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一生,沒有幹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楊敏如
楊敏如的兄長胞妹是文學界翻譯大家;她的丈夫是指導過我國第一部超遠端雷達和第一代系列計算機研製工作的兩院院士羅霈霖。乍一看,楊敏如是被籠罩在他人光環下的普通人;然而,實際上,她自身的璀璨也足以令人敬仰。六十餘載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的楊敏如,是兄長楊憲益的後方“支援”者,亦是丈夫羅霈霖的革命同盟。
楊敏如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裡,清朝未滅亡前,她的家族還算是一個貴族。可清朝一滅,她們家族也就順勢沒落了。沒落歸沒落,封建思想依舊存留著。楊敏如兄弟姐妹三人,其兄是翻譯大家楊憲益;其妹亦是一位有名的翻譯家——楊苡。但歸於“重男輕女”的思想,楊憲益才是家裡的寶貝。從讀書開始,楊憲益就是家裡的小主人小少爺,楊敏如基於這一點,總是愛和楊憲益唱反調。楊憲益講英文時是典型的英國腔調,而楊敏如則是一口美國音。每次楊憲益說他不喜歡美國的時候,楊敏如就會反懟道:“我不喜歡英國。”
圖|楊憲益家族”母親和三兄妹
在楊家,兄妹之間互懟是常事,楊敏如口上懟著楊憲益,實則兩人關係好得很。楊憲益擅長唸書,他自幼就能把十三經背得滾瓜爛熟,而楊敏如雖然書念得不如他,但童年時玩各種遊戲是把好手,楊憲益總得去請教她。而且,在楊憲益談戀愛時,家裡的思想工作還是靠楊敏如完成的。
楊憲益在英國留學時,愛上了一位英國女孩——GladysMargaretTayler,中文名叫戴乃迭。在楊家這個封建大家庭裡,娶一個外國人是不被允許的。於是乎,楊憲益就讓楊敏如去給母親做思想工作,他知道自家妹子絕對會幫他,也知道自己母親容易聽進去楊敏如的話。正如他所預料的,楊母同意了楊憲益的戀愛,但要求便是在以後的人生裡,她一定要和楊敏如生活在一起。這個要求於楊敏如而言,簡直不算是什麼事,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那是必須也是肯定的事情。在楊敏如看來,沒有什麼事情比一家人開開心心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了。如果有,那便是國家。
圖|楊敏如(前排右)、楊靜如(前排左)和母親徐燕若(後排左)、家庭教師徐劍生(後排右)
1934年,楊敏如18歲。這一年,她初次踏進燕京大學。楊敏如是燕京大學中文系的才女,可這學業不到三年便被中斷了。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楊敏如學業被中斷半年。1939年,楊敏如被建議去考研,在經歷半年研究生生活後,楊敏如毅然決然地選擇退學,轉去抗戰大後方。她的內心早已迷茫許久,自七七事變以後,楊敏如周遭的同學都去了後方宣傳抗戰,他們都走在時代的前列,拋灑著自己的愛國熱血,置生死於腦後。只有她,還在和平的地方過著灰色的自由生活。
一次,楊苡給楊敏如寄信問道:“你還要在灰色的北京待多久?”
面對妹妹的質問,楊敏如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原地不動地享受著虛假的自由,她要去抗戰,去革命前線,去後方教書。楊敏如深知自己不會打仗,但至少自己有學識,自己可以以“書”抗戰。
雖然楊敏如已決定好去後方教書,但她內心依舊牽掛著自己的母親,她答應過母親要陪著她,那麼就絕不會放下她一人不管。於是,楊敏如決定帶著母親一同奔赴革命後方——重慶。儘管動盪不安,楊敏如也要帶著母親一同生活,她可以靠教書養活自己和母親;就算楊敏如非師範出身,但她內心就是要教書,文學大家魯迅可以棄醫從文,那麼她也可以棄文從師。這一教,便是60年。
圖|青年楊敏如
如果說,在戰火四起的年代談戀愛是奢侈的話,那麼楊敏如和羅霈霖的愛情便是奢侈中的奢侈了。他們是青梅竹馬,亦是烽火伴侶。
楊敏如在自家堂哥的介紹下,認識了羅霈霖這個別家的“小少爺”,兩人三觀一致,想法一樣,行動相似。在日軍侵華時,羅霈霖和楊敏如一樣選擇了去後方“抗戰”,這既是羅霈霖的愛國表現,也是他想保護楊敏如的一種方式。
可惜的是,就算羅霈霖心繫楊敏如,可他那時並不能和她談戀愛。在羅霈霖讀初中時,他的婚姻大事就被家裡安排得明明白白。在羅霈霖讀大學後,他開始請律師解除這樁包辦婚姻,接受過先進思想的羅霈霖決不允許自己和從未見面且沒有感情的人結婚。況且,羅霈霖早已有心上人了,只是他不想在沒有解除婚姻的情況下就和楊敏如談著還沒有確定的未來。
成功解除婚姻後,羅霈霖就順其自然地和楊敏如在一起了,他逢人就說:“我這輩子就她一個女朋友,她這輩子也就我一個男朋友。”這是羅霈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圖|楊敏如和羅沛霖
1941年,為不暴露革命身份,楊敏如決定和兄長楊憲益同時結婚,她和羅霈霖,楊憲益同戴乃迭,證婚人是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南開大學的張伯苓。
婚後,楊敏如經常提心吊膽地生活,因為羅霈霖總是要外出任務辦事,她特別害怕羅霈霖不能平安回來。楊敏如曾對羅霈霖:“不管你出去做什麼,只要能平安回來,我就高興。”而待中國解放後,羅霈霖被派去美國深造,儘管楊敏如心有不捨,可她還是選擇支援。動亂年代時,楊敏如可以在家盼羅霈霖平安回來;和平年代,楊敏如只希望自己不成為羅霈霖的負擔,她永遠支援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楊敏如給予羅霈霖無限的支援,羅霈霖也給予了楊敏如完全的信任。在羅霈霖赴北京電信工業局擔任兩院院士時,他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上主要是說楊敏如有多少追求者等等花邊事。羅霈霖看完便不當回事地無視了信上內容。他對楊敏如,是完全絕對的信任。或許,這就是他們二人婚姻能長久幸福的原因:絕對的信任,從一而終的陪伴。
圖|羅沛霖和楊敏如夫婦回訪重慶的南開中學舊址津南村
在60年代至70年代時,楊敏如和羅霈霖因各自身份問題而被隔離,那個時候社會動亂得比戰爭年代還嚴重,楊敏如這等文學家更是容易遭難。在看守所裡,有人問她還要不要和羅霈霖在一起時,楊敏如每次都堅定地回答:“要!”她總是忍受各種審問,強忍痛苦地堅定自己不會遠離羅霈霖。那個時候的楊敏如,堅信羅霈霖不會遠離她,而她也不會放棄羅霈霖。說好了攜手度風雨,那便是一輩子的事。
熬過不安年代後,楊敏如終於迎來了和羅霈霖的簡單幸福生活。正所謂患難見真情,苦過知情深。年輕時兩人偶爾還會吵個小架鬧個脾氣,可經歷完那段隔離歲月後,只要雙方還在身邊,就足以安心。每天下午羅霈霖總會為楊敏如衝上一杯咖啡,切上一塊點心,兩人就這麼安安靜靜地喝著下午茶。如此簡單又安穩,是幸福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