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萬畝鹽鹼地變為良田,浦東老農張正權還追求零化肥、零農藥|浦東而立
記者 | 楊舒鴻吉編輯 | 劉素楠1
將含鹽量量超過10%的鹽鹼地,改造成5萬畝能夠持續生產優質稻米的國家戰略糧倉,自稱為“浦東老農”的張正權用了12年時光。
如今,依靠這片灘塗地,張正權不僅收穫了全國種糧第一大戶的稱號,成為7家公司的掌舵者,將業務覆蓋農、漁、環保多個板塊,他還在浦東這塊創新之地上,將農業集團化的新模式付諸實踐。
這是浦東開發開放過程中,一位農民憑藉對土地的熱愛,抓住機遇並引領時代的故事,也是浦東開發開放30年在一位勞動者身上的縮影。
攝影:謝希文4月,上海浦東東灘一塊農田裡,油菜花將大地鋪滿黃色,麥穗正在勃發生機,遠處的水塘中,備受食客追捧的小龍蝦等待著出籠上市的時刻,南匯8424的西瓜在瓜棚中完成最後的衝刺成長,趕上在夏天到來時如期上市。
這是田野一年中最忙碌的“上半場”,也是張正權墾荒十餘載的“幸福時刻”。
1956年,張正權出生在原南匯祝橋鎮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
2年後,國務院決定將南匯、川沙、上海等10縣劃歸上海市。他5歲時,上海行政區劃的名稱中第一次出現“浦東”二字。
新生的浦東區,和張正權的前半生一樣,經歷的人民公社的大開荒時期,也在改革開放中尋求新出路,“少年時,早早地幹起了放牛、種田的農活。後來,改革大潮興起,我又先後在箱包、建築、地產等行業摸爬滾打。”張正權告訴記者。
浦東30年:鹽鹼地裡成長的中國生態農業新模式2004年,他獲悉江蘇射陽有一處4萬畝灘塗地等待開墾。因為鹽鹼成分高,所以這片土地在當時幾乎無人問津,“鹽鹼地對我來說,就相當於一塊處女地,只要解決好了鹽鹼成分問題,一樣能種出莊稼來。”他回憶道。
2006年,經過努力,他將鹽鹼灘塗成功改良復墾。出產的“聖鶴”牌大米也成功打入市場。帶著江蘇射陽的成功經驗,他於2008年受邀回到家鄉上海南匯開墾東灘一處約5萬畝的灘塗。
“和江蘇射陽的土地不同,南匯這片土地的困難要多得多。除了鹽鹼成分要更高之外,還有一種互花米草的外來入侵物種需要清理。”他回憶到。
透過使用熟悉的洗鹼法,南匯東灘灘塗的鹽鹼含量迅速降至了2%以下。但是互花米草的治理卻始終難見成效,如果不能解決此問題,土地將無法如期產糧。
“當時政府請來的農業科技專家也想了很多辦法,參考了很多研究成功,卻始終難見效果。後來我無意中得知這種植物的生長中與氧氣密不可分。從一個農民的思考方式來看,一種植物需要什麼,我們就截斷什麼。最後我用了水淹的土辦法,將互花米草淹死了。”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張正權如今品咂出的是滿滿的成就感。
相繼解決鹽鹼成分和入侵物種後,他在南匯的種植進入了快車道。由於在農田開墾方面的創新之舉,2009年12月,他被國土資源部表彰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先進個人;同年12月,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那一年,南匯區正式劃入浦東新區。
2011年12月,國務院表彰其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
攝影:謝希文此後,張正權開始尋求農業升級之路。
在5萬畝糧倉改善之後,張正權相繼考察了美國、義大利、巴西等國。“考察後,我覺得很慚愧。與他們相比,我們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在蔬菜生產機械化方面更是明顯落後。我們不能有了一點成績就停止了。停止就是倒退,倒退就是關門。我們要走在浪尖上,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向前,否則第二個浪潮馬上就把你覆蓋掉。”
隨後,他透過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設立正大桑田(上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隨後,他在基地內引入西甜瓜、青玉米、蔬菜種植以及家禽、家畜、水產養殖等多種經營,打造產、加、銷同步發展的綠色生態型菜籃子工程基地,並將實現國產化的蔬菜種植、收割、包裝全機械化。
如今,在正大桑田的農業示範基地內,農產品的在成熟收割之後,將在基地工廠的生產線上完成清潔、包裝等流程,並直接輸送上市。
張正權向介面新聞透露,隨著業務板塊的擴充,他名下的企業也多至7家,“目前,我的基地內所實行的是農業公司化,實行僱傭制,來降低普通農民的風險,增加他們的抗風險能力。”
這一做法,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於農業社會化服務“集團化”的要求不謀而合。
他透露,農業公司化之後,位於射陽、東灘兩個基地先後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2000多個季節性工作機會,帶動周邊300多家農戶脫貧致富。
隨著浦東大開發走入而立之年,張正權坦言,“談到浦東,人們會普遍認為浦東哪裡有農業?因為浦東給全國的引領示範作用中,多在制度創新方面。實際上,在農業方面,浦東還是可以將綠色、生態有機、創新的農業公司化模式複製到全國其他地區。”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邁入生活垃圾管理的法治時代。身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張正權多年來關注垃圾分類這一議題。
2019年3月,張正權與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合作成立了上海正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7月,金放鳴團隊的“溼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執行測試成功。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該裝置1小時內就能處理完溼垃圾,餘下的“廢水”和“廢渣”還可用於農業肥料,日處理溼垃圾量為100噸。
談及未來,他向記者透露,“無論是用溼垃圾轉化做肥料,我們的追求是在未來實現零化肥、零農藥的上海浦東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的新模式,並希望這樣的模式能夠讓浦東引領中國,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