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二線城市畢業季上演“搶人大戰”
每年6月至7月是畢業季也是就業季。今年有795萬大學生步入社會,創歷史新高。
為爭奪人才,幾個月來,長沙、成都、武漢等眾多主流二線城市紛紛丟擲“送房子”“送戶口”“送錢”等措施。795萬大學畢業生將去哪兒?是選擇表情“高冷”的一線城市,還是選擇敞開大門笑臉相迎的主流二線城市?
畢業生一線城市紮根難
一線城市紮根不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漂”在這裡?原因有很多,薪酬的吸引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智聯招聘7 月份公佈的報告顯示,2017 年夏季求職期,全國37個主要城市中,北京的平均招聘月薪居於第一位,為9791 元,第二至第五名依次為上海(9337 元)、深圳(8866元)、杭州(7933 元)和廣州(7754 元)。一線城市的薪酬吸引力由此可見一斑。
“這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北京能吸引和聚集這麼多的人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分析,“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無論是從國內畢業的高階人才或是從海外歸來的人才,首選依然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
以北京為例,近年來,一線城市落戶政策逐漸收緊,北京更甚。早在2014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就表示,當年進京指標不會突破1萬人,以後會呈逐步趨緊態勢。2015年北京市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引進指標不超過9000人,“2016年只減不增”。
不只是北京,上海也在嚴控人口。資料顯示,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續轉負。
隨著一線城市接二連三出臺了更為嚴厲的樓市限購、收緊戶口等政策,逃離一線城市的呼聲再次響起。那些逃離的人都去了哪裡?
獵聘大資料顯示,北京人才外流目標城市排名第二至第五的城市分別是深圳、杭州、天津、廣州,這些地方吸納的從北京外流人才分別為8.95%、6.25%、5.50%、4.26%。
資料表明,北京大學畢業生外流目標城市熱度較高的是其他一線城市或者發展潛力較大、宜居的主流二線城市,如成都、武漢、西安等。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雖然有北上廣深的大學生願意去主流二線城市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一線城市的產業集聚作用已經發揮到了盡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線城市嚴苛的落戶政策和較高的生活成本。倘若政策有所放鬆,人才資源仍有可能迴流到一線城市。”
與此同時,主流二線城市對人才充滿了熱情,但是能否讓人才留下,爭取人口淨流入率的提高,才是這些城市人才競爭突破的關鍵。
歡迎加入上千人西安吃喝玩樂Q群:20539715
微信群加入請先新增微訊號:A029665
“寧要大城一張床,不要小城一套房”。這曾經是畢業生就業心態的寫照。而今,這樣的想法則顯得有些過時了。
8月份,畢業生已經陸續步入自己的工作崗位,而此前二線城市的“搶奪人才”政策也讓許多畢業生的“北上廣情結”有些鬆動。武漢喊出支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西安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目標;成都將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後就業”......總體來看,這些二線城市都抓住了剛畢業大學生在一線城市落腳困難的痛點,以戶籍政策、創業補貼、租房購房補貼等手段吸引人才。二線城市看準戶籍痛點,這種“搶人”手段是否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而各地也在加速“搶人”,制定各種吸引人才辦法。
5月22日,武漢“戶籍新政”實施,18項戶口遷移政策調整,大學生落戶幾乎“零門檻”。按照新規,凡留在武漢創業就業的大學生,畢業3年內無須買房即可申請落戶,博士、碩士人員則可直接落戶。
西安也在今年初對部分戶籍准入條件做出重大調整:放開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落戶限制、放寬設立單位集體戶口條件、放寬對“用人單位”的概念界定;降低技能人才落戶條件、降低投資納稅落戶條件、降低買房入戶條件、降低長期在西安市區就業並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員的社保繳費年限。
南京在4月釋出《人才安居辦法》,出臺住房新政,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此外,廣東東莞、珠海等地都發布了類似政策。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剛畢業或還未畢業的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今年多個二線城市陸續釋出的“搶人政策”,49.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吸引力,44.8%的人認為一般。59.9%的受訪大學生希望二線城市排除制度性干擾,創造更寬鬆的就業創業環境。可見一系列的“政策轟炸”後,許多高校畢業生也將目光轉向了二線城市。
