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產車與合資車,到底還有多大差距?

由 無英 釋出於 綜合

說起國產車,大家總是一副鄙夷的表情:“嘖,國產車啊,低質低價不耐用,開幾年就鬆鬆垮垮的。”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國產車確實給我們留下很多不好的印象,但近兩年自主品牌飛速發展,逐漸有了趕超合資車的勢頭,其中不乏像領克、WEY這樣的品牌出現。

那麼問題來了,國產車真的很強了嗎?距離全面超越合資車,我們還有多遠的距離呢?

整車品控

我們對國產車忌諱最多的,恐怕就是質量問題了。的確早期的國產車,用上三四年就會毛病不斷;用上七八年,便會鬆鬆垮垮。但現在的國產車在質量方面已經好很多了,與合資車、進口車相比,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根據J.D.Power釋出的《2019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自主品牌有5家車企都位列平均值以上,其中廣汽傳祺的得分甚至高於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

儘管上榜的品牌並不多,但至少能說明現在的國產車已經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差了。

零部件供應

汽車廠家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一根扁擔挑江山”,更多的是偏向於一個“汽車組裝廠”。其中動力系統、電子系統、內飾外飾等等,都需要上下游配件產業協同才能完成。

曾經的自主品牌既沒錢進口優異的配件,也沒有充足的供應鏈讓我們選擇,所以只能買國內生產的那些“殘次品”來充數。相比之下,那些全球知名的汽車品牌,它們的配件都是靠全球採購,所以才會有明顯的質量差異。

不過現在我們也是全球採購啦!以廣汽傳祺為例,2019年傳祺與全球18家供應商合作,在零部件供應上甚至超過很多合資品牌。其中傳祺GA6除了發動機是自己造的,其餘配件均為全球採購而來:愛信的6AT變速箱、博格華納的渦輪增壓器、博世ESP系統……

造車工藝

早期自主品牌由於缺乏紮實的造車工藝,沒有高階的製造裝置,導致國產車開個三五年就會變得鬆鬆垮垮的。其中衝壓、焊裝、塗裝等核心技術一直受到國外的封鎖,所以曾經的國產車才會如此不堪。

不過現在自主品牌在造車工藝方面,絲毫不比那些世界頂尖車企差多少。最近兩年小編有幸參觀過不少自主品牌的造車工廠,其中像吉利、比亞迪、傳祺等一線國產品牌的汽車工廠,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

核心技術

看了上面這麼多內容,是不是有些自豪呢?先別急,雖然在硬體方面,國產車已經逐漸趕上了合資品牌,但最最關鍵的核心技術研發方面上,國產車仍是短板。

根據歐盟發表的《2018年全球工業投資研發排行榜》顯示,所有300強企業中共有40家車企上榜,其中大眾、豐田、福特、寶馬等品牌都名列前茅,每年僅投資費用就近百億美元。

而國產車裡投資最多的上汽、吉利等品牌,卻在車企中的排到20名以後,一年的研發費用不足15億美元,是豐田、大眾的六分之一。

路漫漫其修遠兮

綜合上文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國產車在製造工藝、整裝工藝、零部件供應等硬體技術上,能與合資品牌打個平手;但是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國產車還比較落後。

對國產車的不斷進步要給予肯定,但存在的不足我們一樣要重視起來:國產品牌起步晚,很多車企都還處於“先致富,後修路”的狀態,一門心思想著怎樣多掙錢。但隨著國產車體量越來越大,對於技術的儲備也要及時跟上,否則基本沒可能全面超越合資車。

路漫漫其修遠兮,國產車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