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袁勁梅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哲學教授。她現在是美國克瑞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的終身教授,曾任美國哲學協會“亞洲哲學和亞洲哲學家委員會”委員。近年來,她在海內外發表大量散文、詩歌、小說及哲學論文,作品曾獲“聯合文學獎新人獎”等多種獎項。克瑞頓大學近日開除了一位來自中國的研究生,而袁勁梅教授本人正是這位研究生的導師。她鄭重地給這位被開除的留學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解釋了為什麼董事會會堅持開除的決定,並表示發生這種事情不單單是學生的失敗,也是老師的失敗,老師同樣感到難過。
華裔教授的這封長信,不知那位同學自己讀了,會是什麼感想,是繼續抱怨被開除,還是從中反思,改變自己做人做學問的態度,重新規劃自己的出國留學學業發展。這封信也是值得中國研究生教育者和研究生讀一讀,引起反思的。
其一,這名教授說,他帶的研究生,包括這位被開除的,一共只有11位。這真可謂“精雕細琢”,導師名符其實,很關心學生的成長,也對培養學生失敗,感到痛心。而與之對比,我國的研究生導師帶的學生就太多了。有的導師同時帶的研究生(碩士加博士)就有十幾名,根本無暇指導學生。
需要指出的是,開除在美國大學,與我國大學不同,更可以理解為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機制,大學根據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判斷學生是否可以繼續讀下去,讀不下去,就將其淘汰,而被淘汰的學生與中國學生被退學後必須重新參加高考或考研才能重讀大學、研究生不同,被退學的學生可再申請其他大學讀研究生。
其二,如果這名學生在國內讀研,他的表現並不差,一方面,國內讀研者有不少就沒有想到今後要從事學術,一心做學問,因此,不喜歡做學問,並不是什麼問題,包括博士畢業,想當公務員者也很多,他們能把各類社會名人掛在嘴邊,那在強調人脈資源的現實社會,說不定會很吃香。另一方面,讀書,要讀懂,且用書的內容參加研討,這是美國研究生教育通常採取的模式,但國內並不在意研究生平時讀了什麼書,研究生課程教學也以講授為主,因為很多研究生培養機構,沒有嚴格的過程性評價。
這名教授說,這位同學把到美國大學讀書想得很輕鬆,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不少學生對美國大學的看法,這當然是誤解,以為輕輕鬆鬆就可拿到文憑。事實上,美國大學,包括社群學院和職業學院,都要求很嚴,淘汰率很高。所謂“寬進嚴出”。國內高校近年來也在提人才培養質量,包括清退超期的碩士、博士,可是,總體而言,受制於各方面的因素,碩博的淘汰率並不高。混文憑者不在個別。
其三,這名教授說,論文與其他文章重複超過7%就認定為是抄襲,這名同學在抄襲這個問題上,也和他有嚴重分歧,教授希望他承認這是抄襲,下次不再做了,而學生覺得教授不理解他。這名教授放在國內高校,說不定會遭到炮轟,有必要這麼“上綱上線”把這視為抄襲嗎?有大學校長論文三分之二和別人論文重複,也沒被視為抄襲,而是認定為過度引用。還有研究生,全部把別人論文抄過來,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居然導師沒發現,讓其順利答辯,獲得學位的。
在指導學生做學問和做人問題上,這位華裔教授太“一本正經了”。她指責這名中國學生要她一起跟著自己騙自己,而這種情況,在國內高校並不鮮見,有的導師就公開維護抄襲的學生,擔心發生在自己專案組中的抄襲醜聞被曝光,影響專案的聲譽(利益)。
從這封新信中,不難看到美國研究生教育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以及我國研究生教育與之存在的差距。我國研究生教育近年來大規模發展,充斥著大量泡沫,對質量的關注度嚴重不夠。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嚴格的治學態度。
順便提一下,美國大學,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招生,都實行申請制,研究生、博士生申請,教授有很大的自主權,這樣的申請製為何沒有出現教授放水的招生醜聞?是因為獲得錄取通知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完成嚴格的學業要求,達不到培養標準,是難以順利畢業的,而每個招生人員,也得承擔責任,承擔判斷失敗的責任。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也可以說是對申請—稽核判斷失誤的矯正,如果招進來的學生不合格,可以透過嚴格的質量要求淘汰出去。
