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已造成9人死亡。據悉這次地震震感強烈,連獵雲北京與西安的同事都有震感波及。昨日晚間時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四川地震局等單位的專家緊急會商後認為,在震區近幾日仍存在發生6級左右餘震的可能。
說到地震,可以說是眾多天災中最為常見但也傷害力極大的一種,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可以說給中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也使民眾對“地震”一詞談之色變。各類預測地震的方法層出不窮,其中“地震雲”就反覆出現在各類新媒體的文章中,但次次都立即被地震局闢謠,今早在網路查九寨溝地震訊息時,這個所謂能預示災禍來臨的“地震雲”不出所料又一次被提及了。
不過也由此可見人類對於這類毫無預警的災難,有多希望可以提前獲知,拯救萬千生命。
難道地震預測真的無解嗎?
世界各地的專家們花了數十年希望挖掘出地震的有關現象,例如:前震、地下水化學變化,甚至動物的反常行為,但成效甚小。後來嘗試過應用機器學習方法也失敗了,因此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臺的地震學家克里斯·斯科爾茨都說:“這真是讓人無從下手的難解謎題。”
但這時人工智慧站了出來,也許AI真的是我們未來成功預測地震的救星?
定位受災最重地區,將損失降低到最小值
地震來襲,快速找到被破壞最強的地區,或許能第一時間拯救出更多生命。One Concern就在研發這項技術——在地震後的幾分鐘內,立刻分析出受災最重的地區是哪裡。
那麼這套演算法是如何形成的呢?One Concern首先需要下載某個地區與建築有關的樓齡、型別、建築材料等有關的資料。之後,研究人員需要訓練出一套能夠理解地震是如何損壞建築物的套路。透過將這些知識和地震發生後的地震資料結合,One Concern的CEO Wani表示,他們研發的系統可以高效地預測出建築物對沖擊波的反饋。
人工智慧系統在評估分析後,會生成一張受災地圖,方便救災人員的檢視,在地圖中,那些建築物損壞最嚴重的街道和受災人數最多的區域都會被重點標註出來。之後將災害強度和人數相乘,就可以估算出該立刻前往哪個地區進行救災。
Muller表示,救災相關方面可以先用這個系統來配合一些地震救災的演習,以此來訓練他們的員工。
而對於那些不發達國家的地震區,因為建築物資料的不足,研究人員採用了另外的AI策略。2015年4月尼泊爾的地震發生後,AI研究人員就訓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幫助改變地面,救災響應的方式。
比如說,在經過人工智慧軟體提前掃描後,線上的志願者們面前會呈現出受災地區的衛星圖,之後大家一起幫助確認哪些地區可能是有人居住的地點。如果志願者的判斷和AI系統判斷的是一樣的,那麼這些地區就會標註出來,以待救災專業人員再進行審查。
目前已有兩個之前沒有被識別出來的村莊被地面救災人員發現了,並及時到場給予了救災支援。
20:1的時間差內秒速預測地震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保羅·約翰遜曾表示:“如果你聲稱自己在預測地震方面取得了進展,別人會說你大概是傻了”。
但是,技術改進後的機器運算和超級計算機,以及儲存和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都讓約翰遜的團隊發現人工智慧方面的新突破。正在跟幾個研究機構合作的約翰遜還說:“如果時光倒退十年,我們還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透過更復雜的計算,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嘗試去做一件從來沒人做過的事:給機器輸入原始資料——這些資料都來源於實驗室實地模擬地震事件發生前期中期後期,並且都經過大量的採集。然後他們採用演算法篩選資料的方式,機器學習除了實驗室模擬,他們還開始使用原始地震資料中的實際溫度資訊進行進行同型別的機器學習分析。
這與科學家們以往預測的方式不同,過去通常使用“地震目錄”中處理過的地震資料來尋找預測線索。資料集僅僅包含地震震級、位置和時間,而忽略了其他很多資訊。與此不同的是,約翰遜的機器演算法或將拾取重要的預測標記。
約翰遜的合作伙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克里斯·馬羅內已經與約翰遜在地震模擬器執行實驗室中進行了部分實驗。模擬器可以隨機生成地震模式並生成開源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資料,且系統取得的結果也十分驚人。
“吱吱聲和摩擦聲”隨著模擬的構造板的時間推移不斷髮生,從而透過計算機演算法在聲學資料中拾取到可靠訊號。隨著人造地殼系統更接近模擬地震,該演算法可以以非常具體的方式揭示這些噪聲的變化。這意味著約翰遜可以隨時任意確認這個聲學訊號,以確定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
例如,如果模擬地震將在20秒內發生撞擊,研究人員可以分析訊號並在一秒內準確預測地震。不過,目前約翰遜團隊只是追求一種估算地震的時間的方法,並不能估測到地震的大小。可見預測地震的大小將是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雖然大自然與模擬實驗室相比,要複雜的多,不過人工智慧已然做到其他技術無法完成的事情。
為何人工智慧是預測地震的最佳助手呢?
