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思傑的“精神海拔”

由 顓孫佳悅 釋出於 綜合

  【中國故事·時代楷模】  

作者:王法艇

  寫有“熔爐淬鍊,晶核呈現”的條幅掛在高思傑逼仄的書房,他說,這八個字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坎坷的道路承載著理想堅實地伸向遠方,和時間一起前進的不只是事業的平臺,還有一個男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和純粹。”

這個面容和善,笑聲朗朗,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已經擁有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廣播影視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安徽省道德模範等40多項榮譽稱號。

在成就巨大榮譽之前,他的專業和品質已經在皖北小城阜陽成了業界的視窗,伴隨著忘我的辛碌和投入,標註著一位新聞人的“精神海拔”。

插圖:郭紅松

  定:

  做對黨無限忠心的記者

“把火熱實踐作為報道主題,把普通百姓作為報道主角,採寫編髮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新聞稿件,積極傳播黨的聲音,弘揚社會主流價值,並用善行義舉做‘無言的宣傳’,展示了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這是中宣部授予高思傑“時代楷模”稱號的授獎詞。

出生於淮河岸邊的高思傑所經歷過的艱苦和貧瘠讓他刻骨銘心。阜陽師範學院專升本畢業後的偶然機會讓他進入了新聞行業。“從黨的新聞理論開始學習、實踐、提高,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對黨的忠心。”他說。

2007年夏季,一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席捲淮河流域。作為阜陽電視臺負責外聯的記者,高思傑承擔著給中央電視臺和阜陽以外的所有省級電視臺供稿的任務。他第一個趕到了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為了不漏掉任何一條重要新聞,從7月3日淮河發水的那天起,連續六天,高思傑幾乎不眠不休地奔波在洪水一線和電視臺之間,直到災情趨於穩定,他才抽空回到騎車僅需五分鐘就到的家。

“母親躺在床上,臉對著牆,連身都沒轉過來。那一瞬間,我就感覺到情況有些不對。”高思傑回憶起一生永難忘記的那一幕:獨自在家的79歲老母親因為嚴重腹脹,三四天都吃不下東西,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但為了不打擾孩子的工作,默默忍受著病痛。剛從前線回來的高思傑顧不上換衣服,滿懷愧疚地帶著老母親直奔醫院。可就在等著給母親拿藥的時候,他突然接到訊息,王家壩閘將要開閘蓄洪。

“在這樣重要的時刻,我必須要趕到一線。”高思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不容片刻耽擱,他立即趕赴王家壩,為母親抓的中藥也丟在了藥店裡。

7月10日,王家壩閘開閘蓄洪,高思傑採寫的訊息當天晚上在《新聞聯播》播出,全國數以億計的觀眾,透過新聞了解到黨對災區的關心,被蓄洪區人民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動。

在以後的32天裡,高思傑從王家壩轉戰到潁上焦崗湖、姜塘湖、邱家湖等抗洪現場。“橫戈馬上,枕戈待旦”成為他的寫照。餓了就泡碗泡麵,渴了就喝礦泉水。“有一次,連續採訪拍攝了5個小時還沒有吃上一口飯,在去最後一個採訪點時,他一下子摔倒在大堤上,雖然人躺在了泥漿裡,但攝像機一點也沒有沾上泥水。趕過來攙扶他的人員掏出他隨身攜帶的速效救心丸並幫他服下,之後高思傑坐在泥水裡休息了好長時間才緩過氣來,接著又投入工作。”他的搭檔劉文敏說。

“他像陀螺一樣,一直在現場旋轉。”阜陽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張雷對這一點印象深刻。

2003年抗擊“非典”中,高思傑不顧同事和朋友的勸阻,把70多歲的老母親送到親戚家,讓愛人帶著幾個月的女兒回了孃家,毅然走進“非典”病人定點收治醫院,連續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跟蹤採訪,報道了從發生疫情到取得抗擊“非典”階段性勝利的全過程。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20多年來,他用鏡頭把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惠民政策在基層傳播得風生水起,落地生根,成為黨在基層的好聲音;他用鏡頭把一生為民,臨終時捐獻遺體器官當作最後一筆特殊黨費的黨員苗為民的形象展現給世人;在他的鏡頭與筆墨中,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種糧大戶、十八大代表葛浩新,十七大代表答朝榮,全國道德模範王現偉,全國勞動模範鄒俠……100多位共產黨人帶著忠誠、情懷從阜陽大地上走進省臺、央視,走進群眾心中。

“我沒有理由不殫精竭慮。”他說,“這是黨員對黨忠誠的體現,唯有堅定信仰,靈魂才能高翔,我感受到有一種內生力量驅動著我奔跑。”

  願:

  做對人民有愛心的記者

剛當記者時,高思傑到一所偏僻的農村小學採訪一位老黨員、民辦教師,這位老人一生沒有成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先後資助村子裡6名貧困孩子上學。要離開的時候,高思傑正考慮著應該以哪種方式給老人家留一些錢幫他改善一下生活時,老人家卻走到他旁邊說:“記者同志,我要不要給你拿點零花錢?”原來,這位第一次見到記者的老人想給高思傑辛苦費,而自己又沒多少錢。看著老人那雙略帶羞愧的眼睛,他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趕緊給老人家鞠了個躬,轉身離開了。就是從那時開始,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名跟老百姓心貼心的記者。

十多年前,阜陽市潁州區文峰辦事處馬姓居民家的女兒、兒子相繼患上罕見的肝病,窮盡積蓄全力救治,也未能挽救女兒的生命。萬幸的是在妻子割肝救子之後,兒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家中也因此債臺高築。得知情況後,高思傑第一時間聯絡多家媒體進行聯合報道,並聯系社會救助。一篇篇報道訴說著人間真情、彰顯出社會大愛,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這個不幸家庭渡過了難關。

還有一年,一個鄉鎮的生豬經紀人,收購了十多戶農民的生豬,就是不給錢。高思傑知道後非常氣憤,拎起攝像機直奔那個鄉鎮採訪。可那經紀人百般阻撓,先是托熟人給高思傑送錢封口,遭嚴詞拒絕後,又揚言自己黑白兩道通吃,要他小心點。高思傑聽聞後無驚無懼,依然播出了曝光稿件,而且進行了追蹤報道,最終為農民討回欠款。

阜南縣趙集鎮的郭鳳軍,種植食用菌100多畝,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120多畝。“2000年前後,由於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部分農戶沒能按技術要領操作,再加上連續陰雨天氣,五六種食用菌出現滯銷,市場陷入困境。”郭鳳軍回憶。看著大片食用菌被倒掉和種植戶緊鎖的眉頭,高思傑心裡異常沉重,“我能為他們排憂解難的除了一支筆,就是攝像機。”其間,他邀請市裡農科專家10多次到郭鳳軍和周邊的種植基地“把脈問診”。一篇篇報道發出去之後,不僅引起本地政府的重視,還引來外地客商,幫助種植戶解決了難題。目前,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阜南縣現代農業的特色產業。

“勿忘人民”是人民記者穆青的名言。高思傑說:“把鏡頭放低,拍攝物件會更高大;讓語言平實,寫出的文稿就更貼近現實。走進採訪一線,我就是農民、工人、教師、售票員……拍攝基層群眾,就像拍攝自己、家人、親人。”看到田裡的莊稼長勢好,他總會拍一些特寫鏡頭剪輯儲存,打心底為農民高興;看到工廠生產紅紅火火,他的筆墨中飽含喜悅……20多年來,阜陽的五縣三區170多個鄉鎮的大小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和汗水,他成了當地人民的貼心人。

  能:

  做對業務有匠心的記者

2015年參評中國新聞獎論文獎的89篇論文有36篇因為語言文字、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被撤銷參評資格;2016年4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開通報15家媒體釋出虛假失實報道的查處情況……

對高思傑來說,這是一種困惑。難道新聞記者的基本功普遍不夠紮實?媒體上刊發的新聞難道存有不實報道?高思傑喜歡“新鮮的具有深度的”現場採訪,願意一頭扎進沸騰的社會“熔爐”中實踐。他甚至想手把手傳授技藝,以期做些體現新聞尊嚴的事情。

熟悉高思傑的人都知道,他一向努力。專升本期間,他規定自己每天在一小時內寫出1000字的文章,訓練自己的思維。當記者後,他又抓住一切機會,透過同題材對比、挑毛病補缺、實踐印證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人曾說,每個人都有一生中意義重大的“熔爐”。一個人從中提煉出意義,獲得對自己的重新定義。“熔爐時刻”是人生昇華和重新出發的發令槍,它爆發出來的力量無法預期,關鍵是能否得到“頓悟”。

睿智的高思傑當然能夠頓悟“熔爐”的價值和意義,他覺得有一種內生力量把他推至“熔爐時刻”的臨界,“工作動力來自我對這個平臺的熱忱,來自我對工匠精神的敬畏和追求。做一名優秀記者就是我的追求,而優秀記者必須精湛技藝,並義無反顧地投入新時代的‘熔爐’。”

常年奔波導致了高思傑靜脈曲張嚴重,雙腿的大隱靜脈都被抽掉了。醫生說,一個人長年從事重體力勞動,到了五六十歲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可是高思傑做手術時還不到34歲。

阜陽市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胡俊鼎說:“這樣的手術至少需要休養三個月。”然而,手術後第二十八天時,他又扛起心愛的攝像機走上採訪一線。採訪結束回家時他才發現,腿上抽掉血管的部位出現了幾個雞蛋大小的血斑,妻子邊流淚邊用溼毛巾為他冷敷到深夜。

