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上海“幼升小”試題“考焦”父母、香港“幼升小”家長揚言要贏在子宮、“幼升小”失利無錫一媽媽讓孩子復讀幼兒園……隨著部分城市民辦學校“幼升小”面試期的到來,一場又一場拼娃大戰又在上演。有家長將“幼升小”稱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提前一兩年就開始準備,這麼拼真的值得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拼娃就像是一場“軍備競賽”,目的是為了防範階層滑落。2
在沒有其他出路或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勸別人不要拼娃,是誤人子弟。3
如果孩子無法接受“拼娃”,就還他個快樂的童年吧。拼娃就是一場慘烈的“軍備競賽”
2016年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中有這樣一段臺詞:“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就完了。”
世界上大概沒有比中國父母更怕輸的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段話真的扎心了。然而現實遠比電視劇裡慘烈,電視劇裡拼的是中考,現實中,“拼娃大戰”從幼升小就開始了。
一般來講,幼升小的入學渠道有三種:根據戶口和房產就近入學、拉關係擇校以及報考民辦學校。很多中產家庭無法負擔動輒十幾萬一平米的學區房,拉關係也找不到門路,普通公立小學不斷減負,又讓家長擔心孩子在未來的應試中失去競爭力,報考民辦小學拼娃就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拼娃的成本也不低。澎湃新聞曾報道,如果上海孩子準備讀民辦小學,從幼兒園小班就要開始上補習班,一學期的課程就要數千元。並且,在網上報名補習班,往往名額一發布就會被秒殺光;若是線下報名,不少家長為了搶到好時間、好老師,凌晨三四點鐘就得去排隊。
上海民辦幼升小“奇葩”考題刷屏朋友圈
除了日常的補習班,考試前還有衝刺班。《廣州日報》就報道說,廣州一位家長託關係才為孩子報上名,四次課,一萬元。衝刺班會收集歷年面試真題,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培訓。
家長們之所以大費周章,是因為熱門的民辦小學確實很難進。2016年,上海浦東外國語小學的錄取率只有8%,廣州的情況稍微好一些,熱門學校的錄取比例也只有14%。
民辦小學在招生時普遍都會考察學生家庭。在學校看來,所謂的“考家長”是在考察家長的教育理念,學校和家長的教育理念契合很重要。在日本,私立小學也要拼娃才能就讀,在面試時,父母的職業、學歷等資訊也都會被問及。
應試教育的核心不變,勸別人不要拼娃,是誤人子弟關於該不該拼娃的爭論不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理念,但中國應試教育的核心沒有變,在沒有其他出路或更好選擇的情況下,就勸別人不要拼娃,這是誤人子弟。
在這一點上,日本有前車之鑑。日本和中國一樣,同樣非常重視學歷。日本小學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公立和國立屬於政府創辦的,但不同的是,國立小學一般都是一些不錯的大學或者醫學院的附屬小學,教學設施先進,收費較低,因此成為大多數家庭的不二之選,與之帶來的考試競爭也是最大的。而公立小學主要職能是普及基礎教育,因此是不需要透過考試。私立小學因為學費昂貴,是富裕家庭的選擇,但也需要先進行入學考試。
所以,從幼升小開始,日本很多家長也會拼娃,爭取能讓孩子考入國立小學或者私立小學,這樣日後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也會更大。
每年只有1%的幸運兒能考入國立小學或者私立小學,剩下99%的孩子都在公立小學接受教育。“私立幼兒園→公立小學→私立/國立初中→私立/國立高中→名牌大學”,這是普通日本家長“望子成龍”比較常見的路徑選擇。
日本幼升小筆試題
但是21世紀初開始,日本向西方學習,在基礎教育方面推行“寬鬆化”,公立學校的教科書越來越薄,但是各個級別的考試可沒有寬鬆,公立小學的學生要想透過私立和國立中學的入學考試,僅僅靠在學校的教育遠遠不夠,還得去參加補習班。日本的補習班同樣價格不菲,很多學生只能透過打工來支付他們的學費。
假如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也就懸了。日本在高中階段又分為“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精英教育是為大學的學業做準備,培養的是未來的社會精英,工具教育只是培養社會一般勞動力。中國的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與之有些許類似之處。