對於地震這類微觀前兆很多的災害,會涉及地殼運動、磁場、重力甚至是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這些資料或現象都要專業儀器的不間斷監測,可見資料量會多麼驚人,這對於大資料的分析任務就特別重了。
此時,大資料加雲端服務就是最佳拍檔,能夠全面分析微觀前兆。
再加上日本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宣佈,利用一種新方法有望提前1小時至20分鐘預測7級以上大地震。該研究小組調查分析發現,大地震發生前震源上空的電離圈電子數有異常增加的情況,據此斷定大地震發生,如果該論斷屬實,那麼感測器不需要深入地下也可實現預測。
此外,MIT人工智慧實驗室曾經發明一套演算法,透過600個小時的影片對該演算法進行訓練後,它已經能夠對接下來5秒出現的目標進行預測。如果加強演算法強度,將地球至今的運動軌跡輸入系統,提高其成功率以及延長預測的時間,那正確預測碰撞的時間點也將指日可待了?
在炎炎夏日中“拯救”我們的空調!正在酷夏中慢慢走向“殺手”的道路。潛藏在我們享受清涼和放鬆時間裡給我們不經意的一擊!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前兩天,著名體育記者李淼被發現意外在家中去世,年僅35歲。而奪走這個年輕生命的“兇手”不是別的,正是客廳室內空調的自燃,排出大量有害氣體,造成窒息而死。無獨有偶,本月北京地區也發生了幾起空調自燃現象。
北京豐臺區連女士在睡夢中的她被3歲的兒子搖醒,家的空調在使用過程中無故自燃引發火災,導致全部電器、傢俱、裝飾過煙過火,物品損壞嚴重。7月7號,俞先生家裡的掛式空調在使用過程中突然起火,短短几分鐘,空調燒成了焦炭。而劉先生家裡臥室牆角的空調內掛機,也已燒成了空殼,導致全部電器、傢俱、裝飾等物品損壞嚴重。
為何空調會“自燃”?
一位資深空調維修師表示:空調壁掛機的使用壽命一般是在8年左右,而許多居民家中的空調存在使用超過10年甚至20年的情況。空調使用5年以上,內機裡面的線路有可能老化,運轉時電流過大會產生高溫、絕緣層可能會被破壞,導致漏電產生火花,導致空調自燃。因此,當空調使用比較久時,最好找專業的師傅檢查維修。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電機的接線接錯了,導致電機燒燬。室內外機的連線線、電源線、包括電控板上的線會造成一些起火點。同時涉及到的零部件太多,每一個地方出現意外都有可能出現。
為防“自燃”,需要注意哪些呢?
1、長時間不使用空調的情況下,把空調的插頭拔掉。
2、空調器必須使用專門的電源插座和線路,不能與照明或其他家用電器合用電源線。
3、突然停電時應將電源插頭拔下,通電後稍待幾分鐘再接通電源。
4、空調掛機要保持它正常的高度、方向、位置必須有利於空氣流通,不要堆放雜物。
5、空調要定時維護與保養,確保家中空調安全執行。
在公安部消防局公佈的今年第一季度全國火災資料中,電氣引發的火災佔比最高,自燃的佔火災總數的3.2%。而進入夏季,空調成了不少家庭離不開的家用電器,而且往往都是一開就是一整夜。為了避免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請務必進行定期的維護檢查。
(2017-07-18)
陝西娃的夏天,除了涼皮、涼粉、涼調餄餎......