為了拍攝電廠建設的全景畫面,提著攝像機爬上12層樓高的塔架;為了拍攝晚點的農民工專列,在火車站一等就是一夜;為了拍攝搶險人員給洪水中的受災群眾送物資,差點掛上從船頭掠過的高壓線……拍攝的時候,攝像機放在地上、腳面上、膝蓋上、腋下、肩膀上,蹲著、跪著、趴著、扎馬步,各種動作姿勢按拍攝需要而定。他常說:“新聞時時發生,只是視角不同。”

當年臺裡缺少採訪車輛、專用傳輸影象電話的情況下,高思傑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困難,創造佳績。每次接到採訪任務後,他都以最快的時間完成一線採訪,在一樓的編輯室抄寫同期聲、趕寫文字稿,到二樓傳真文字稿,回到一樓初編影象,上四樓播出機房放置傳輸帶,回二樓撥打傳輸電話,快速奔上四樓播放影象,回二樓打電話詢問傳輸效果,往往一干就是幾個小時。

“在裝置簡陋的階段,一個人一個月裡在央視、安徽電視臺及阜陽電視臺發稿130多條,是怎樣的幹勁?2007年他一人就在央視發稿88條,而整個阜陽電視臺的任務也只是26條。”阜陽日報社社長、時任阜陽電視臺臺長張洪無限感慨。

  甘:

  做對社會有擔當的記者

安徽省阜陽市有著“百億江淮糧倉”美譽,為國家糧食安全以及淮河防汛安全作出重大貢獻。但前些年,阜陽市先是發生腐敗案件,接著又遭遇“假奶粉”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輿論焦點區域。

“要讓外界看到真實的阜陽,是一名記者的社會責任。”高思傑在日記裡寫道。“真實的阜陽是奉獻的、奮進的、發展的。王家壩閘在12個淮河大水年份15次開閘蓄洪,彰顯著阜陽人的奉獻;每年兩三百萬農民工外出務工,為家庭打拼也建設了務工地,展現了阜陽人的奮進;社群村莊、工廠田間,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標註著阜陽的發展。”一組組精彩的鏡頭、一行行滾燙的文字讓外界瞭解到客觀、真實的阜陽。

21年來,他全程參加春種、夏收、秋播、冬管等農事活動,十多次全程參加淮河洪水洪峰防汛抗洪搶險,連續21年報道春運,20個大年夜堅守阜陽火車站……唯一缺席的一次,是因為12歲的獨生女兒生病去世,他要在家裡守著愛人。

2014年歲末,忙了一天的高思傑終於可以回家和愛人、女兒一起吃頓飯了。在輔導女兒寫作業時,他發現平時寫得一手好字的女兒那天寫字一直往下斜,過了一會又把好幾個字寫在了一個格子裡,他感覺到女兒的手出了問題,趕緊讓女兒先去睡覺。由於擔心女兒,夜裡睡不著覺的高思傑數次起來上網查詢,綜合網上的資訊和平時採訪的經驗,高思傑意識到事態嚴重。第二天一早,高思傑破例請假帶女兒去醫院檢查,女兒被查出腦幹丘腦腫瘤。當天夜裡,高思傑便和愛人帶女兒去上海治療,後又輾轉到北京手術,可女兒的病情卻一天天加重。看著女兒從小到大學會的人生技能一項項丟失,這位新聞戰線上的“拼命三郎”揹著女兒、愛人躲在醫院樓梯裡一次次失聲痛哭。

為了讓女兒見見家裡的親人,在醫生多次勸說下,高思傑和愛人把女兒帶回了阜陽住院治療。年關臨近,在女兒最後的日子裡,高思傑強忍剜心之痛和愛人商量,如果女兒真的無法救治,也要讓女兒短暫的生命活出寬度。2015年2月14日,女兒出現腦死亡,高思傑和愛人又守護了20多個小時。女兒捐獻的眼角膜、腎臟以及肝臟多個器官救治了四人,如花的生命,在愛的奉獻中延續。辦完女兒後事已經是臘月二十九,這個年三十高思傑沒有出門。大年初三早上,高思傑又準時出現在阜陽火車站……

2015年4月1日,他來到市紅十字會,又簽了一份捐獻志願書,志願百年之後捐獻器官、遺體,救治他人、用於科學研究。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信念因堅定而執著。多年來,高思傑初心醒著,愛心推著,匠心淬著,責任心擔著,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新聞夢想,標註著一位新聞人的“精神海拔”,成為眾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現在,他身上的光芒和符號已經在“熔爐”之後產生“晶核”——2018年11月,高思傑懷揣著為黨培養更多的新聞工作者的願望,選擇到阜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當老師。他在課件上標註“立德樹人、課比天大”,注重課堂講授與採訪實踐的結合,入校兩個學期,就帶領學生赴王家壩、火車站、特教學校、生物質電廠、種植養殖基地開展實訓教學30多場2400多生次。

春天已然敲門,他和光芒行走在路上。他的鏡頭和筆墨書寫著大地的生機勃勃和平安吉祥;他的身後,被光明和夢想鍍亮的隊伍越來越長……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1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