。應該在父母懷裡撒嬌當寶貝一樣寵著的,無憂無慮的成長。但是一些女孩卻早早的承受了她們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苦痛和悲傷,讓人心酸。16歲女孩打工回家卻抱著一個女嬰,得知嬰兒來歷後,親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悔不當初!
瑤瑤是一個來自偏遠農村的16歲女孩兒,她的家庭十分貧困,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在讀書,儘管自己成績名列前茅但是因為父母沒錢逼得她只好出去打工。
雖然瑤瑤很想繼續讀書,在學校過自己應該有的幸福生活,但是生活的重擔逼的她只能進城打工,來到一個小餐館打工,聽同伴說在大排擋推銷酒水賺錢的她猶豫再三之後也去了。
在大排檔一個月賺幾千塊的瑤瑤體驗了一把生活的艱辛,但是父母卻仍然不滿意。一直打電話催她往家裡寄錢,走投無路的瑤瑤認識了大排檔老闆弟弟,他讓瑤瑤住到他家裡去給他生孩子還說生了男娃後給瑤瑤十萬塊,天真無邪的瑤瑤相信了她懷上了孩子。
不久以後瑤瑤生下了一個孩子,卻是一個女娃,不料那個男人卻騙了他,不顧瑤瑤自己跑了,瑤瑤後來才發現他是有家室的人,只是想騙瑤瑤給他生個兒子,傷心欲絕的瑤瑤感覺世界都塌了。
老闆看她可憐給了她五千塊,讓她離開住的地方,瑤瑤毫無辦法只得帶著孩子回到了老家,父母看著她手中孩子驚呆了,知曉事情緣由後後悔的不知所以,就這樣毀了女兒的一生。
看完故事不禁感嘆唏噓,一個16歲的少女,本該擁有美好的花季,在學校和同齡人一起享受青春的快樂和無憂無慮,卻在父母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無盡的黑暗。打工回家抱回女嬰,知道了女嬰來由後親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但是已經無法補救了,花季少女的青春就這樣毀了!
有一家子,孃兒倆,兒子叫馮生。有一回,馮生上山砍柴,揀了一隻個頭很大的鳥。這隻鳥像雞不是雞,像老鴰不是老鴰,馮生把它抱回家餵養,給它起了名字叫“緣兒”。緣兒長得挺肥,有一回過年,家裡沒錢割肉,馮生要殺它給母親開葷。他剛要動刀,緣兒說話了:“馮哥,你別殺我,以後你有事情我會幫助你的。”馮生見緣兒會說人話,就沒有殺它。
初五早上,緣兒對馮生說:“馮哥,東南千里外有個小國,正月十五這天公主拋綵球選駙馬,誰接住綵球就招誰。十四這天我帶你去。到時候啊,她把綵球往東投,你就往西跑;往西投,你就往東跑。最後,綵球準落到你的手裡。”到了正月十四這天,馮生和緣兒都吃得飽飽的。緣兒叫馮生騎在自己的背上,馱著他往東南方向飛去。飛了一天一宿,進了這個國家的京都。
馮生來到綵樓下一看,周圍已是人山人海。公主見時辰已到,拿起綵球要往下投。她朝東面一比劃,下面的人都朝東跑,只有馮生往西奔;往西一比劃,下面的都往西奔,只有馮生往東跑。很快公主就注意上了馮生,她想:這個人雖穿戴寒磣,但長相英俊。最後,公主把綵球往東一比劃,下面的人又往東跑;馮生呢,又往西奔。公主一鬆手,綵球往西飛去,噗地一下正落在馮生的懷中。花花公子們一看綵球落到了一個窮小子手裡,爭搶著要出重金買。馮生說:“我啥也不要,只要這個綵球!”在旁邊樹上等著的緣兒,見綵球已到馮生手中,高興得直叫。
國王派人把馮生招進宮去,和公主一起問明瞭他的身世。當他們得知馮生是經緣兒指點,並乘緣兒而來才得到了綵球的情況後,都感到十分奇怪。公主想:這緣兒是個有情有義的生靈,與馮生成親以後,一定好好飼養它。當下,國王把公主許配給了馮生,還講定一年後把公主送到馮生家成親。一年過去了,公主坐著彩轎,帶著金銀細軟,前來與馮生成親。
馮生這天早上起來,看了看準備好的酒菜,心想:公主在皇宮吃的是山珍海味,今天她前來與我成親,應該弄點新鮮的東西招待她。家裡沒有啥好東西,只有緣兒還算得上一奇,乾脆殺了它做菜!他也不和母親商量,抄起菜刀殺了緣兒,放到鍋裡燉上了。
公主下了轎,與婆母和馮生見過,東瞧西看地問:“緣兒呢?”馮生說:“叫我殺了,今天也讓你嚐嚐鮮!你聞聞,這香味就是從燉緣兒的鍋裡飄出來的!”公主聽了,心裡立時一愣:真沒想到,馮生竟是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人!這樣一個人,咋能跟他過一輩子呢!想到這裡,當下吩咐隨從們把自己抬回去。馮生急了,拉住公主,問:“你這、這是咋回事?”公主看了他一眼,說:“因為有緣兒,我才不遠千里來和你成親;如今緣兒讓你殺了,我們的緣份也就沒了。親事拉倒吧!我不會嫁給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說完,就帶人走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得出了一句話:“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傳得可廣呢
(2017-09-20)
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以吃月餅的方式來慶祝。那麼你知道多少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呢?吳剛與嫦娥的故事是最多見的與中秋節有關的傳說,但是這卻不是唯一的,下面小編為你介紹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
中秋傳說之一——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蔥花大仙”:中秋節發射,正好趕上給嫦娥吳剛送月餅去~~
網友“LhAn”:給嫦娥吳剛送月餅去了
(2017-10-05)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過了好多年的中秋節,可是有多少人能說明白中秋節的由來呢?這裡給大家簡單說說咱們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吧!
中秋節來歷
中秋節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曆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二
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捨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
至於嫦娥為什麼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裡不表,後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後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後,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三