還有一個爽翻天的美食——“魚魚” 當然要配上漿水,才解暑!
一條條形態逼真的玉米麵魚魚兒,澆上陝西漿水,綴上陝西油潑辣子和炒熟的韭菜葉,
一大碗油汪汪的面魚魚兒就好了!碗大,份量充足,酸辣可口!
成為每個遠在他鄉的陝西人魂牽夢縈的家鄉美食。
小的時候,老媽是將攪團和魚魚一起做的,吃魚魚之前肯定先要咥碗攪團的。
一勺漿水、一勺油汪汪的辣椒,澆在燙呼呼的攪團上,是冬天最美的滋味!
而魚魚卻是夏天最清涼酸爽的吃食!
那時候,老媽燒鍋開水,灶臺裡燒上大火,旁邊放盆玉米麵和白麵,再有一根 “叉叉” 就開動了(類似小樹杈,專門用來攪拌攪團的)
老媽負責不停的攪拌,我負責往鍋裡抓面,抓的時候,還有技巧,手心朝上,還得慢點動手指,不能讓面在指縫中漏的太快,否則攪團裡面就會有大的麵疙瘩,吃的時候影響口感!
當 “叉叉” 挑起來看攪團成布簾狀下滑的時候,就差不多了,都說 “好攪團一百攪”,要來回打圈 100 次!這樣的攪團和魚魚兒才勁道!攪到腰痠手累時,蓋上鍋蓋燜十分鐘左右攪團就成了!剛出鍋、還燙乎的攪團澆上漿水,吃起來才最好吃。
做好了攪團,就該漏魚魚啦!
準備一大盆涼水、一個漏勺,一勺子燙呼呼的攪團便倒入漏勺的同時,再拿著漏勺順著一個方向繞著盆轉,這樣漏出來的魚魚更細長,更柔軟,看著一條條魚魚在水中成型的喜悅,是兒時最美的回憶!
長大了,尤其是在外闖蕩的時候,一到夏天,便分外思念那碗漿水魚魚!
在外面買的,總是少了那份感覺,還要擔心是不是衛生!
So,今天小編就親手教教大家做漿水魚魚吧!最簡單的製作方法哦!
製作教程,看這裡!
夏令消暑的必備佳品——漿水魚魚,一般有兩種:玉米麵和一般澱粉的。
特點:清爽利口,酸香醒神。
玉米麵魚魚
主料:玉米麵、少量麵粉
做法:
1. 將麵粉攪拌成稀糊狀(PS:同樣也可以,說燒開後,邊攪拌邊撒麵粉的哦!
2. 煮鍋入水,大火燒開後倒入麵糊;
3. 麵糊燒開後轉小火,一邊用長筷(或擀麵杖)攪,成糊狀後加水燒開;
4. 用勺將攪團舀入漏子中,攪團順籮漏孔漏入涼開水盆中;
5. 用漏勺舀出魚魚,澆上漿水湯和韭菜,食用時調辣子油;
6. 這樣一碗美味的漿水魚魚就製作好了。
當然,豌豆粉、小麥粉、扁豆粉、馬鈴薯粉...... 做的魚魚也可以用上述的方法去做哦!
魚魚做好了,那麼還少漿水!
漿水做法
食材:韭菜 、芹菜、小蔥、生薑、漿水菜、鹽 、雞精、味精、醬油
1. 將洗淨的韭菜、芹菜切段,香蔥切碎姜切末,漿水菜倒入小碗備用;
2. 熱油,韭菜炒香,放醬油,鹽盛出備用;
3. 加少許油燒至五成熱熗入乾紅椒和花椒;
4. 乾紅椒和花椒煸出香味後(中小火)放香蔥碎和薑末,漿水菜炒出香味;
5. 倒入芹菜炒香出味;
6. 倒入兩碗水大火燒開,放入鹽,雞精,味精適量;
7. 魚魚撈出瀝乾,炒好的漿水澆到魚魚上,再舀一勺辣椒即可開吃!
漿水涼湯汁酸,爽滑的魚魚就著湯汁一口而下,感覺無數條清涼的小魚滑入腹中,簡直就是三伏天的救星,如果有酸豆角再來一勺味道會更美哦!