7月28日,江蘇省無錫市出臺落戶新政:在取消購房面積達60平方米以上准予落戶政策的同時,增設專門條款明確將合法穩定住所的認定範圍擴大至租賃住宅,即在無錫租房也可以落戶,新政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無錫市成為江蘇省第一個亮出“租購同權”態度的城市。
無錫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隊隊長朱利農表示,租房者可以將戶口落在租住房屋,如果房東不同意,單位有集體戶可以落在單位集體戶,單位沒有集體戶可以落在所在社群街道。“只要將戶口落在無錫市就是無錫市民,就可以享受到和無錫市民相同的市民基本公共福利。”
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房地產經營管理系主任吳翔華認為,實施租房落戶,可以吸引人才來無錫工作生活,安居樂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近年來無錫人口流入增速放緩的問題,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勞動力。
儘管一線城市房價等生活成本高企,二線城市採取措施均吸引人才,但一部分人還是選擇留在一線城市。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一線城市發展較早,在資源分配上相對二線城市佔有一定優勢。一線城市工作機會更多,所接觸到的人也更豐富,相對於二線城市接觸新鮮事物的時間也會更早,這成為一部分人選擇繼續“留守”北上廣的原因。
一份由某網際網路招聘平臺釋出的資料報告顯示,2015年在武漢進行招聘的網際網路公司數量為1051家,而北京有16200家。報告選取了產品、運營、設計師、Java工程師和安卓工程師五個崗位,對比北京和武漢。其中武漢網際網路行業主要職位薪資都遠遠低於北京,以安卓工程師為例,北京的平均薪資幾乎是武漢的兩倍。
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調查顯示,63.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二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相比,還需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58.3%的人希望擴大經濟體量,增加就業機會;33.6%的人覺得提升城市“軟實力”很重要。
雖然現在一些二線城市抓住了一些熱點、痛點來吸引人才,但歸根結底,想要留住人才還是要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不僅要讓人才“安居”,更要讓人才“樂業”,這才是二線城市保持自身吸引力的長久之計。
(綜合自新華日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每日經濟新聞、中國青年網)
(2017-08-02)
近日,成都再次推出招攬人才的大招——先落戶後就業,同時,為了吸引外地人才,成都明確為求職外地本科生提供7天免費住宿等。不僅成都,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城市加入了搶人才“大戰”中,上至各省市,下至各區縣。二線城市人才爭奪背後,是出於經濟轉型的自身需求,還是出於勞動力短缺的提前佈局?
二線“搶人才大戰”
今年以來,南京、武漢、西安、長沙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紛紛向畢業生丟擲“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史無前例的新政。
6月23日,武漢喊出“支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並實行18項戶口遷移政策調整,大學生落戶幾乎“零門檻”。6月29日,長沙提出五年吸引100萬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目標。南京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符合條件的六類人才,可以分別享受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補貼和租賃補貼五種待遇。
除了二線城市,一些三四線城市也丟擲了橄欖枝,比如浙江義烏市政府則最豪氣,宣佈“給錢、給獎勵”,對入選“義烏英才”計劃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社會事業發展緊缺人才,5年內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2000萬元、400萬元獎勵,“砸鍋賣鐵也要把人才引進來”。 江蘇鎮江也提出了“金山英才”計劃,其中針對頂尖人才,將一事一議,可給予1000萬元左右的資金資助,特別突出的資助金額上不封頂。東莞發人才政策“紅包”,本科以上最高可得4萬元補貼
對於很多畢業生都看重的戶口問題,二線城市對本科畢業生落戶幾乎“零門檻”,成都、武漢、西安等地均打出史上最低省會城市落戶門檻。
