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監管規定及監管要求概覽
2.保險資金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投資路徑
3. 保險資金投資投資計劃
1
主要監管規定及監管要求概覽
(PS:橫屏看錶格更清晰哦)
2
保險資金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投資路徑
(一)保險資金可投資的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
《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將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分為商業、辦公不動產、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醫療、汽車服務、養老不動產以及自用性不動產。根據不同的不動產型別,其投資資金來源亦不相同。另外,對於商業、辦公不動產而言,其所受限制最多;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不動產以及自用不動產所受限制相對較少。就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限制而言,主要在於保險資金不得投資或銷售商業住宅,不能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含一級土地開發)、不得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或投資未上市房地產企業股權(專案公司除外)具體區別可見下圖:
(二)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主要投資方式概覽
根據專案階段的不同,保險資金可透過股權、債權、物權、債轉股、股轉物、債轉物等方式投資非基礎設施不動產,具體要求如下圖所示:
(三)透過投資不動產金融產品間接投資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
保險資金可投資的金融資產根據《關於保險資金投資有關金融產品的通知》規定,包括境內依法發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支援證券、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和專案資產支援計劃等金融產品。目前主要表現為投資不動產股權/債權計劃、不動產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券商資產管理計劃、投資REITs。
就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而言,《關於保險資金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4〕38號)對受託的信託公司應具備的條件提出了監管要求。此外,保險資金可投資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基礎資產限於融資類資產和風險可控的非上市權益類資產。其中,固定收益類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用等級不得低於國內信用評級機構評定的A級或者相當於A級的信用級別。不得投資單一信託,不得投資基礎資產屬於國家明令禁止行業或產業的信託計劃。
3
保險資金投資投資計劃
保險資金投資的投資計劃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不動產股權投資計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以及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根據《關於債權投資計劃註冊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資金〔2013〕93號),對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專業管理機構發起設立債權投資計劃由備案改為註冊。
(一)投資計劃的基本交易結構
(二)投資計劃的參與主體
根據《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專案管理辦法》以及《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管理暫行規定》等規定,一般而言投資計劃的參與主體包括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託管人、獨立監督人以及參與投資計劃的其他當事人。
1.委託人主要包括保險機構(經中國保監會批准設立的保險公司、保險集團公司和保險控股公司)以及其他具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者。
2.受託人,是指根據投資計劃約定,按照委託人意願,為受益人利益,以自己的名義投資基礎設施專案的信託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其他專業管理機構。受託人與託管人、獨立監督人、融資主體不得為同一人,且受託人與獨立監督人、融資主體不得具有關聯關係。
3.受益人系持有投資計劃受益憑證,享有投資計劃受益權的人。投資計劃受益人可以為委託人,受益人可以兼任獨立監督人。
4.託管人指根據投資計劃約定,由委託人聘請,負責投資計劃財產託管的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專業金融機構。一個投資計劃選擇一個託管人。託管人不得與受託人、融資主體為同一人,且不得與融資主體具有關聯關係。
5.獨立監督人是指根據投資計劃約定,由受益人聘請,為維護受益人利益,對受託人管理投資計劃和融資主體具體運營情況進行監督的專業管理機構。除投資計劃另有約定外,一個投資計劃選擇一個獨立監督人,專案建設期和運營期可以分別聘請獨立監督人,獨立監督人與受託人、融資主體不得為同一人,不得具有關聯關係。
獨立監督人可以為投資計劃受益人;最近一年國內評級在AA級以上的金融機構;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頒發相關業務許可證的專業機構以及中國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
(三)債權投資計劃的信用增級
就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而言,其信用增級措施根據《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管理暫行規定》,可分為A、B、C三類以及免於信用增級。具體如下:
(PS:橫屏看錶格更清晰哦)
9月28日,新都,“2017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峰會”如約而至。來自全國軌道交通領域的企業、專家齊聚,共謀軌道交通產業未來發展。
就在峰會開幕一天前,成都地鐵7號線正式空載執行。作為成都的首條環狀線路,7號線共計配車44列,是截至目前成都地鐵一次性配車最多的線路。這些在軌道上飛馳的列車,全都來自新都區,是資格的“成都造”。
然而就在3年前,新都的軌道交通產業還是一片空白。短短3年間,新都便實現“彎道超車”,讓軌道交通產業從無到有、從零到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軌道交通全產業鏈。資料顯示,目前已落戶在新都的軌道交通配套產業已達20餘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四川軌道交通整車裝備製造的短板。
新都是如何做到的?探究其軌道交通產業成長軌跡可發現,一個新都樣本已經浮出水面:立足“中優”、“北改”部署,以發展軌道交通產業作為建設“產、城、人一體化”城市新區的重要抓手,以科學規劃為引領,產業新城為核心,產業鏈上下配套齊全、生產性服務業左右協同、基礎設施功能配套齊備的思路,著力打造有機融合、良性迴圈的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
一個企業
中車入駐石板灘
政府攜企業創造315天“成都速度”
從新都區石板灘鎮出發,開車不到10分鐘,就能抵達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從馬路邊上看,白色廠房依次排開,一條試驗鐵路貫穿整個廠區。成都地鐵7號線的44輛列車,就在這裡製造生產。
而在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農田。
2014年8月28日,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專案落戶新都。這是中車在西南地區佈局的最大產業園;2015年8月20日,專案破土動工;2016年7月1日,中車一期專案實現投產;2016年9月22日,首列鋁合金A型地鐵車輛正式下線;2017年8月31日,7號線44輛列車生產全部完成。
從專案開工到投產,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從開工到投產315天的“成都速度”。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中車已形成年生產、維保地鐵車輛1000輛的能力。未來成都的城際動車、城軌地鐵、有軌電車、磁懸浮等新制式車輛本地化製造均要在此進行。
這股成都速度的誕生,除了企業自身實力外,新都區快節奏高效率的政府服務也功不可沒。由於中車專案是新都引進的第一個軌道交通專案,為了保證專案拉得來、落得下、推得動,新都在拉動投資、推進專案落地上啟動了“253工作機制”。
在此工作機制下,每一位參與中車專案的人都有明確的任務。新都工業區管委會企業服務中心的臺賬,以表格形式記錄著每個階段中車產業園專案的推進情況,工作人員平均每天都要跑一趟工地,加班、週末到現場協調問題是家常便飯。
企業有心,政府用心,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茁壯成長起來。與此同時,新都也在成都的軌道交通產業中迅速佔據一席之地。根據《成都製造2025規劃》,成都的軌道交通產業要形成“一校一總部兩基地”的發展格局。而新都,正是其中一個基地。
一個叢集
從零到多的產業實踐
新都走在軌道交通產業的第一方陣
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中,軌道交通產業被列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同時,四川省也將軌道交通產業作為七大優勢產業來重點發展。發展軌道交通,對於區位優勢良好的新都來說,無疑將提升區域內的產業優勢。
在中車專案落戶新都前,新都的軌道交通產業還是一片空白。然而,短短三年,從零到多,新都區透過領軍企業帶動牽引,構築起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產業叢集。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新都深諳此道。為此,新都區開展規劃大會戰,在石板灘工業集中發展區高標準規劃了27平方公里的天府動力新城,明確將軌道交通作為新城的主導產業突出發展。同時,做強龍頭企業,支援中車成都公司實現能級提升。另一方面,以整車專案為牽引,瞄準軌道交通九大核心技術和十大關鍵零部件,大力實施精準定向招商,推動產業成鏈叢集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發展要素落地,新都區還按照政產學研多維協作理念,與西南交通大學共建“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資訊科技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新都智慧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透過“築巢”行動,與軌道交通產業相關的“鳳凰”們已經飛來。記者瞭解到,目前包括今創集團、新譽龐巴迪、中車時代電氣、納博特斯克等行業標杆在內的20餘家配套企業已經落戶,總投資超過130億元,其中今創等9個專案開工建設。與此同時,北京鼎漢技術西南研發中心、新譽集團西南技術中心已落戶新都,中車西南研發中心建設整體方案已經確定,力爭年內落地。