而日本這些年經濟不算景氣,如果僅僅接受工具教育的話,前景正變得黯淡。對於成長在東亞文化圈中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拼”在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既想“快樂教育”,又想要好的教育資源,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
在中國,儘管素質教育已經喊了二十多年,但是中國應試教育的核心沒有變,想要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其實就是透過一場場考試拼出來的。
對中產來說,拼娃是為了防範階層滑落美國作家何偉在《尋路中國》中說:“(在中國)即便是最貧困的人也對書本有一種信奉之情――我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對自己孩子的讀書不抱希望的父母親。這跟美國有所不同,沒怎麼上過學的美國人不大鼓勵自己的孩子上學,有些社群幾乎已經說不上還有什麼正規的學校教育。”
儘管有人認為在中國社會實現階層流動已經越來越難,但教育依然是普通人實現階層躍遷最好的機會。相比於貧困階層,中國的中產更深知讀書的重要性。畢竟在現在的中國社會,文憑仍是一塊重要的“敲門磚”,不同職業的發展與報酬相去甚遠,而多數中產家長們又接受過高等教育。出於社會現實和自身經驗,這些家長顯然也更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並且,沒有哪個階層比中產更焦慮了,他們在很短的時間裡實現了階層躍遷,但又有著巨大的不安全感,深知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為孩子鋪平未來的道路,又比任何一個群體都害怕下一代會出現“階層滑落”――如果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命運可能會因此改變。
《沒有起跑線?》是香港的一部紀錄片。Irene由於在生第一個兒子的時候毫無準備導致兒子與同齡小孩比落後一大截,於是在第二胎的時候,她就要妹妹贏在子宮裡
但是,中國並沒有針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專項法律,政府在其中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教育部門主導下,不同公立學校間形成了巨大差距,優質教育資源分佈極不平衡。
對很多中產家庭,尤其是第一代中產家庭來說,買不起重點公立小學的學區房,卻又不甘心去讀“菜場小學”,為了防範階層陷落,接受好的教育,拼娃是唯一的出路。
拼娃並非適合所有家庭,如果孩子無法接受,那就給他快樂童年在傳統基因和社會現實的共同作用下,拼娃愈演愈烈,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家庭都適合拼娃,都必須拼娃。
對孩子寄予希望是好事,為孩子付出也無可厚非,只是所有這些,到頭來都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才能發生效力。畢竟,誰也不能否認的是,過早地進入系統學習是違背孩子天性的。
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心理學高階教師錢芳在接受採訪時說:“孩子在學齡前過早地進入系統學習對其長遠的認知水平發展不僅沒幫助,反而有副作用。幼兒園孩子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聽完整節課,學習效率很低。”
除此之外,孩子長時間學習,無法接觸自然,也不利於其身體和智力發育。達爾文曾提出過一個假說:同樣的動物,野生的比家養的要聰明。因為野生環境太複雜,不停地刺激動物作出應對,使之更有主動性。家養動物則在別人安排的環境中生活,沒有這些挑戰,難以激發其智力的發展,漸漸被動。
另外,拼娃所需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對於一箇中產家庭來說也許還能負擔,但也絕不輕鬆。所以,到底要不要拼娃,還是得看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配合,家裡又有條件,拼娃確實是“贏在起跑線上”;如果孩子無法承受學習壓力,或是家庭條件有限,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現在講求的是終身教育,“拼娃”進了名牌小學也不是萬事大吉。若是在過程中走極端斷送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則更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結語
拼娃像面鏡子能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問題,在上升通道狹窄的社會里,當家長不能給孩子提供超過社會群居水平的教育資源時,就只能依靠孩子自身的競爭爭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