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人,較去年增加30萬人,雖然人數一路上升,但從2010年開始,人口增長率下了一個臺階,增長率從過去平均兩位數增長轉為2%-5%的增長率。這個資料和整個中國人口結構資料變化也比較吻合,據齊魯證券分析,2010年中國撫養比見底,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15達到9.97億以後將停止增長,撫養比的拐點向勞動年齡人口拐點跨越的時間僅用了5年時間,勞動力不足,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北大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表示,“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反映了中國人口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現在已經陷入深度人口危機,勞動力跟不上,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保等都構成了強大壓力。各個二線城市搶人,就反映了這一形勢。應該說,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做法。”
上海社科院人口學教授、原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梁中堂認為,這些城市爭奪人才可能和城市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標誌著城市步入高維競爭,從拼產業、拼招商、拼優惠政策跨入到拼人才的階段,而且是畢業生為主體的高階人才。這些優惠的政策對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戶籍管理、人口管理等有很大的衝擊,和人口實際情況況可能關係不大。
《大國空巢》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易富賢認為年輕勞動力是經濟的主體,人口流動其實是經濟實力的流動。過去幾十年,大城市在高速發展,主要是得益於源源不斷的年輕勞動力的湧入。而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的流動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2016年流動人口又比上年末又減少了171萬人。流動人口的減少或加劇了二線城市搶人才的緊迫感。
易富賢對鳳凰財經表示,中國過去將各類資源(經濟、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傾斜,導致年輕人口過度湧入一線城市。現在武漢、西安等二線城市又出現優惠政策吸引人口,又會導致人口流入這些城市。大城市靠吸引全國的年輕勞動力維持著經濟繁榮,但是也加重了城市病:交通擁堵、環境汙染、房價飆升。
京滬落戶政策持續收緊
與二線城市的“積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京滬落戶政策持續收緊。
從2014年起,落戶北京的“進京指標”呈逐步趨緊態勢。2015年北京市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引進指標不超過9000人,“2016年只減不增”。雖然2017年進京名額尚未公佈,北京官方最新表態,北京將堅持“兩嚴控一支援”引進畢業生,即按照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對落戶指標實施“總量封頂”。今年外地生源進京落戶指標將不超過9000人。
上海也在嚴控人口,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續轉負。而今年外地流入、無戶籍的常住人口減少了1.3萬人。
廣州提出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人以內。
蘇劍認為,“北上廣嚴控人口甚至趕人口是錯誤和短視的做法。這些城市把城市病問題部分歸結於外來人口過多,但卻忽視了兩個問題。第一,外來人口為增強一線城市的活力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減少這類勞動力的供給,反而提高了用工成本,抑制了經濟的活力。第二,對中國人口的未來走勢估計嚴重不足,以為中國的勞動力會繼續充裕。實際上,隨著勞動力數量的減少,人口淨流入將迅速下降。”
針對未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蘇劍建議,趕緊徹底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並大力鼓勵生育,切斷人口結構惡化的根源;適應新的人口局面,調整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安排、設法提高生產效率等。
易富賢認為一二線城市不應該吸引人口了,而應該輻射三、四線城市。應該改善三、四線城市的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各類資源也不能再集中在大城市,而是應該向中小城市傾斜,讓人口儘量就近城鎮化,可以發展地方經濟,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也提高了勞動力自身的心理安全度,更重要是,還可以提高生育率。
微信公眾號:cngold-com-cn (長按複製),或搜【中金網】,獲得更多免費資訊實時推送!
(2017-07-25)
7月2日,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在參加畢業典禮。
今年的就業市場上新增了一個擂臺,那就是以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地為代表的二線城市開啟的“搶人大戰”:武漢釋出系列“畢業大禮包”,長沙出臺“人才新政22條”,成都實施“蓉漂”計劃,西安提出引進高層次人才“城市合夥人”計劃。這些名目繁多的政策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送錢”、“送房”、“送戶口”。那麼,這些城市的優厚政策能否提供足夠的吸引力?一線城市有什麼反應呢呢?