今年4月底,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明確將軌道交通作為全市的五大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對於新都來說,這意味著未來成都的經濟地理格局將被重塑。在軌道交通產業上,產業鏈叢集顯現的新都,已經走在全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的“第一方陣”。
一次提升
打造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
新都天府動力新城已破土動工
今年7月,成都市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強調要堅持以產業興城為核心構建產業生態圈,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同時,成都也打破圈層結構,讓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城區”擴容。
究竟何為產業生態圈?有專家這樣描繪,區域內產業發達、人才集聚、功能完備、設施現代、環境優美、出行方便、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氣息濃郁、社群充滿活力……
對於新晉的“中心城區”新都來說,如何打造有自身特色的產業生態圈?記者瞭解到,新都區已經確立了“產業園區就是城市新區”的理念,圍繞軌道交通製造、研發、試驗、檢驗、教育、租賃、後服、消費、文化“九大環節”,著眼研發設計和增值服務“兩個高階”,以共享、匹配、融合為原則,推動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聚鏈成網、加速整合。
今年4月中旬,天府動力新城在石板灘鎮破土動工,這個集產業、生態、人居為一體的園區,或許就是新都產業生態圈的“樣本”。在產業發展上,新都將主動破除“碼頭意識”,堅持以產業鏈垂直整合提升產業叢集競爭力,圍繞產業鏈和產品鏈兩個鏈條,以提升本地配套率為目標大力開展鏈條招商、協同招商和功能性配套招商。
在生態人居上,加強色彩、天際線、綠化景觀、建築風貌等設計,突出軌道交通產業特點和客家文化底蘊,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顯文化風貌、體現生態宜居的產業社群。同時,最佳化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加快建設天府活力公園,力爭引進新鷗鵬巴川學校等優質教育、衛生機構落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殷航
(2017-09-29)
去年以來,特色小鎮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也成為各級政府抓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創新載體。但究竟什麼是特色小鎮?江蘇為什麼要建特色小鎮?怎樣建特色小鎮才能建得成、走得遠?在工作實踐中,對上述問題認識到位,才能確保特色小鎮培育路徑和發展模式不走樣,才能避免對特色小鎮的“一知半解”“誤讀誤解”,才能防止以建特色小鎮之名,行開發房地產之實。
特色小鎮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省委李強書記在2017年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而是產業發展載體;不是產業園區,而是同業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企業社群;不是政府大包大攬的行政平臺,而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空間邊界明晰的創新創業空間。我們只有準確把握了特色小鎮的內涵要義,才能真正把特色小鎮建設好、發展好。對於特色小鎮的內涵,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把握。
特色小鎮是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改革。李強書記說過:“特色小鎮生於改革,也只能成於改革。改革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特色小鎮建設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社會等各方關係的改革實踐,建設的成敗不在於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百姓是否得實惠。
特色小鎮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陣地。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產業選擇決定著小鎮的未來。產業定位上,要突出獨特,避免百鎮一面、同質競爭;產業佈局上,要突出高階,引進創新能力強的領軍型團隊、成長型企業;專案投資上,要突出有效,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聚焦前沿技術、新興業態、高階裝備和先進製造,不要華而不實的增長指標,而要更加註重轉型與創新的含金量。
特色小鎮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順應網際網路時代和大交通時代發展潮流,打造“產、城、文、旅、智”五位一體發展的新型社群,既雲集市場主體,強化生活功能配套,又注重自然環境美化,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這既能激發現代人在市場大潮中的創新創業激情,又能滿足人們在優美環境中詩意生活的追求。
特色小鎮是推動文化旅遊社區功能融合疊加的重要平臺。要發掘文化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鎮的核心,要把地方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形成人無我有的區域特色文化。要嵌入旅遊功能。擁有旅遊功能作支撐,小鎮會更有生命力。發展多元化的旅遊功能,讓更多的人願意來、願意推廣。要夯實社群功能。要想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在服務功能上下功夫,著力實現公共服務不出小鎮。
培育建立一批特色小鎮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對全省經濟轉型發展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是做強特色經濟,由點及面引領產業佈局調整。我們一直講要形成特色經濟,但是從來都沒有像特色小鎮這樣聚焦一個細分行業。透過培育特色小鎮,選取當地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功能疊加、資源整合和專案組合,推動產業內的協同創新,從而由點及面地引領全省生產力佈局調整。
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由小及大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我省要求特色小鎮在產業上對標全球發展高地,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叢集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細分行業冠軍,構建小鎮大產業。在刺繡、水晶、樂器等我省歷史經典產業引入現代元素,補齊設計創意、高階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短板,使特色小鎮成為傳承和展示獨特傳統文化的創新載體,進而由小及大,帶動全省經濟加快轉型升級。
三是集聚高階要素,由內及外激發創新活力。特色小鎮是要建設一種新型產業社群,規劃控制在3平方公里,強調體量適宜性、產業創新性和環境人本性。搭建各類服務小鎮創業人才和骨幹企業家的交流平臺,激發小鎮內部創新活力。透過小鎮客廳、小鎮故事、小鎮鎮長、小鎮引爆點、小鎮生態等,吸引高階要素向小鎮集聚。
四是高起點規劃,由表及裡提升城鎮化水平。我省明確要求特色小鎮以人為核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走生態低碳發展之路。同時,透過產業富民、旅遊惠民,努力實現百姓、企業和政府三方共贏。
創新打造高品質的江蘇特色小鎮,我們在學習借鑑浙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省情實際,探索一條經得住歷史考驗的江蘇特色小鎮創新發展之路。
一是開拓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新路徑。選擇我省具有比較優勢並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高階製造、新一代資訊科技、創意創業、健康養老、現代農業、歷史經典和旅遊風情七大產業,並進行三個階段的提升:增強特色產業集聚度,提升小鎮在細分產業內的集聚度和影響力;加快提檔升級轉型,提升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層次;探索生產端各種資源要素的共享,實現協同創新、合作共贏。
二是研究特色小鎮分類推進新辦法。透過特色小鎮的培育,將位於大中城市周邊地區的城郊鎮打造成城市衛星小鎮,承接中心城市擴散功能,實現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平衡;位於各類開發園區內的園中鎮,打造成研發總部和雙創高地,帶動整個開發園區加速轉型升級;位於建制鎮內的鎮中鎮,加快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程序。同時,對位於不同地理空間和不同產業型別的特色小鎮,制定不同側重點的產業發展要求和考核指標體系。
三是探索特色小鎮體制機制新供給。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和社會治理模式,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特色小鎮合夥人制度。建立政府與市場新關係,堅持市場為主導,做到市場主體不缺位、政府引導不越位。每個小鎮要從小鎮客廳開始,藉助新一代資訊科技,透過感知系統,實現對特色小鎮產業資料、環境引數、綠色節能、行政服務的全面掌握,並透過多維智慧分析,形成江蘇特色小鎮產業大資料、特色小鎮雲客廳,提升小鎮產業整體競爭優勢。
古人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惟變所出,萬變不從。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創新探索的空間很大,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去破題。我們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改革,力爭透過3到5年的努力,分批培育創建出一批彰顯蘇派人文底蘊的高品質特色小鎮。(作者朱曉明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福州使用者96xxxx674”:想表達什麼呢!