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穫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習俗
1、月餅,每到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徵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託。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也是社會關係的聯絡。在節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象徵著團員。
2、設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於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3、賞月,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2017-10-03)
傳國玉璽作為歷代中原王朝皇位正統的象徵,關於傳國玉璽的流傳和丟失還要先從和氏璧說起,和氏璧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學課文中我們都學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傳國玉璽就是由和氏璧鐫刻而成,下面我們就具體介紹一下和氏璧和傳國玉璽的故事。
和氏璧
和氏璧在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楚國的玉器高手叫卞和人發現的,開始卞和得到了一塊璞玉,外面看和普通石頭差不多,但是卞和一眼能看出這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於是卞和就把這璞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就讓玉石工匠檢視,然而厲王找的玉工並沒有看出這是一塊美玉就和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於是大怒,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給砍了。厲王去世之後武王繼位,於是卞和又去獻玉,事情的經過和之前一樣,玉工仍然說這是一塊石頭,卞和的右腳又被砍下了。
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抱著這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眼淚都苦幹了,於是文王就派人去詢問,卞和說他哭的不是被砍掉的雙腳,而是這個價值連城的寶玉沒有人識得,文王此時也被卞和感動於是下令叫人把這塊璞玉破開,果真是一塊世間罕見的美玉,這塊玉就被命名為“和氏璧”。
歷史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轉轉來到了趙國,趙惠文王得到了這塊楚國遺失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以後就想得到和氏璧,這就傳送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及“完璧歸趙”的故事,這裡就不多贅述。
傳國玉璽
秦國統一天下以後得到了和氏璧,於是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和氏璧做成傳國玉璽,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大字,作為皇位正統的象徵傳至後代。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傳國玉璽就歸了大漢;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王莽就叫人去索取傳國玉璽,而西漢太后不予並把玉璽擲於地,被摔破了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修補了那一角,所以後面玉璽就變成有一角是黃金做的,於是得名“金鑲玉璽”;劉秀建立東漢之後傳國玉璽又重新到了大漢皇帝手中。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亂京,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董卓被殺,玉璽被孫堅在一口井中獲得,之後,孫策為了和袁術借兵於是把玉璽給了袁術,孫策也憑藉這些兵馬開創了東吳江山;袁術死後,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玉璽又歸於晉。之後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傳國玉璽幾經轉轉,隨著隋朝統一全國,玉璽又來到了隋朝皇帝手中。公元618,,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而隋煬帝楊廣被殺,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大唐王朝沒有了傳國玉璽只能自己雕刻了一方聊以慰藉,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又被李世民得到。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朱溫代唐自立,建立後梁,玉璽歸於梁。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皇位更替成了家常便飯,傳國玉璽幾經易手,之後在石敬瑭手中丟殺了。大宋王朝也沒有了傳國玉璽,據說後來被遼朝皇帝得到。
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去世。傳國玉璽竟然在此時出現在大都,後來就一直在元朝手中,朱元璋起兵滅了元朝,一直打到了元朝老窩漠北,派人四處尋找傳國玉璽也沒有找到。明清2代都沒有了玉璽,都是自己雕刻的玉璽,後世也有傳聞傳國玉璽在清朝時期蒙古林丹汗手上,不過據說是假的,這以後坊間不時有傳國玉璽出現的傳聞,但是都沒有得到印證,從此傳國玉璽就消失在了歷史中再無蹤跡。
(2017-09-26)
《無心法師》網劇已經播到了第二季,目前第二季也已經完結,看過小說的小夥伴們都有一個非常大的疑惑,無心到底是從何而來,他無心到底是什麼東西,無心到底有什麼能力,白琉璃和嶽綺羅也是無心一直以來陪著的的人,那麼這兩個人的來歷和身份又是什麼呢?