【聚】
送錢送戶口還送房多個二線城市出臺政策“搶人”
南京:6類人才購房最高補貼200萬
南京市《人才安居辦法》7月1日正式施行,凡是符合標準的6類人才都可以申請包括共有產權住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或者購房補貼、租賃補貼5大類,最低每月600元,最高補貼200萬元,最大150平方米的安居補助。
武漢:設創業貸款擔保基金,最高達200萬元
武漢市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內達到滿足20萬人租住需求;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政府以獎勵形式發放支援企業人才和大學生購、租住房;5年建設3000個以上大學生實習(訓)見習基地;設立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基金,擔保貸款額度最高可達200萬元;並首設免費創業工位等。另外,畢業3年內普通高校大學生,憑畢業證、創業就業證明即可落戶
長沙:投百億儲備100萬人才,給高校畢業生送戶口送錢
長沙未來5年將投入百億以上資金,吸引儲備100萬名人才。新引進培育的三類領軍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獎勵補貼,同時分別按200、150、100平方米標準以區域同期市場均價給予全額購房補貼。高校畢業生實行“零門檻”落戶,落戶並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成都:全日制本科可直接落戶
成都將改革人才落戶制度,推行“先落戶後就業”,鼓勵青年人才來蓉創業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對於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提高落戶便利性,努力打造最開放包容和最最人性化的人才落戶制度。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成都還將對急需緊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賃服務,租住滿5年可按不高於入住時市場價格購買該公寓。
西安:5年投38億引才育才100萬,有特別貢獻的人才獎150萬
西安計劃五年內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對A、B、C類人才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專案配套獎補。設立“西安英才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30-50萬元獎勵,對有特別貢獻的個人給予150萬元獎勵。對A、B、C、D類人才,實行優質生活服務“綠卡通”制度,在醫療、子女就學、落戶等方面實現“一卡在手、處處綠燈”。
【議】
調查顯示:37.5%應屆畢業生希望在“新一線”城市就業
智聯招聘日前釋出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應屆畢業生簽約如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青島等“新一線”城市的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比例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高達37.5%,高於一線城市的29.9%。
獵聘大資料研究院製作的2017年一季度人才淨流入排名TOP10城市榜上,杭州排名最高,人才淨流入率達11.78%,武漢以6.79%排名第三。成都則排名第七位,高出北京0.5%,僅比上海低0.02%。
——應屆畢業生看中什麼?落戶是基礎,發展空間是關鍵
“對我而言,畢業後能在大城市落戶、買房就是最實在的。”家在貴州的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本科應屆生吳潼說。他畢業選擇留重慶發展,已與電子科技領域一家頂尖公司簽約。
城市戶籍仍意味著資源與福利。目前,一線城市的戶籍政策普遍收緊,北京2017年將繼續削減近半大學生留京戶籍指標。相形之下,成都、武漢、重慶等城市則紛紛出臺針對大學生的寬鬆戶籍政策。
另外,對於很多優秀人才來說,房子、戶口和幾萬塊錢的補貼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他們更期待的是“發展空間”。不少從二線城市回到北京的大學畢業生,集中就業於網際網路、傳媒和金融等行業。對他們來說,在二線城市依然比較難找到合適的崗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說,“就業機會,尤其是高階的就業機會,與產業發展狀況有關;未來就業的發展潛力,與產業升級有關;城市宜居環境也很重要,這是由公共財政提供支援打造的優質公共服務體系,不僅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園林綠化、道路交通等因素。”
——北上廣深坐不住啦?