網友“使用者13xxxx384”:夢想小鎮,創業熱土啊
(2017-09-27)
2010年7月公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初步提出“管辦評分離”。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明確了管辦評分離的教育改革發展戰略。2014年1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年會上,時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對管辦評分離做出了原則性闡釋,主旨即“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
2016年1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年會提出 “系統謀劃管辦評分離路徑”。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 “基本實現管辦評分離,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格局,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管辦評分離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頂層設計,關係到學校在未來數年能否建立起現代學校制度,能否辦出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和效益,能否培養出更多拔尖、創新人才,能否辦成一些世界一流大學,是關係每個教師、每個學生能否健康發展的大計。現在距2020年還有不到三年時間,“基本實現管辦評分離”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鑑於目前的有關情況,筆者以為,做一個檢視,看一看我們離教育的管辦評分離真正落地還有多遠,是相當有必要的。
一、理念梳理
自管辦評分離提出以來,相關方面對這一戰略的解讀是不夠、不到位的,不僅涉教部門不甚清楚,就連教育系統當中的許多教育行政幹部、校長,甚至一些教育專家也是不清楚的。現實中,存在著一方面在喊管辦評分離,另一方面卻同時做著不是分離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到2020年“基本實現管辦評分離”不僅會十分困難,而且可能是一筆“糊塗賬”。
管辦評分離的提出,應是有一些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作為支撐的,這是這一戰略落地的基礎。
首先,政府宏觀管理。
政府宏觀管理的重點應是在學校之間、地區之間進行統籌、規劃、協調,並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務和完善的監管。在政校關係上,凡是學校內部事務,政府不要任意介入;而如果學校辦學問題明顯,當然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介入。這裡的“政府”,不僅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還包括中央政府;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門,還包括各涉教部門,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物價、交通等部門。因此,管辦評分離試點工作如果只在省級及以下層面進行,就不是一種完全意義的試點,因為國家層面有關政策的適宜性是排除在外的,而當前對基層工作、學校工作最有影響的,恰恰是國家層面的有關政策,如學校編制、物品採購、經費使用、職稱評聘、招生制度等關係學校自主辦學的最主體權力,大多是國家層面規定的。
政府宏觀管理意味著諸如以下事項均由學校自己安排和處理:學校內部設立多少箇中層單位以及多少中層職數;聘用多少教師、行政人員、工人;不同年級、專業招生多少學生;劃撥給學校的經費除專項經費外如何支配使用;學校透過什麼渠道採購物品,等等。當然,學校自主安排、處理這些事項,並非任意作為,而需要在憲法與法律的框架下,在接受政府必要的統籌和要求的框架下作為。從“管辦評分離”的本意和意欲追求的目標而言,應當做出這樣的職責劃分。
有人擔心學校的權力是不是過大,是不是會導致混亂。需要看到,其一,權力大同時責任也大,任何有責任意識、有長遠發展眼光的校長、學校都不會任意作為;其二,管辦評分離中還有社會廣泛參與評價環節,不僅學校辦學情況資訊會被明確要求做出客觀公佈,社會中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社會監管是有保障的;其三,學校辦學出現違法違規問題一旦被反映、披露,則政府有關方面入校查證、處理,學校無權阻攔。
實際上,管辦評分離三者是內在關聯、互為條件和前提,並相互制約的。不敢放更多的實權,只會把學校統死。要真正落實管辦評分離,必須邁出這實質性的一步。
其次,學校自主辦學。
學校必須具備妥當處理諸如前述事項的能力,即自主辦學能力,這是政府宏觀管理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則政府可適機介入,適當干預和收權,這不違反管辦評分離的宗旨。學校自主辦學能力集中體現在使人、財、物、資訊等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普遍發揮最大效用方面。學校內部各層級的管理,包括學校對中層,教師對班級、對學生的管理,道理與政府管理學校是相似的,管辦評分離的道理在學校內部也是適用的。學校自主辦學理念的核心在於,讓最大多數師生員工在相關法律、規章的框架下成為自主的個體,成為教學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工作的主人,從而發揮出最大潛能。
學校為具備這樣的自主辦學能力,最基礎的是要具備完備的確保每個機構、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的資訊溝通體系,“全員積極參與”才能使學校各方面的趨利避害資訊都能得到採集、提交、研究、利用,使學校各方面的事情都有人管,使各方面的問題都能及時處理。這是實現學校內部治理、提高自主辦學能力的基礎和保障。這需要學校建立起嚴格規範的資訊溝通體系,確保每個人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權力、動力,從而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躍遷。
學校中的資訊溝通體系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最為基礎性的制度;學校的規劃佈局、院系設定、專業及學科、課程設定、崗位設定、教室佈置等硬體結構,以及各方面的制度體系等,都是資訊溝通體系運轉的產物。校委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都是屬於資訊反饋環節的組織。對各方面的情況資訊,學校應更加註重經常性、隨時隨地的規範反饋和研究處理,以經常性、規範的資訊反饋來及時有效發現並解決各層面問題。
第三,社會廣泛參與。
“社會廣泛參與”意味著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權對教育的各方面事項進行管理、監督、評價,包括提出相應的意見、建議等,並且都有權對學校、教師、專業、課程等教育產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選擇,這種“選擇”是最實質、最重要的“參與”。這意味著每個人就自己所關注問題的訴求都能得到規範的受理和對待,這是維護良好的教育生態,保障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基礎。這同時意味著任何普通公民都可以發起動議,不過動議最終是否適合實施則要經過有關方面論證、認同。