先來說說白琉璃;在原著小說中,白琉璃本來是西康巫師,能力很強,但是很孤獨,無心因為肚子餓投靠了有錢的白琉璃給他當保姆帶孩子,但是白琉璃實在是太挑剔太招人煩,導致無心捲款潛逃,白琉璃的兒子被餓死。
白琉璃從此失去財產變得人不人鬼不鬼,恨透了無心。他的肉身不復存在,卻精元不滅,成了精靈一般的存在,寄身於一個銀墜子之中,始終伴隨在無心左右,白琉璃沒有實體,在無心眼裡,他也是一團其實早該消散的能量,所以他也怕無心的血,可無心不會傷害他,因為他覺得能有一個人永遠陪著本身,也是一件不錯的事,白琉璃寄身於小白蛇,和無心一起漂泊。
嶽綺羅身份來歷揭秘
嶽綺羅是出塵子的師叔祖。道家不分男女,只要是長輩,就叫師叔或師伯。小說裡講到嶽綺羅開始只是個普通人,是出塵子師叔祖奪舍的女童,出塵子師叔祖強行佔據嶽綺羅的肉身,而不是投胎轉世。
只是嶽綺羅修煉的道法,是魂道鬼術,而無心的血之所以能傷到嶽綺羅,是因為一百年了,嶽綺羅的肉身轉為了法身,也就是脫去凡胎的身體,簡單的說,百年後的她,不是人而是鬼仙,有些道行。
第一部被無心騙去魔窟,被鬼洞裡的男鬼丁小貓困在鬼洞裡了。
第三部鬼洞被毀掉了,丁小貓(別名小丁貓)把所有魔窟裡的鬼都吃了,丁小貓便去投胎了。因為老嶽也很強,所以兩個靈魂爭鬥,小時候有精神分裂,長大革命時重遇無心,丁小貓收了顧玄武的孫子顧基當小弟,他曾是革命軍領導,後收養顧基的兒子,將其改名為丁丁。
第四部丁小貓老了,改名丁思漢,身體便控制不住被老嶽佔了身體後去找無心報仇。最後嶽綺羅死了,靈魂沾了無心的血魂飛魄散再也不能轉世了。其實無心已經忘了嶽綺羅的名字了。
無心身份來歷揭秘
這是所有粉絲和觀眾最好奇的一個問題了,無心不死不滅,沒有心,血是又甜又腥的,即使被炸成碎片還能繼續成長為一個正常人,而無心每隔一百年就會忘記過去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無心後來忘了月牙和嶽綺羅,那麼無心到底是什麼人呢?他活了多久呢?