北京:建設世界高階人才聚集區
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釋出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要把北京打造成創新型人才聚集中心。
同時,與那些單兵作戰的“搶人”城市不同,京津冀提出打造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共同體。要以京津“雙城”人才聯動帶動,石家莊、唐山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張家口、承德等節點城市人才聯動。
《規劃》圍繞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階人才聚集區”的發展目標,提出了13項重點工程,包括:全球高階人才延攬計劃、京津冀人才創新創業支援工程、“圓夢京津冀”菁英計劃、高技能人才聯合體工程、雄安新區人才集聚工程、冬奧人才發展工程、沿海臨港產業人才集聚工程、臨空經濟產業人才集聚工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工程、國際人才社群建設計劃、京津冀人才互聯工程、京津冀人才服務定製工程、京津冀人才安居工程。
上海:人才政策還會有突破
5月8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報告時指出,人才政策亦將進一步突破。上海將借鑑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完善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評價激勵機制,造就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技術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一批善於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集聚一批勇於創新、善於創造的企業家和高階能人才,使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6月,上海市嘉定區制定了《關於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和急需緊缺人才及團隊的實施意見》及《嘉定區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和急需緊缺人才及團隊創新創業資助、安家生活補貼和政府薪酬補貼的實施細則》。兩項新政策實施後,預計未來五年區、鎮兩級共將投入資金2.5億元左右,力爭面向海內外引進100個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引進1000名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和急需緊缺人才。
廣州:海外人才創業啟動資金最高資助200萬
7月9日,《廣州市鼓勵海外人才來穗創業“紅棉計劃”實施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稿)》公佈,5年內每年將引進並扶持30個海外人才來穗創業專案。按照意見稿規定,從明年開始,每年評選20個技術創新類創業專案(A類)、10個商業模式創新類創業專案(B類)。對評審後入選“紅棉計劃”的A類和B類專案,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資助。
同時,持有“廣州人才綠卡”的海外人才創辦企業,可以人才綠卡作為身份證明直接申辦工商登記,不再提交其主體資格證明或身份證明等材料。廣州將入選“紅棉計劃”創業專案的海外創業人才列入廣州人才綠卡申領範圍。
深圳:新增5萬套保障房,優先滿足人才需求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布《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7年度實施計劃》。根據《計劃》,2017年深圳計劃新增安排建設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萬套、約277萬平方米,用地出讓優先滿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新華網:丟擲橄欖枝的同時,二線城市怎樣才能留住人?
新華網引用媒體人郝昆的話指出,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用腳對城市的重新投票。各城市人才政策的釋出,其實就相當於是施政主張的較量。但要真正贏得“人心”,更關鍵還是要思考,如何能讓人才留得住。
首先是產業發展的問題。有人才才能發展產業,但是如果沒有清晰的產業定位和產業基礎,要吸引更多人才,也將成為一句空話。因為,沒有良好的產業配套,人才不能各盡其才,英雄沒有用武之地,終究是難以留住人的。
其次還是市場環境的問題。吸引人才,可不單是讓他們過來買房、居住的,而在根本上還是要依靠人才來建設城市,必須讓他們的才能和價值得到施展與實現。那麼,如果是創業,公司的註冊門檻如何?融資條件、配套政策又怎樣?對創業公司的政策,能否與一線城市看齊,甚至超過一線城市?如果是就業,相關公共服務又能否讓人舒心,而不必擔心公平問題?