判斷一個地方、組織是否實現了治理,實現了“社會廣泛參與”,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任何普通人的訴求是否能得到規範的受理對待。這需要有規範受理任何個人訴求的體制機制,這一切的安排,應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知曉,並且當公民這樣做的時候,他是有充分權力保障的,是有內在積極性的,是不心存恐懼的。
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是政府對學校實施相應管理策略,包括經費撥付、必要時對校長進行考查與調整甚至學校撤併等的重要依據。專業力量開展的第三方評價屬於社會廣泛參與的範疇,這要求體現評價的專業性、客觀性。評價學校不應把學校內部事務、流程作為評價的重點,重點應是學校對社會的外部影響和貢獻,並宜透過對比學校輸入輸出情況的方式進行。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生畢業時的體能、視力不良率與其入學初的比較;學生畢業時文化課成績與其入學初的比較;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校的狀況及表現;學生的就業、創業狀況及表現;學校研究成果的實際影響;學校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質量、數量、種類;學校為社會發展建言的情況;學校出現的積極或消極事件及社會反映,等。
管辦評分離意味著政府、學校、社會三者有各自清晰的權責邊界,但又相互制約、相互支援、內在關聯,是相對、動態、互動的關係,不是各自獨立行事,由此形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確保整個教育系統健康、有序、有效運轉。
二、難題舉例
前面對管辦評分離及其落地的理念做了大致梳理,有關認識如果真的清楚了,則任何層面、任何方面的教育舉措究竟是否符合管辦評分離的宗旨,都應當是可以判斷的。要真正落實管辦評分離,就需要對管辦評分離的認識達到這種程度,因為教育改革,改的就是那些不符合管辦評分離宗旨的舉措,堅持那些符合的。並且,有關改革要相互配套進行,實施系統改革、綜合改革,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因為那樣的改革,很難起到期望的效果。
以此審視,不難發現,現實中有違管辦評分離宗旨的教育舉措是很多的,有的還十分強大、普遍,這對管辦評分離宗旨的落地構成了相當大的挑戰。這種挑戰,既有認識不到位、不一致方面的,更有現實矛盾衝突、利益協調方面的。有些挑戰並不是涉及人、財、物、事的那種典型的行政審批,而是相對更隱蔽,但甚至更強大。管辦評分離包含對現實政策、做法的一些挑戰性思維,有的可能會使人一時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要使管辦評分離宗旨落地,這些都是必須面對、不能繞開、需要克服的問題。這裡擷取幾個主要問題做些剖析。
其一,涉教部門相互協調困難。
管辦評分離不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還需要政府各部門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交通、物價等部門認識到位並協調行動,但管辦評分離的政策精神並沒有深入到這些涉教部門,這些部門之間不僅存在認識上的不一致,還由於條塊分割導致相互溝通困難和行動不協調。當前不僅在各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這種情況,在國家層面的部門間也存在這種情況。
多年來,很多地方教育局長經常反映以下問題。
一是財權問題。縣區的教育經費劃撥權在財政局,教育局只有按照用途的經費使用權,而一些專項經費的劃撥過於死板,如學前三年行動計劃專案,改造專案就只能用於改造專案,不能用於更急需的學前新建專案。財務制度規定教育經費不能用於獎勵、福利,使農村中小學無經濟來源激勵教師工作,包括許多教師不願擔任的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二是進人問題。教師選調及定崗定編權主要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而不在教育局,加之人為干擾,時常造成進的人不適用,缺編補充不及時,併成為結構性缺編。一些地方新招的教師每年十月中旬才到,給教學安排帶來很大困難。三是評聘問題。評聘合一是各地通行做法,但一些中小學教師存在“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評上高階職稱後就對教學任務消極推卸,學校卻缺乏激勵手段,也不能辭退教師,包括對一些能力不強、表現不佳的教師也難以辭退。四是干擾過多問題。一些分管領導不懂教育,在人財物配備上也沒有權力。個別有職權的人不考慮全域性因素,只想自己的利益而干涉教育內部事務。在進人、用人等方面,有太多的“條子”、“招呼”需要協調,加上一年到頭要迎接過多的檢查等,都對學校正常辦學造成了很大影響。
為使問題最終得以解決,需要所涉及的部門,無論是“條”還是“塊”的方面,都要能坐到一起溝通,獲得對政策的理解與協調,從而消除和緩解推諉扯皮現象,形成各方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同時,更需要著眼於“政府宏觀管理”,把屬於地方、學校的權利放下去,把宏觀統籌協調的工作做好。
其二,義務教育劃片就近入學制度問題多多。
多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實行的是劃片就近入學制度,“零擇校”是全國各地普遍追求的目標。但是,由教育行政等部門制定實施的劃片就近入學制度與相關法律精神和管辦評分離宗旨有牴觸。
與《義務教育法》精神有牴觸。與“就近入學”最直接相關的法律規定是:《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正)第十二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不難發現,“就近入學”作為政府履職的一種要求,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即地方政府應透過創設諸如合理佈局學校、合理縮小學校間的差距等條件,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方便入學。但該法律未對學生是否就近入學提強制性要求,也沒有限制擇校。而劃片就近入學則把保障實現“就近入學”的責任,由具體實施劃片的地方政府強加給了學生或其監護人,使他們成為保障就近入學的實際責任主體,這與《義務教育法》的精神是相悖的。
與《立法法》精神有牴觸。《立法法》(2000年3月透過,2015年3月修正)第八十條指出:“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而劃片就近入學缺乏法律根據,並實際減損了公民擇校的權利,增加了公民必須就近入學的義務,並減少了當地政府保障就近入學的法定職責。
與“管辦評分離”宗旨有牴觸。“管辦評分離”的主旨是“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但地方教育行政等部門劃定每一所學校具體到街道、樓別、村組的招生片區的“劃片就近入學”,既不是在履行宏觀管理職責,又使學校失去了招生自主權,還使社會沒辦法廣泛參與。《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5]5號)明確指出:“沒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明確依據,不得隨意進入學校進行檢查。政府不得法外設定管理教育的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學校、教師、學生等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 “劃片就近入學”明顯與推進管辦評分離的要求不符。