首先從不老不死這點來看,大概有幾種可能
一、無心本是凡人,但是由於吃了某種仙藥所以導致長生不死,例如秦始皇為了長生不死讓方士煉製長生不死藥,這種仙藥改變他的身體自愈能力,不僅讓他長生不死,還讓他的血液具有特殊的能力,但是他沒有心臟這點很不合理,如若是先天的話,沒有服食仙藥之前就已病死,如若是服食仙藥之後摘除,因該能再長出。
二、無心是修道之人,這點很有可能,因為他能看見各種能量,這很像是道家中的陰陽眼或是開天眼,佛家也有此種天眼通,但這還是不能說明他為什麼沒有心。
三、無心是神仙,不管是先天生成的還是後天修煉的,神仙都有很強大的能力,但神仙也是有壽命的,道教神仙分為五等,天仙,神仙,地仙,鬼仙,人仙, 其中天仙和神仙飛昇,不在地上,而地仙則是在地上行走的仙人,長生不死,無心很有可能就是地仙,嶽綺羅則很明顯是鬼仙,鬼仙修煉出陰神,但肉身已死,只能附身在人身上,沒有肉體。
四、妖怪 妖怪一般壽命都很長,有千年道行的也不少,並且有不少妖怪沒有心
五、天人 天人是佛家說法,佛家把眾生分為六道,天人,阿修羅,人間,畜生,惡鬼,地獄,其中天人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可享五百歲,即9125000年。
六、上古異獸 山海經中有記載很多與人相似的異種。
七、外星人 劇中無心曾說過能量,載體等詞彙,而在民國,這些詞彙根本不可能出現,所以他很可能來自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
八史前文明智慧生命 理由同外星人。
對無心年齡的推測,無心每過一百年就會忘記一切,而最近一次則是同治年間歸隱山林,同治皇帝於1862年登基,往前一百年是1762年,那時是清乾隆27年。
而他曾說過,做皇帝不好玩,他見過人做皇帝,說明他很可能接觸過歷史上某個皇帝,和平時期無心這個黑戶不可能進到皇宮,因此只有在亂世之中崛起的平民皇帝才有可能與無心有過接觸,清朝之前是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元末亂世中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和尚,無心很有可能與他接觸過。
無心曾說過,他專門在鬼神身上討飯吃,可見他裝和尚是有歷史的,而最早的寺廟是在西漢年間的白馬寺,最早的道教則是東漢的張天師創立五斗米教和太平道,因此無心很有可能是漢朝人。
當然了,這些都是小編自己的猜測,作者對於無心的身份來歷介紹都沒有交代,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啦,不過正是這樣才更有意思,不知道在未來的小說裡作者會不會交代無心的來歷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多情グ”:厲害了,
(2017-09-25)
導語:中秋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中秋節,人們都會圍在一起吃賞月月餅。這是從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的習俗,據說中秋吃月餅是象徵著團圓的意思。你對於傳統節日瞭解多少?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必要了解中秋的歷史文化。現在我們一起來探索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源。
中秋節的由來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源
一、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二、中秋節的發展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三、中秋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微笑是我的語言-”:把嫦娥還給月亮,
網友“針見血3”:去年中秋節,我看見嫦娥從月亮飛下。還拿走了我的月餅。
(2017-09-25)
提筆先留詩一首
《中秋團圓節》
現代,看書
團圓節日團圓桌
團圓桌前團圓菜
團圓菜式為團圓
為得團圓把杯舉
酒醉是為團圓聚
酒醒卻為團圓悅
思起一路艱苦勞
不及團圓片刻歡
(此詩借籤唐伯虎之詩,桃花庵)
……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春秋時期,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這一慣例為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當然,也有人說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除夕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到了現代,更是被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別外三個傳統節日是春節除夕,清明節,端午節。)
中秋節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因此得名。
也有人將之稱為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一般定在農曆八月十五夜,當然據說,也有些地方將這一節日定在農曆八月十六。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喻之人之團圓。
是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等的一個美好節日。
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當然,也有別一種說法。
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到了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一天作為節日,大家聚到一起,歡慶這一年的豐收。