再者,房價的問題。房價對人才的吸引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些年雖說一線城市的房價漲了很多,但二線城市房價的漲勢也不可小覷。考慮到工資水平,現在要在主要的幾個二線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買房,對應屆畢業生來說,也並非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可以說,二線城市原有的房價優勢,其實是在相對削弱的。如果二線城市房價控制不好,出現“一線城市化”,顯然不利於留人。
【聽】
@羽中:選擇去哪裡發展,關鍵在於對發展機會和職業前景以及產業結構等因素的綜合考量。
@江蘇沭陽趙登亞:有好政策,有真才實學,不論何處,都能成為用武之地。
@力揚-呂樹安:我來自二線城市,願為家鄉的發展提供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7-07-10)
[新朋友]點選標題下“中國產經新聞”免費訂閱
[老朋友]朋友圈,或傳送給您的朋友
摘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與一線城市人才“不請自來”相比,二線城市吸引人才,算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本報記者 張毅報道
到底是“漂”往北上廣深還是留守家園?進入火熱七月後,這一難題再次出現在795萬高校畢業生面前。
與落戶指標日益緊縮的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近來熱門二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謂頻頻加碼,不斷開價“搶人”。各地為高校畢業生開具的優惠條件包括:就業創業激勵、寬鬆的落戶政策、優惠的住房政策、現金補助等。簡而言之就是,給錢、給房、給工作、給戶口。
譬如:6月23日,武漢喊出支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口號;6月29日,長沙提出五年吸引100萬人才的目標,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任務;7月2日,成都表示將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等。
人才爭奪:條件誘人
隨著一線城市落戶指標的收緊、生活成本的暴漲,“逃離北上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熱門話題,而就在人們糾結去留的時候,不少發展較快的二線城市,即輿論所指的“新一線城市”,已經伺機推出了諸多吸引人才進入和留駐的政策,人才搶奪大戰,一觸即發。
記者梳理發現,為了減輕優秀畢業生的住房壓力,多地都發布了現金補貼優惠政策。
比如:對新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除了畢業生,凡是重點人才,杭州、南京以及無錫更不惜重金,對於頂尖人才和團隊的資助高達億元。
能否在就業城市落戶,一直是不少畢業生選擇工作和城市的重要考慮因素。而為了留住人才,武漢今年5月實施了“戶籍新政”,調整了18項戶口遷移政策,大學生落戶幾乎“零門檻”;南京在4月釋出了《人才安居辦法》,出臺住房新政,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此外,西安、長沙、鄭州都有類似寬鬆的落戶政策。
對此,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認為,目前不少二線城市正在迎來發展的新機遇,這為它們釋放“政策大禮包”增加了底氣。
任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東部沿海地帶的部分產業正在向中西部二線城市轉移,而“一帶一路”的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的擴充套件也為這些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種種契機之下,不少二線城市的就業需求得以增加,此時大力引進人才適時且必要。
另一方面,人才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驅動,城市想要躋身一線就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促進城市發展。”中研普華研究員揭小蘭針對各地頻頻釋出“搶人”政策現象,發表觀點稱,人是城市發展的基石,人才是城市進步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人才資源多集中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想要讓城市更加發展,勢必需要加大政策吸引,引進大量人才共建城市。
一線城市:落戶指標日益緊縮
二線城市如此虎視眈眈,“搶人”效果又如何呢?
記者梳理發現,以武漢為例,近年來武漢在吸納人才方面不遺餘力,2009年至2016年期間武漢人口淨流入量快速增長,從2009年的74.45萬人增至2016年242.78萬人。2016年淨流入人口約為2009年的3倍有餘。
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線城市近兩年正在嚴控人口。2016年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減少了15.1萬,這是18年來北京首次出現外來人口減少;而上海的外來人口則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我在這兒呆了兩三年了,雖然薪資水平還不錯,但是在這兒沒有戶口沒有房子,肯定沒辦法紮根。再幹兩年,就回家。”在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程式設計師陳昊(化名)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陳昊雖然專業技術出眾,但因為是專科畢業,在老家合肥一直難以找到心儀工作。“北京網際網路企業眾多,工作相對好找,薪資水平也比老家高。”陳昊坦言,北京無論是資源還是機會都比普通城市要多,但是想成為“北京人”,實在太難。
“大學期間想過去大城市闖一闖,可是後來看過太多關於‘北漂’‘港漂’跨城上班的新聞,有點難以接受。大城市難上戶口,買不起房子,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何必‘自討苦吃’呢?更何況,二線城市發展潛力巨大,留下來和家鄉一起成長也挺好的。”剛剛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的郭怡(化名)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不得不說,在一線城市落戶指標日益緊縮,二線城市不斷髮展的背景下,不少畢業生或優秀人才,對於北上廣的執著已不勝從前。