而且從實際效果看,根據學生住所決定其就讀的劃定片區的學校,不僅對不同片區的學生在入學機會上是不公平的,還造成了學校之間的不公平,即無論學校辦得好與差,總有劃定片區的學生來就讀。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學校間本可具有的競相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劃片就近入學”為“不劃片就近入學”。雖只有一字之差,但理念、性質、效果大為不同。這將使義務教育招生工作走出缺乏法律支援的困境,並更加順應社會及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趨勢,更加落實“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管辦評分離、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更能推動學生、學校充滿秩序與活力地發展。而且只要能科學細化入學規則,未必就會造成混亂。這是順應管辦評分離宗旨的改革,但要實際做出這種改革,還面臨較普遍的認識上、行動上的困難。
其三,責任督學任意進校檢查。
依教育部2013年釋出的《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辦法》,未經學校許可,縣(市、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設立的責任督學可以進校推門聽課,檢視學校的招生、收費、學生體育鍛煉、課業負擔情況、飲食與宿舍情況、校園及周邊安全情況等。這雖是出於幫助學校查詢問題的好意,但不符合管辦評分離的宗旨,因為這對學校自主辦學造成了干預。督學作為政府的教育督導室派出人員,行使的應是“政府宏觀管理”的職責。
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現實原因,使督學不宜任意入校檢查。一是透過明察暗防發現的問題,校方可願真心接受?二是無論責任督學如何經常深入學校幫助查詢問題,也只能檢視、查詢到學校個別方面的問題,而不可能查詢到所有問題,學校的問題發現、工作改進最終還要靠學校自己,因而學校提高自主辦學能力才是根本。三是,督學能夠發現和能夠提供指導的,只是學校工作的某個方面,很多方面難以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四是,責任督學對所督學校情況的瞭解永遠沒有學校對自身瞭解得全面、透徹。五是,督學藉助、發揮無時無處不在的群眾監督,才能使監督更全面、指導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督學任意進校檢查,忽視了學校自主辦學的主體地位,畢竟校長是法人代表,是學校辦學的第一責任人。但是,當前督導有關政策支援督學進校實施經常性、隨機性督導。
其四,其他方面問題。
教育部2013年出臺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要求: “一至三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四至六年級要將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實行‘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採取‘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級評價,多用鼓勵性評語,激勵學生成長。”
在中小學生長期課業負擔過重的嚴峻形勢下,制定這些規定完全可以理解,但這實際上是干預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行為,有違管辦評分離宗旨。這一治標的規定當前可用,但長遠不可用;負擔普遍過重的主因在校外,應努力改進中高考制度這個指揮棒,使學校、師生和家長自主確定作業量、作業類別、評價方式乃至是否“報班”補習等應試作為,方能做到與素質教育的宗旨一致。
不準公佈升學率的規定,也是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干預,這作為當前形勢下的治標之法或可理解,但有違管辦評分離宗旨。應著眼於改進招生錄取制度,使升學率的高低反映學校素質教育水平。
以上例舉的,只是推進管辦評分離宗旨落地的現實問題的一部分。認識上不到位,現實利益調整的矛盾衝突,相關部門間協調的困難,都給管辦評分離宗旨落地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只有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才能使管辦評分離進一步有效推進,從而使教育事業整體不斷髮展。這當中,理論引領與創新的作用不容小覷。
三、落地路徑
管辦評分離大體反映了教育管理的規律性要求,反映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訴求,但這種反映還不夠精確、系統。比如,對管、辦、評三方的內在關聯反映不夠,對學校提升自主辦學能力的機制反映不夠,對教育方針、個人訴求的實現反映不夠,對構成學校基本單位的人、財、物、資訊的質量要求反映不夠等。這需要進一步完善管辦評分離理念體系,系統構劃管辦評分離的落地路徑。
筆者曾在相關著述中提出,“讓每個學校都成為自組織的學校”。所謂“自組織的學校”,即學校及其最廣大的師生員工,透過最少的外部控制、公平的資源配置和科學的辦學目標引導,透過完備的資訊反饋機制協同互動,使個體得到最大可能的需要滿足和健全發展,使學校充滿活力、效能和秩序。這一表述不僅涵蓋了管辦評分離的要求,而且對管、辦、評進行了得當定位,把舉辦學校的各相關要求有機融合其中。筆者認為,管辦評分離的總體要求、實質追求、最終目標,就是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自組織的學校。
管辦評分離落地的路徑可概括為“三得當”,即學校的環境得當、結構得當、要素得當。也就是說,做到了“三得當”,管辦評分離就自然落地,學校也就自然成為必要的法律、制度框架下、“政府宏觀管理”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自組織的學校。
“三得當”與管辦評分離存在內在的關聯對應。
“環境得當”對應管辦評分離之“政府宏觀管理” 、“ 社會廣泛參與”,但又有發展、整合、提煉。其要求包括:學校需要有必要的辦學資源,政府不任意介入學校內務,能為或透過第三方為學校提供必要、優質的服務(如對中學畢業生進行學業成績測量、編制教材、對學校辦學成效進行客觀評價、在不同學校間公平配置資源等)。
“結構得當” 與“ 要素得當”對應“學校自主辦學”,但其內涵的豐富程度、精準程度超過“學校自主辦學”,包括:學校要具備完備的、人人積極參與的、涉及學校各層面和各方面工作的資訊溝通體系;相應有各方面、各層面問題資訊的採集、反映、研究處理的解決機制;學校的構成要素如人、財、物、資訊要在一定成本下在最大可能範圍內遴選,等。
“三得當”為管辦評分離落地提供了路徑。使管辦評分離具體落地,還需要系統、細緻謀劃,並首先在認知上要清晰、系統、有高度,“三得當”就是這樣一種謀劃。這一系統工程相當複雜、宏大,是“綜改”,但在認知、邏輯上是簡單而高度精煉的。它強調的是教育改革的整體認知、綜合改革、協同推進,而不是一招一式、各顧各、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改革。有了“三得當”的標準,就明確了並更容易判斷出現實中哪些做法不夠得當,改革就是要改那些不夠得當的做法,堅持那些得當的做法,並整體在“三得當”和自組織的學校建設的框架下有機地、相互協調配套地展開,從而確保改革的成效,確保管辦評分離自然而然地落地。
最後,如何衡量各地管辦評分離的落地程度?