……
除此之外,中秋拜月,相傳緣自後羿射日。
據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因后羿射日立下大功,逐是西王母賞賜后羿一包不死藥,后羿交於嫦娥保管。惡徒逢蒙(傳說后羿後來就死於此人箭下)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藥,不多時便飄離地面,飛落月亮上成了仙。分頁標題#e#
后羿回家尋妻不得,捶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
后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遙祭嫦娥。
後來月母被后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后羿在月桂樹下相會。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對此,特有感觸,每年這一夜,老爸總是擺上一大桌供品拜月,向那也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的月神祈禱平安與豐收)
至於中秋這一天,為何要吃月餅。
據說是因為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逐是是中秋節這一天必食之品。相傳這這一習俗,起源於唐朝開始。在北宋之時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買食的飲食習俗。]
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
除此之外,還有觀潮,燃燈,猜謎,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等形式,但因為這些風俗,流傳面比較窄,或是被某些新生產品所取代(如賞桂花、飲桂花酒,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逐是也就不再添筆了。
(2017-10-03)
中秋節月餅的來歷與傳說
(作者:武會春)
中秋節是情人風花雪月,談情賞愛的日子,也是華夏兒女的情人聖誕夜。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下,住著一個白面書生,自幼兒父母雙亡,無依無靠,被一個村上的老人收養。書生漸漸地長大了,老人也以去世,這位秀才多次赴考,都未能皇榜得中。便在家鄉種了一片中藥桂花樹,秀才每天都澆水施肥。
到了中秋節晚上,秋風爽爽,浩月當空,流星劃過長空,秀才一個人坐在亭院的小樹下,喝著麥酒賞著月色。看著天上劃過的流星,心中許下美好的心願!盼望著心上人的早日團聚! 突然從桂花樹後閃出一妙齡少女,花容月貌。懷中抱著桂花酒與酥餅,說自己本是月宮中的桂花仙子,奉公主嫦娥宗旨,前來為貴郎送壼御花酒。說完對坐在秀才面前,秀才高興萬分,對酒當歌,並喝起十杯酒,一杯酒兒一點紅,桂花接酒敬新人,滿臉笑盈盈,二杯酒兒二朵梅,姐望情人中高魁,藍衫身上披……!(此秧歌在天水秦州還留傳至今),桂花並給秀才接過自己做的酥餅,說此餅內餡是用上品的大棗,花生,桂圓肉,蓮子所合成,四藥是健腦補腎的良藥,象徵著早生貴子,此餅是藥餅,因來自月宮後改為月餅!
二人情投意合,並私訂終身,寧願相守在人間,不願飛做天上仙!二人並對月結拜,插草封香,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青山做證花為媒,風花月夜結連理!
從今以後人們把中秋節定為華夏傳統的情人夜,吃著月餅,盼望著團團圓圓與早生貴子!
(2017-10-05)
"神於天,聖於地"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西藏昌都八宿縣然烏境內,有個最美村落,叫“來古村”。
“來古”的藏語意思是:隱藏著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這裡的人從前不知魏晉,不會說漢語。
700多戶500多人,像與世隔絕一樣,喝冰川融化的水,用柴火燒煮飯菜,日落驅趕牛羊,手機基本是個擺設。
據說,四五年前,某遊客來到這裡,將圖片上傳網路,來古村才被世人知曉。
這樣安臥大山的來古村,卻有兩個最美的景緻:然烏湖和來古冰川。
然烏湖:
然烏湖是西藏最美的湖泊之一,藏語意思是“山羊奶一樣的湖”。湖水澄澈,沐雪含秋,稱得上美人絕色。
春夏,然烏湖畔繁花如緞,朝歌幕牧,山水情調,返璞歸真。
來古村知名的還有“來古冰川”。
來古冰川緊鄰然烏湖,是西藏面積最大最寬的冰川。有人在這裡拍攝美景,被誤認為去了南極。
冰天雪地,冰川縱深交錯,千姿萬態,反射不同的顏色。
來一次,過目難忘。
由6條冰川組成的來古冰川,也享有“世界三大冰川之一”的聖譽,使來古村更加引人入勝。
即使沒有然烏湖和來古冰川,這個小村落,也依然能攫獲住你的目光。
因為這裡是放慢的時光,也是質樸和念念不忘的精緻生活。
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圍爐火的暖意,如果你借宿來古村。
他們會奉上自做的糌粑,邀請你一起喝青稞酒、酥油茶,聊著來古冰川登山的故事。如果可以,你可以跟著他們一起挖蟲草,賺取生活費用。
他們的內室往往精緻乾淨,因為他們認為,美好的生活就要一絲不苟,所以每個角落,都是他們精心的佈置。
驅車去來古村,注意攜帶厚衣服,高原早晚溫差大。
驅車路線:從成都沿川藏公路到然烏鎮,然後進入來古村。徒步從然烏鎮到來古村約10到12小時,沿路風光如畫,可以休息。
淡然是生活的最美。高山無語,深水無波。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然無味之淡,而是素淨質樸、寧靜深沉,是深邃的執著,是內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淡者質樸,寬容,謹慎,執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靈淡然若水,人生如行雲流水,自在、安詳。
(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