智聯招聘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提供的報告資料顯示,由於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長的就業機會,包括成都、杭州、武漢等發展較快的二線城市,即新一線城市,展現出了對大學生就業更加包容、接納的一面,目前已經超越一線城市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就業區域。
從資料看,2017年應屆畢業生中希望到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37.5%,高於希望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29.9%。與此同時,願意在二線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也上漲到21.3%。
畢業生:更看重發展空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前畢業生對於就業城市的選擇不再囿於北上廣。但上述報告也指出,雖然新一線城市的就業期望最高,但考慮到實際的就業和發展機會,一線城市仍然是大多數畢業生的最終選擇。
事實上,目前在高新產業上,一線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確實具有領先優勢。除此,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就業選擇多”“個人發展前景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資源密集”“人際關係較為簡單”等都是畢業生選擇一線城市作為就業地的重要參考因素。
“東部一線城市和城市群地帶透過不斷創新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就業機會和空間,未來仍會是我國吸納人口集中的重要地區。”任遠直言。
同樣是今年畢業的王瑤(化名),就讀於北京某211高校,她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雖然在北京發展會有很多困難,但是北京有相對公平的工作環境,只要有才能,發展和晉升都是相對透明的。
王瑤對記者表示,自己並非大城市出身且家境一般,那些家鄉的同學朋友,經常需要“門路”才能辦事、找工作。雖然在北京生活不容易,但是有很多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我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奮鬥的感覺”。
提及目前有很多城市對畢業生釋放的“政策大禮包”,王瑤則說:“聽起來是挺誘人的,但是我依然覺得,一線城市各行業發展成熟,對於個人發展來說應該更具備上升空間。”
二線城市:拿什麼挽留人才
那麼,二線城市不斷開價“搶人”之後,到底能否長久實現人才留駐呢?以往也有不少“逃離北上廣”後,又重回一線城市的例子。二線城市到底該拿什麼來挽留人才?
杭州考典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輝認為,目前一線城市的產業佈局和人才資源過度集中,透過二線城市的利好政策吸引人才迴流,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臨時性地給予補貼,並不能長久留住人才。
任遠認同表示,從各地釋出的優惠政策看,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到來,在一定時期內提高了人才收入回報的預期,這將鼓勵人才和勞動力的轉移。但人才留駐二線城市的長期效果在於,是否能形成人才和勞動力穩定的收入預期,以及提供長遠的發展機會。
“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中諸如落戶、租房、買房等‘政策大禮包’,僅僅只能把人吸引來,至於能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則需要綜合考量城市環境、行政效能、教育衛生水平、產業結構等等複雜因素。”揭小蘭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坦言,因此各地政府引進人才的同時,應該把重心放到產業規劃和公共服務建設的發展上來。
首先是推進城市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業內人士看來,人才是否能留住,與城市自身經濟結構、產業佈局和配置等戰略問題緊密相關。目前,很多二線城市的產業結構仍待最佳化,這不僅會制約城市發展,也讓人才的就業選擇受到較大侷限。
以網際網路行業為例,記者梳理發現,去年全國網際網路行業企業平均招聘薪酬為9495元,在所有行業類別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從薪酬的地域分佈上看,北京地區的網際網路企業招聘薪酬平均為13737元,成都為8374元,長沙則為7526元。薪酬待遇的差異,反映了地區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同程度,也更容易吸引人才前往行業發展完善、待遇優厚的地區。
與此同時,應該加快公共服務資源的建設。張明輝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如果說目前二線城市推出的“給錢、給房、給戶口”政策在“搶人”階段是積極有效的,那麼待這批畢業生有了孩子,其子女的入學、就醫事宜該如何保障?這需要二線城市長久關注和發力解決。不該讓公共服務領域的滯後,成為人才二次流失的原因。
“應該用完善的公共服務來節約人才的時間成本;用多元化的產業來增加人才的選擇機會;用公正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來減輕人才的公平憂慮;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環境和空氣環境來強化人才的居住信心。只有這樣,人才才會‘不請自來’,才能有真正的獲得感,才會長久留下來。”揭小蘭對記者總結說道。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中國產經新聞,經濟成功人士的標誌讀物
訂閱:微訊號cien_offical (或查詢公眾號“中國產經新聞”)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產經新聞
(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