當前,各地管辦評分離的落地程度不一,並較普遍地存在地方政府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相關部門協調不力等問題。這需要加強督政,需要不失時機地利用好國家發展教育的有利政策,並要透過教育部門自身的作為贏得各方的重視、支援。此外,對各地管辦評分離的落地情況進行科學評價,也可考慮作為倒逼、助推地方和學校工作的綜合策略。
管辦評分離的落地情況是可以在學校得到集中反映的,這就是學校的自組織程度。筆者在相關著述中將學校自組織的程度劃分為五個星級,可通用於評價各地各校管辦評分離宗旨的落實程度。在“自組織的學校”評價體系面前,學校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無論地處何方,無論當前是什麼名頭,一律是平等的。地處農村的一所小學,與處於大都市的一所大學甚至是名牌大學,自組織程度的星級評定完全一樣,這種可能是存在的。而只要學校的自組織星級沒有達到五星,就需要思考、反思在管的方面、辦的方面或評的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抑或達到了五星也並非沒有再需改進之處。相應檢測指標提供了反思改進方面和策略。
依據相應的檢測指標概略,當前我國沒有五星的自組織的學校,四星的也鳳毛麟角。這是因為在“政府宏觀管理”方面,存在在一些不該管的事項上管得過多,而在一些該管的、該提供優質服務的方面還做得不夠的情況。在具體操作上,透過專業機構對各地不同學校進行相應指標檢測,確定其管辦評分離程度亦即學校的自組織程度,並只對達到三星及以上的學校才掛牌。地方及學校亦可依據相關指標自評,以尋找差距,確定改革方向、事項、舉措。這可作為第三方對地方和學校工作的綜合評價專案。
(2017-09-27)
目前來看,國內的生化製藥企業企業主要有三種模式:
1由仿到創,逐步國際化,比如恆瑞醫藥;
2生而創新的小而美公司,高屋建瓴,比如信達生物、百濟神州;
3背靠大樹,透過國際合作盡心發展的製藥企業。
從長期來看,全新創新(first- in-class)類創新藥物的成功研發才是一個企業真正成為製藥巨擘的通天梯。
一般來講,製藥企業的創新研發一般都是四步走:
首先是進行仿製,也就是me too,比如恆瑞的艾瑞昔布;
第二步me better,就是在原型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比如恆瑞醫藥的阿帕替尼;
第三步就是BIC(Best In Class),也是me better的一種;
第四部就是FIC(First In Class)藥物,代表了全新的化合物和靶點,比如PD-1裡面大名鼎鼎的O藥和K藥。
對國內製藥企業而言,目前還是在國際新藥產品基礎上開發藥效和安全性相似的藥物,即使是恆瑞也是以me better為主的仿製藥企業。
目前國內製藥行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2進口註冊放寬,競爭加劇;
3醫保控費。
這些問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都都遇到過,但是在不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憑藉創新+併購重組+國家化驅動,仍然成就了像武田製藥、安斯泰來、第一三共等這樣的大型製藥企業。
下圖是武田製藥的發展歷史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其遵循了“原料藥→仿製藥→創新藥+國際化”的發展路徑,一方面減輕了自身對於嚴苛的國內市場的依賴,提高了抵禦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嫁接了全球的資源,推動公司自身更好的研發。
恆瑞的發展路徑與武田製藥非常相似,從仿製向創新轉型所採取的策略是:由搶仿到創仿(me-too, me-better);先國內新藥上市,後國際新藥上市;先仿製藥國際化,後創新藥國際化。
最後按照慣例吹一吹票:
$恆瑞醫藥(SH600276)$ 毫無疑問是 A 股市場中最優秀的醫藥標的,擁有競爭壁壘很高的現金牛產品、 處於爆發增長期的重磅新產品、綿長厚重的重磅產品研發管線、 優秀的處方藥渠道推廣能力、 高瞻遠矚和執行力強的管理層,是國內海外主流市場比翼齊飛、從仿製到創新的標杆。 可以說看懂了恆瑞醫藥的歷史、 現狀和未來,就看懂了中國醫藥產業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
P.S.:1參考國信醫藥和興證醫藥研報;2估值我不是很懂,不過只要不是PD-1研發失敗我是不會走的。
@今日話題@Stevevai1983
(2017-09-25)
今日凌晨,美聯儲主席耶倫在美國全美商業經濟協會年會上發表講話。耶倫再次提及了美聯儲的相關貨幣政策的執行,耶倫表示,目前市場中有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它強化了漸進調整的做法,若是美聯儲行動太快有政策調整過度的風險,將會阻礙長期進展。耶倫本次的講話離上週的利率決議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在再次強調了市場目前的風險,暗示美聯儲接下來的貨幣行動恐怕會一波三折。
上週,美聯儲的9月的利率決議了。美聯儲並沒有再次加息,而是推出了市場所期待的資產負債表的縮減行動。10月就會開始縮表,最開始,為100億美元/月(60億美元國債/月+40億美元MBS/月),之後逐步加碼。2017年度縮表300億美元,2018年則為4200億美元。總體看來這次縮表雖然提的很響亮,但是其規模卻不是特別大,到明年結束也才縮減4500億美元。就像耶倫所說的那樣縮表是漸進的!美聯儲並不希望縮錶行動給市場帶來太多幹擾。
利率方面,美聯儲沒有在繼續加息,主要是受到美國經濟資料的拖累,近期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意外走弱加通脹的疲軟使得美聯儲沒有能夠下繼續加息。不過根據美聯儲的利率點陣圖來看,16名美聯儲高官中有11名都認為美聯儲在2017年的年終值利率為1.25%-1.5%,這也是就是說美聯儲主體上還是傾向於,在今年年底前還將進行一次加息。不過美聯儲對於核心通脹資料(PCE)預期僅為1.5%,大幅度下調。要知道美聯儲的通脹目標是2%,目前實際的情況已經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對於美聯儲接下來的加息行動將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從福匯美元四小時級別上的K線上看,對於美元的走勢,在美聯儲公佈資產負債表之後,美元收出了非常強而有力的大陽線。從一目均衡圖上看,美元匯率直接從雲層下方向上穿越雲層,小幅震盪之後便一路向上,上升雲出現穩步向上的態勢,非常強勢。技術指標方面,順勢指標CCI在+100上方橫向執行,雖然也有回落,但總體始終保持在+100上方的強勢區間,顯示出目前美元的強勢狀態。
本文所含評論、新聞、研究、分析、價格及其他資料只能視作一般市場資訊,僅為協助讀者瞭解市場形勢而提供,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FXCM (“福匯”)已採取合理措施確保資料的準確性,但不能保證資料的精確度,及可隨時更改而毋須作出通知。福匯不會為直接或間接使用或依賴此等資料而可能引致的任何虧損或損失(包括但不限於任何盈利的損失)負責。
(2017-09-28)
9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商業銀行價值論壇"於北京舉行,北京銀行副行長、董秘楊書劍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當前,隨著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的經濟金融結構正在深入地調整,已經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客觀上要求中小銀行發展更加穩健,服務更加高效,探索差異化、特色化、專業轉型發展路徑,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課題。
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能夠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商業銀行價值論壇。每日經濟新聞應該說在財經類媒體裡面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能夠參加這次論壇,我感到非常高興,也願意與各位彙報一下北京銀行發展的一些探索和展望。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我們對中小銀行面臨的新形勢的認識。當前,隨著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逐步推進,我國的經濟金融結構正在深入的調整,已經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客觀上要求中小銀行發展更加穩健,服務更加高效,探索差異化、特色化、專業轉型發展路徑,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課題。