一個字:爽!
(2017-07-13)
"盛夏來臨,小仙女們都按捺不住在服飾穿搭上搞事情,除了拼顏值拼身材,“耍心機”的小姐姐們卻能在一大波爭奇鬥豔中豔壓群芳,想知道她們的小秘密嗎?噹噹噹,增加回頭率的秘訣之一就是在耳飾上下功夫咯!!"
"耳飾的佩戴位置獨特,也很醒目,雖然體積小,單獨看上去並不起眼,但是當它們閃耀在耳垂上之後,視覺的第一焦點往往就是臉部和耳部。所以,選對一幅耳飾,讓你搖身一變街頭Queen。 "
"耳飾無一例外走的是窄、瘦、修長路數,相比大圓環或者耳釘,它們能更好地修飾臉型,造成臉部“收緊減瘦”的視覺效果。再來一點精緻感、別緻度、細膩光澤,氣場瞬間upup!"
"想要在人群中大放光彩,選一款好耳飾吧,這是最值得投資的高性價比之選
"星星珍珠流蘇長耳墜"
"一級blingbling閃爍,電鍍真金不那麼容易褪色,於是極正的金色跟密密的碎鑽強強聯手,閃爍度一流,在近似浮誇的組合裡,兩枚大珍珠的引入又打穩了大氣、優雅的註腳。長短錯落有致的流蘇在耳畔輕輕搖曳,女人味裡有多了一點點俏皮。"
"上面的星星跟流蘇還可以拆開來分別佩戴,一副相當於變三幅,因為細節到位,就算只戴一部分,也完全不會有簡陋的違和感。
"月亮星星長耳環"
"耳垂正面的星星耳釘+背後的細長耳墜,個人還蠻喜歡這種組合的,因為360°精緻完美啊哈哈哈。"
"月亮部分是貝殼組成+施華洛世奇元素水晶,半圓弧面,清爽靜謐,尤其適合夏天。耳墜部分走極簡風,被極細蛇骨鏈勾綴起來的金屬星星和鋯石,別有幾分靈動的優雅,超提氣質!"
"全耳耳環"
"延續上一款的優雅,但更寫意輕靈。精緻的鋯石,顆粒大一點點,輕輕綴上耳垂,細膩又溫柔。以Venetian Link方式扭合而成的細方鏈,如一絲閃亮的水線向下綿延,“若有若無閃動”
"珍珠吊墜耳環"
"如果嫌上一款太素太性冷淡,來來,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小團圓走一發!"
"跟大名鼎鼎的Prada秀場在風格上一脈相承,但把過於浮誇的部分大劈大砍掉,更貼近生活。"
"電鍍真金材質雕出的立體花瓣,細細密密擠成一團,巨刷存在感。而細節處的精緻處理一樣加分,無論是花球中心珍珠的溫潤光澤,還是上方金色方杆的平滑質感,說白了,“很有大牌感”!你只需要拿出氣勢, 就是下一個紐約上城名媛Olivia Palermo!"
"高爾夫不對稱耳飾 "
"靜態的筆直垂墜和動感的立體螺旋,在這一款上結合得相當“仙”,而且視覺上能明顯收緊臉部寬度。最細最長的球棍小鏈負責輕盈;相伴下垂的Cup Chain點綴顆顆水鑽,負責閃爍與氣場;再輕輕點綴圓形的金屬耳釘,別緻與動態感齊活了!"
"骷髏頭耳環"
"骷髏頭元素來啦!雖然不少妹子不習慣,但是透過調解兩邊墜飾的高低、距離,透過各種排列組合,一對小小的耳墜往往能產生無窮的可能。"
"耳釘部分是防過敏材質,兩邊的墜子呢,也是大鋯石的組合,沒錯,一樣打的是優雅+精緻的組合牌。細節到位,的確個性十足。
"閃動鋯石耳飾"
"整體風格非常冷,近乎於酷,全部以各種幾何圖形勾綴而成,就連最下方的所謂“花朵”,都是極簡的馬蹄蓮花瓣造型。不同的弧面在不同角度下冷冷反射金屬光澤,硬朗,卻也不失曲線的柔美。"
"別害羞,別發怯,這個夏天,把你所有小耳釘都暫時忘到一邊,在獨特的長耳飾上多搞搞事情。讓別人對你的美麗印象,多一個無法忽視的風格戳記!"
