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中金網07月13日訊,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人口平均每日步行4961步。其中,走路最多的是香港人,平均每天行走6880步;其次是中國大陸人,平均每天走6189步。而最不愛走路的是印度尼西亞人,平均每天走3513步。

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的71.7萬人進行了調查,透過一個名為Argus的手機App收集受訪者每天走路的步數、年齡、性別、體重、身高等個人健康資料。

  調查還顯示,性別是造成走路步數差別的因素之一:在各年齡階層,男性平均每天行走步數遠高於女性。

  但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國家人口的平均走路步數與肥胖水平沒有太大關聯。與肥胖水平相關的因素是“運動不平等”(activity inequality),即一個國家中最活躍人群和最不愛運動人群之間的差距。

  研究人員稱,一個國家的運動不平等值越大,這個國家的肥胖率就會更高。以瑞典為例,該國的運動不平等值較低,肥胖率也低。而在美國和墨西哥,雖然兩國受訪者每天走路的平均步數差不多,但美國的運動不平等值更高,肥胖率也高於墨西哥。

  此外,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此次調查希望可以幫助人們對全球肥胖問題加深理解,並尋找新的方法應對,例如改善城市設計,更方便人們步行,不用經常坐車。

  關注手機中金網(http://m.cngold.com.cn),掌握最新財經要聞。


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到2025年,中國全球5G市場份額將達39%

  據GSMA移動智庫(GSMA Intelligence)和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CAICT)聯合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運營商將於2020年前逐步推出商用5G網路,中國有望在2025年前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GSMA於今日在世界移動大會-上海釋出了最新研究報告《中國5G報告:發展展望與區域比較》,該報告探討了中國及其他亞洲領先市場對新的5G網路測試和商業應用的近期展望,並針對消費者市場和企業級市場的潛在5G用例做出了預測。

  閱讀全文

  (2017-06-28)


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全國多中心臨床登記研究——ORBIT研究22日在瀋陽正式釋出研究資料。 鮑慧 攝

  中新網瀋陽6月22日電 (記者 董子暢)全國多中心臨床登記研究——ORBIT研究22日在瀋陽正式釋出研究資料。研究顯示,中國基礎胰島素治療起始時間晚、使用率低、劑量調整不積極,基礎胰島素臨床使用仍需提升。

  作為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基礎胰島素研究專案之一,ORBIT研究自2011年啟動,研究涉及全國209家二級及三級醫院,對近兩萬名2型糖尿病入組患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隨訪。ORBIT的研究結果提示,糖尿病病程越短、糖化血紅蛋白相對較低的患者達標率越高,口服降糖藥的患者在糖化血紅蛋白達到7.5%時即應考慮起始胰島素治療。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姬秋和表示,ORBIT研究提示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時機偏晚,並且使用胰島素治療時劑量調整不充分。而之前的多項研究均提示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隨著基礎胰島素劑量的不斷調整而逐步改善,進一步說明了基礎胰島素的療效與其劑量最佳化密不可分。

  “同時,ORBIT研究結果還顯示,基礎胰島素治療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好、嚴重低血糖發生率低、且體重變化不明顯。以基礎胰島素起始的胰島素治療,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結局、且不增加治療費用。”姬秋和說。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糖尿病醫院院長李強指出,雖然廣大內分泌專科醫生對於基礎胰島素的應用已經普遍知曉,但中國地域分佈廣、不同地區間診療水平差距大,部分地區內分泌醫生、特別是全科醫生對於糖尿病的診療水平仍亟待提升。應不斷加深對指南及共識的理解,參照流程和應用標準,進行個體化實踐;適時、積極、遵循規範的胰島素應用,幫助糖尿病患者在關鍵治療期獲得積極治療進展、並進一步提升糖尿病綜合管理能力。

  據瞭解,自2015年開始,北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等專家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全國學術會議(CDS)/美國糖尿病協會科學年會(ADA)上逐步釋出ORBIT研究的最近進展,引起了各國內分泌領域專家的關注。

  “觀察性研究是一種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描述藥物效果的研究手段,作為觀察性研究的典範,ORIBT研究對真實世界中的廣大專業醫生的臨床決策,以及患者自身疾病管理具有指導意義。”紀立農指出,該研究結果公佈及資料的正式發表對基礎胰島素在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規範應用具有深遠意義,也將為中國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讓更多患者治療達標提供實用而有價值的參考資訊。(完)

  (2017-06-22)


  中青線上天津6月16日電(張華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胡春豔)中國湖泊汙染水平降低,磷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重汙染湖泊數量減少2/3。這是近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地球科學》上的《水體磷減排控制的有效措施帶來湖泊總磷濃度下降》一文得出的結論。這是首個對中國湖泊統一測量磷含量的研究。

  該報告由天津大學環境學院童銀棟團隊與國際合作者共同研究完成。報告顯示,中國政府於2000年推出的治理水汙染政策協助降低了城市地區與磷汙染有關的水體富營養化風險。這一發現可以指導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求至關重要的清潔淡水水源的方法。

  淡水水體的富營養化是生活及工農業生產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汙水進入水體後,引發藍藻、綠藻、矽藻等大量繁殖,進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和飲用用水安全,並會導致水質下降、魚類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是現階段我國水環境安全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在水體富營養化控制中,我國的主要控制策略是透過大規模的汙水處理廠的興建,對工業、生活汙水中產生的營養元素“減量化”後排入地表水體。而對於近十年中汙水處理廠帶來的實際水環境減排效果之前尚未有過專門研究。

  報告分析了2006年-2014年我國862個主要淡水湖泊中的水化學資料,從而評估我國汙水處理廠的建設在實際水環境治理中的有效性。研究顯示,中國湖泊的磷濃度從2006年的每升80微克下降到2014年的每升51微克,磷濃度大致降到了可導致富營養化的濃度閾值,重度汙染的湖泊數量減少了2/3。研究揭示,儘管在不同地區出現水質改善的具體原因並不相同,但城市大規模汙水處理設施帶來的作用在其中“功不可沒”。

  天津大學教師童銀棟認為,今後在我國的水質控制政策需採取更為靈活的營養元素排放控制策略。汙水處理廠帶來的營養元素“減量”僅是我國水環境治理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控制汙水處理廠的出水指標而影響湖泊中的營養元素構成比例,使汙水處理廠從營養元素單一的“削減器”變為湖泊中氮、磷濃度的“調節器”,仍可以在其中發揮更加重要和靈活的作用。

  (2017-06-16)


  中國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前列。2014 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生的視力低下檢出率分別為 45.7%,74.3%,83.3%,86.4%,而 2005 年各項資料僅為 31.67%,58.07%,76.02%和 82.68%,視力低下檢出率較 10 年前均有所增長。

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資料圖

  相較之下,美國青少年的近視率約為 25%,澳大利亞僅佔 1.3%,德國的近視率也一直控制在 15% 以下。北京大學釋出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資料表明,2012 年全國 5 歲以上總人口中,各類遠視力缺陷的患病人數大約在 5 億左右,其中近視的總患病人數在 4.5 億左右,這就意味著全國每 3 個人中就有 1 個人是近視。

  自 solidot

  (2017-06-07)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94 字。

轉載請註明: 研究發現香港人每天步行數最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