金融形勢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中心,要把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放在重要的位置。
區域發展戰略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帶一路的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已經部署實施,雄安新區、粵港澳自貿區、各類創新示範區等加速推進,空間結構最佳化。這些都為中小銀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此外,金融服務的模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佔GDP的30.6%,網民達到7.3億,移動端訪問量高達95%,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正在逐步改變傳統金融資訊方式和投資決策過程,線上線下一體化,為中小銀行創新發展提供了支撐。
第二方面,我想介紹一下北京銀行的實踐與探索,和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中小銀行一樣,北京銀行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走過了幾個創新發展的階段,探索出一條中小銀行不斷成長壯大的發展之路。
一是探索創新發展的模式,成立初期,北京銀行透過整合90家分散獨立的信用社,實現從多級發展到一級發展的過程,在沒有資產注資的情況下,化解了資產風險。不斷探索中小銀行的創新發展路徑和寶貴經驗。
二是創新了持續發展的業績,把握國家騰飛的機遇,北京銀行總資產和淨資產較21年前均增長了150倍,發展中受到了各類支援和關懷。我們早在成立初期,就已確立了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實現差異化發展、特意化經營,把握首都發展脈絡,實現綠色金融、惠民金融等特色品牌,累計投入3萬億元,服務首都經濟建設,率先在中關村地區開設首家服務科技創新的一級分行,成立中國銀行業首家創客中心,為2萬家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超過3億元的信貸資金,創新探索網際網路+智慧醫療新模式。同時,也較早地支援了文化產業、文化貸款,是北京地區首位。
走過21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體會,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的根本保證;二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延續;三是艱苦奮鬥的精神是發展的精神力量;四是抓住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和關鍵節點是成功的關鍵;五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堅持市場化探索,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尊重市場規律,服務市場競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六是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把員工和客戶放在心上。
第三方面,是對未來發展的一點思考,站在新的歷史時點上,中小銀行面臨機遇和挑戰,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將落實中央精神作為首要任務。未來中小銀行將以落實中央精神為首要任務,旗幟鮮明地將三項任務貫穿於全過程,有效促進金融與經濟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二是以提升客戶價值作為根本目標。客戶是中小銀行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服務實體經濟的落腳點是服務客戶需求,轉型發展的關鍵是優質的客戶服務,這是中小銀行發展的核心要求。新形勢下,中小銀行將繼續堅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深度熟悉客戶和產品,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研究客戶行為,解讀客戶的價值,系統挖掘客戶需求,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三是加快戰略轉型作為發展的主線。北京銀行一直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未來轉型之路任重道遠,將圍繞戰略轉型這一核心,加大重點領域的改革力度。
四是以強化風險防控工作作為體系。落實監管要求,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線。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全流程、全業務、全產業的風險監測和機制,落實全口徑的業務調查,引入大資料集中分析處理和人工智慧技術,加快建設風險管理資料的決策中心。
五是以擁抱金融科技作為重要支撐。全面加快金融科技創新步伐,充分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成果,加快完成以智慧服務、智慧風控、智慧決策和智慧平臺為核心的建設,是提升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
六是以企業文化傳承作為重點,改革發展文化資訊。企業發展三年考技術,十年考管理,百年靠文化,文化是企業有序發展的基因,對企業發展具有更持久、更深刻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20多年來,中小銀行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成就了品牌效應,未來我們將努力做好文化傳承,將文化鏈向生產鏈進行轉變,打造金融百年老店。
新形勢下,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擔當,共同向一流商業銀行奮進。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2017-09-28)
小編,選擇了499公里,繞開最可能的擁堵全程高速,選擇了,高速轉省道,再入高速的路線。這100公里可不是白繞的,請看
國慶,出行需謹慎,綜合考慮,別隻顧導航建議路線。
祝大家國慶中秋快樂!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DUO”:11小時499公里,開的好快
(2017-10-02)
'昨日市場仍維持窄幅震盪行情,深市略強,5G、高送轉、新能源汽車等板塊較為活躍,但滬市權重藍籌“趴窩”導致指數振幅不足10點。今日是節前倒數第二個交易日,計劃持幣過節的資金或拋售'股票'兌現,市場可能承壓;不過從歷史資料看,節後市場大機率走好,投資者可適當關注三季報預告中預增中小板個股以及混改等主題性投資機會。'
深強滬弱 資金面偏緊
昨日滬市小幅低開後繼續圍繞30日線橫盤窄幅整理,在安陽鋼鐵早盤漲停的帶動下,鋼鐵、煤炭等週期股表現活躍,帶領滬指維持震盪執行的態勢,不過滬市全天振幅不足10個點;深市和創業板表現稍強,略有小幅反彈,中小板指數盤中一度漲幅超過1%。
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微漲0.05%,報3345.27點;深成指漲0.79%,報11036.78點;創業板指漲0.84%,報1854.94點。兩市成交4182億元,處於三個月低位。
近幾日的盤面整體板塊輪動迅速,沒有持續熱點形成。昨日,經過短暫調整的通訊行業大漲,5G概念井噴,武漢凡谷5天4板,瑞斯康達、吉大通訊、超訊通訊等10多隻個股集體漲停;經過連續回撥後的鋼鐵股連續兩天強勢,昨安陽鋼鐵漲停,凌鋼股份觸及漲停;高送轉概念午後走強,達安股份漲停,杭州園林等異動拉昇;新能源車產業鏈再度發力,金銀河、英搏爾漲停,比亞迪股價創22個月新高。
在昨日深市個股相對活躍的情況下,此前積極護盤的銀行、非銀金融、食品飲料等權重藍籌小幅下挫,拖累指數,上證50指數是主要股指中惟一下跌指數。
從資金面看,本週央行連續淨回籠資金,逆回購利率開始上升,節前流動性維持緊平衡。昨日國債逆回購收益率再度飆漲,存期7日的R-007、GC007收益率早盤超8%,收盤均在6%以上;存期14日的R-014、GC014收益率在早盤也都超過7%,收盤高於6%;隔夜的R-001和GC001早盤最高都衝到9%。
節後市場大機率走強