(2017-07-14)
葉伯經常巡山,尋找迷路的驢友。
葉伯砌的灶臺,讓經過的驢友在這裡生火煮飯。
葉伯每隔3天出山購買一次廣州日報。
以前葉伯家靠這塊防衛石防山賊,現在開啟門睡覺也沒事。
大洋網訊 鶴山市彩虹嶺綿延10多公里,在其中一座名叫新開山的深山裡,有一位老人,在山裡居住了70多年。深山裡手機沒有訊號,晚上一片漆黑,老人唯一的娛樂就是看《廣州日報》。每隔3天,葉伯就會翻山越嶺,來到石門村,再坐車一個小時,到鶴山宅梧鎮買上幾天的《廣州日報》,《廣州日報》已經在深山裡陪伴葉伯20個春秋。
葉伯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子女。老人在這裡住的是一間泥磚屋,但他卻搭起了一個涼亭,每天在閱讀完廣州日報後,煲好茶水,為途經這裡的驢友備用,然後四處巡山,在山裡尋找迷路的驢友,每當發現驢友,老人就會提醒他們注意安全,老人最開心的時刻,是聽到驢友們叫他一聲“契爺”。
深山長居74載
他名叫葉光明,出生於1943年,在這座深山裡,整整居住了74年。昨天,記者與幾名驢友一道,尋訪這位在深山野嶺裡獨居幾十年的老人。
從鶴山宅梧鎮出發,沿著鄉村小道,兜過一段段山路,經過近一小時疾馳,記者來到了宅梧鎮石門村,這裡四面環山,與鶴山彩虹嶺古驛道相連。記者沿著山坳的一條石頭路向前行走,沿路長滿雜草,隨行的驢友介紹,這裡本來沒有路,近年來,驢友們入山多了,走出了一條泥石路,沿著泥石路兜兜轉轉,然後開始向山上爬行,翻過了一座大山後,前面一條是平坦泥路,再翻過一座大山,經過近1小時的行程,前面是一處楊桃林,穿過林洞,眼前豁然開朗,山坡上有一間簡陋的泥磚瓦房,這就是葉伯的家。
葉伯長期獨居深山,言語較少,但他神采奕奕,身手敏捷。葉伯居住的是幾十平方米泥磚屋,泥磚屋裡有一間房間,房間兩旁是廚房及雜物房,房間陰暗潮溼,屋內只有一張用兩張木凳及幾塊床板搭起來的床,床上放著一沓沓報紙,獨居深山,葉伯透過報紙瞭解外面世界!
葉伯介紹,這座深山名叫新開山,位於彩虹嶺山脈,清朝咸豐年間,他的祖先從梅州遷到這裡,並建起了雙孖潭村,最多人口的時候,有300多人,後來,葉伯的父親在這個山勢較為平坦的地方,建起了這間泥磚屋,一家人遷入這裡居住。
葉伯在這裡出生,從小在這裡居住。“小時候步行翻越大山,在山外的石門村學校讀書,那時候,走出大山,到達學校,來回要走幾個小時。”
後來,雙孖潭村的村民不斷外遷,許多人都到了廣州、中山、佛山等地,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只剩下葉伯一人留守這裡。
與驢友成為好朋友
雖然在深山,葉伯卻與各地的驢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泥磚屋前面,放著一臺太陽能充電器。這是一名驢友翻山越嶺背過來的,驢友們看到這裡沒有訊號,沒有通電,專門買了一臺太陽能充電器送給葉伯。
“山裡溼氣很重,但採光很好,有了這臺機器,我這兩年用上了電燈及熱水。”葉伯說。
葉伯介紹,從這裡再翻越一座大山,那裡風景秀麗,有兩條瀑布,還有漂流,香飄四季,但山路十分崎嶇,每次驢友進去,他都要親自帶路。
葉伯心聲:靠《廣州日報》瞭解外界資訊
見到記者,葉伯感覺十分驚訝:“我每天都要看《廣州日報》。”葉伯介紹,他正是透過廣州日報瞭解外界的資訊。在他的房間裡,堆放著厚厚的一沓《廣州日報》,在床前擺放著兩天前的《廣州日報》,隨時閱讀。
“我每隔3天,就要出山一次,來回幾個小時,就是要買廣州日報回來仔細閱讀,這種習慣,20年風雨不改,外面的報攤人員,我都十分熟悉了,都知道我什麼時候來,總是幫我連續留3天的《廣州日報》。”
“就是感覺廣州日報內容豐富,資訊量大,20年了,現在《廣州日報》成為心中最愛!”