雖然市場有熱點板塊,但昨日成交量並沒有放大,說明目前仍是場記憶體量資金的博弈,短期指數想要上行,上方壓力仍然不小,指數或將繼續維持震盪執行的格局。
從過往經驗看,A股市場國慶長假效應顯著,節前往往交易清淡。但今天是節前倒數第二個交易日,由於涉及到持股過節和持幣過節的問題,部分資金或在今日拋售股票兌現資金,以便週五能取現,因此不排除今日市場承壓可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資料統計顯示,國慶節後一週大機率上漲,其中上證指數最近8年國慶節後一週全部上漲,平均漲幅高達4.6%,整個10月平均漲幅是4.83%,日均交易量在大多數年份也是超過9月。
滬綜指已經連續22個交易日單日振幅不超過1%,歷史罕見。華創證券表示,在前期增量資金入場的推動下,滬綜指一舉突破重要關口,但隨著目前兩融資金增速放緩,節前投資者交易意願下降,市場缺乏新的增量資金,因此股指缺乏上攻動能。同時他認為,市場各方對於基本面的分歧導致多空雙方力量相對均衡,這也是導致股指橫盤震盪的重要原因。隨著節後相關經濟資料公佈及市場短期流動性恢復,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
萬和證券建議,節前操作上以觀望為主,對於國家重點發展戰略板塊或可持倉過節,不過對於高位個股可有選擇的規避。關注雄安新區、國企改革、大消費、大金融、人工智慧及其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等板塊。昨日中國船舶、中船防務停牌再度觸發市場對混改加速的想象空間,節後可關注此類主題性投資機會。
此外,從基本面看,目前公佈的三季報預告顯示,中小板公司披露率99.5%,能很好地反應真實情況。中小板整體淨利潤預告增速維持高位為35%,內生為27.5%,對比40倍的PE並不高。分行業看,計算機、通訊、電力裝置、機械、建築、食品飲料和紡織服裝等連續兩個季度業績回升。招商證券建議節後重點關注中小板以及已經公告業績預增的標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程裡飛揚”:如果節前漲,節後跌的機率很大,節前跌,節後就有機會反彈。
網友“莊思美”:主力節前資金抽走過節,節後資金還不能到場,所以節後跌的機率較大
(2017-09-28)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逐漸出現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被稱為新的社會階層。這部分群體的主體是知識分子,主要包括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等,具有學歷高、收入高、能力強、年紀輕等特點。這部分群體逐漸壯大,也成為了黨建統戰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
9月27月上午,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社院黨組書記練月琴、省委統戰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處處長鬍毅、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陳勇一行就專程走訪了玄武區,並在蘇寧青創園與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代表進行了座談。蘇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蘇寧雲商集團副總裁王哲,蘇寧控股集團總裁助理馬康,玄武區統戰部相關領導以及玄武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代表參與了此次座談會。
會上,人民網江蘇頻道副總編陳永忠,甲骨文(中國)公司南京分公司總經理金勤勇,江蘇城市頻道首席記者、益生同心兒童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同心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總幹事黃瓊花,南京市玄武區海綿青年發展中心理事長樊國民,江蘇然迪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陽都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代表,發表了自己看法,並對新的社會階層的統戰工作提出了建議。蘇寧文創集團青創運營總監殷建更是結合青創園區的運營情況,重點介紹了蘇寧式統戰工作與“雙創”工作共建、共創、共享的新路徑。
蘇寧青創園是蘇寧控股集團斥資近3億元人民幣打造的面向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創業者,以文化創意、青年電商以及網際網路產業為核心內容,以創業孵化和產業加速以及商業+辦公與一體的綜合性創業社群。因此如何針對園區和創業者開展有蘇寧特色的統戰工作,也是園區運營團隊的重要工作。據介紹,今年6月6日,蘇寧集團總部就舉辦了“全國青年電商菁英蘇寧集訓營”,聯合共青團中央、江蘇團省委、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中國青年電商聯盟,為近100位學員開展了青年雙創與電商扶貧的培訓課程,讓青年電商創業者以及幫扶縣掛職幹部感受到了黨的凝聚力和蘇寧的社會責任感。與此同時,還開設了蘇寧青創私董會、蘇寧青創匯、蘇寧青創學院培訓課程幫扶企業成長,累計開展沙龍、培訓以及企業家交流會30餘場,各項活動覆蓋企業近500家,直接參與人員近1000人次,透過精心設計的具有時代特點、統戰特色的主題活動,營造家的氛圍。此外,還會利用“蘇寧青創園”、“蘇寧人”、“蘇寧藍話筒”、“蘇寧文創”等官方微信,廣泛宣傳典型創業故事,用“正能量”唱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創新創業的“好聲音”,點燃創客心中的夢想,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熱情,吸引、帶動更多人聚焦、聚集蘇寧青創園。殷建表示,蘇寧青創園接下來還將搭建“統一戰線工作平臺”,成立蘇寧青創園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計劃,增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政議政能力。同時充分發揮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分佈廣泛、聯絡面廣的優勢,整合民主黨派、僑聯、知聯會等資源促進優秀創業專案的引進和落地,讓更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小微企業能夠共享行業龍頭骨幹企業資源。
事實上,除了園區的創業企業之外,蘇寧集團內部也有著大量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蘇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蘇寧雲商集團副總裁王哲表示,蘇寧18萬員工中,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有5萬以上,今後,蘇寧將更加重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努力成為此項工作的示範和標杆。“這一階層有著自主意識、自由身份、自發組團的特點。針對這個群體, 一是創新團結引導方式,提升統戰工作水平。針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這個群體特點,集團將與時俱進,設計具有時代特點統戰工作,組織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影響他們。二是積極發揮企業優勢,打造實踐創新平臺。集團將以蘇寧青創園為載體建設,著力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打造‘企業黨群之家、黨外人士之家、創新人才之家、創客青年之家’。三是建立聯絡渠道,切實形成工作合力。與江蘇省工商局合作建立網商黨建協作機制,提升品牌誠信意識。”
座談會最後,省委統戰部練月琴副部長也做了總結講話,她表示玄武區新的社會階層的統戰工作仍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統戰工作是黨的統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同時,在玄武區的統戰工作中,需要蘇寧這樣的骨幹龍頭企業起帶頭作用,也需要蘇寧青創園這種功能性的平臺為統戰工作匯聚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合理整合配置社會資源,更好的開展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統戰工作。
(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