建涼亭煲熱茶為驢友引路
葉伯養了10多隻小雞,種了一些黃皮、荔枝樹,可以供自己吃用,他每隔3天出一次山,除了購買報紙外,還買一些米、鹽及雜物等生活用品,其他都可以自給。
葉伯介紹,生活在山上很少感冒發燒,雖然家徒四壁,但他專門修建了一個涼亭,每天清晨,煲好茶水,只要驢友經過這裡,葉伯都會熱情接待,介紹附近的地形,併為他們做嚮導。另外,他會把驢友們留下的垃圾,集中在一起,每隔3天帶出山外處理。
葉伯一生沒有結婚,但有不少親戚居住廣州、佛山等地。“在山裡住慣了,完全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葉伯向記者介紹,前年,侄子把他接到廣州居住,“過不慣省城生活,只住了7天,就跑回山裡了,待在深山心裡踏實。”
在深山居住幾十年的葉伯,自稱見過世面。“那時候,我去過幾天省城,還參觀過交易會。”“其實,我曾經有過意中人,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我曾經喜歡過一位女知青,只可惜沒有結果。”葉伯回憶。
最擔心:林深路陡驢友出事
葉伯告訴記者,現在不少驢友登山成群結隊的,最擔心的是驢友出事,這裡許多地方手機沒有訊號,山路崎嶇,許多山路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所以經常有驢友迷路,葉伯不時巡山,就是尋找驢友的蹤跡,希望能夠幫助他們。
葉伯介紹說,距他居住地400多米的地方有一條名叫“彩虹嶺”的古驛道,全長約15公里,最高處海拔660米。許多驢友在登山時,沒有按照古驛道行走,而是呈強走捷徑,由於彩虹嶺山上林深路陡,很容易出事。5年前,30名驢友在鶴城鎮的彩虹嶺深山迷路,多名驢友出現體力不支和中暑頭暈等症狀,鶴山市公安消防大隊官兵上山搜尋了7個小時,將驢友全部營救下山,但其中一名驢友雖被送院搶救,但因搶救無效死亡。
“如果當時我知道他們登山就好了,我會立即趕到現場,希望驢友們以後登山一定要注意安全。”葉伯說。
驢友心聲:是“契爺”也是救星
昨日,同行的驢友斌哥向記者介紹,在驢友的微信群裡,大家總談起葉伯,大家都尊稱他為“契爺”。
去年,他與3名驢友在附近翻越新開山時,回程途中遇上大雨,前面一條水溝水流急速,要過去十分危險,大家當時十分心急,這時候,葉伯出現了,只見葉伯拿起一條木棍探路,自己穩穩地站在水中央,然後把一名名驢友接過水溝!“當時,我的一隻鞋子被大水沖走,葉伯翻越了一座山,在水溝的盡頭把我的鞋子撿回來。葉伯是我們的救星。”
山居生活:
夜不閉戶睡得香
地處深山山坳,這裡手機沒有訊號,晚上不能收看電視,葉伯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一入夜,他就入睡,清晨5時左右就起床,燒火做早餐,餵雞。
“長期在山區生活,很少與外界接觸,以前與外界都保持著防備的心理。”葉伯帶記者來到泥磚屋,在泥磚屋前擺著兩塊一米長、50釐米寬的巨石,葉伯指著兩塊巨石頭對記者說:“這是上一輩留下來的,在舊社會,每天晚上睡覺,都要用大石頭從裡面頂著大門,以防山賊入屋,現在太平盛世,開啟門睡覺也沒問題!”葉伯笑著說。
(廣報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李文斌)
(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