我國研究生、博士生招生,也在借鑑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實行申請—稽核制,但對這一改革,輿論多有質疑,擔心有權有勢者會在申請—稽核制之下,更容易進名校讀研。如果只改革招生方式,不強調研究生培養質量,拿到錄取通知書,很容易混到畢業拿到學位,而社會評價、選拔人才重視學歷超過能力,那麼申請—稽核制,可能難以發揮全面評價一名學生的作用,會引出一系列的新問題。
力克新型智慧材料領域的頂尖難題
任曉兵教授主要致力於對溫度、應力、電場、磁場等外界環境響應的智慧材料研究,在形狀記憶合金、鐵電/壓電材料、鐵磁/磁致伸縮材料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90多篇,被SCI引用超過7800次。其中,單篇引用率最高超過1390次,為形狀記憶合金領域世界排名第一,有4篇論文引用率超過400次。任曉兵教授還作了三十餘次國際會議等邀請報告,如2013年德國杜伊斯堡召開的關於應變玻璃的專題國際會議,2014年西班牙畢爾巴鄂召開的國際馬氏體相變圓桌會議,2015年3月美國TMS(礦物、金屬和材料協會)年會,任曉兵教授均做了關於應變玻璃的特邀報告,成為會議關鍵主題並引起廣泛反響。任曉兵教授曾獲日本金屬學會“傑出青年獎”(1998)、日本“21世紀先驅基金(Sakigaka-21)” (2001)、日本科學城筑波的“筑波傑出青年科學家獎”(2005)、日本金屬學會“功勳獎”(2011)等獎勵。2014年1月,任曉兵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承擔的“基於缺陷調控的鐵性智慧材料新物理效應”專案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6年,任曉兵教授主持的“基於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慧材料新物理效應” 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於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頒獎典禮。
領導世界前沿團隊
近年來,任曉兵團隊在鐵性玻璃、高效能無鉛壓電材料等方向的研究成為智慧材料領域研究新熱點。2009年任曉兵團隊報道了世界上首例壓電效能超越統治了全世界50餘年的“壓電之王”PZT的無鉛壓電材料,在鐵電壓電領域引發了一輪世界性的研究熱潮,該論文在短短5年時間被國際同行引用近560餘次,成為該領域近年來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2012年由任曉兵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的“鐵性智慧材料的高效能化”研究專案獲批科技部973專案,2013年該團隊成為教育部創新團隊,2016年順利結題。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師生累積發表論文共計190多篇,其中有2位一年級碩士生在材料學科一流期刊Acta Materialia上發表了論文,5名博士生在物理學科頂級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論文,其中1篇在7年多時間裡SCI引用達到近800次,並被Nature雜誌主編特別評論。8位青年教師/中心畢業生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的資助,1位青年教師榮獲長江學者稱號。
創新教學模式:“野外狩獵訓練”
任曉兵教授說:“給學生一把獵槍,教會學生狩獵的方法。”他將這種教學模式形象地稱為“野外狩獵訓練”。與傳統的“老師說,學生做”的教學科研方式不同,任曉兵教授更注重自主性,“中心鼓勵學生在較大範圍內自己遴選研究課題,獨立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實驗、獨立書寫學術論文直至獨立發表”,讓學生們在披荊斬棘中前行,老師默默關注、引領學生,在關鍵時候拉一把、推一把,讓學生們在挫折和苦難中“涅槃重生”。“功夫不負有心人”,任曉兵教授的心血結出了累累碩果,中心的紀元超博士在博士研究生期間,自己提出應變玻璃結晶化的想法,任曉兵教授十分支援,鼓勵他獨立設計實驗證實猜想,“做自己的課題肯定是百分百全情投入”。半年後,紀元超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物理學旗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紀元超說:“任老師給予學生很大的空間,鼓勵我們自主鑽研,勇於質疑權威、思想不要受束縛。”已完成為期一年的劍橋大學訪問專案的博士生張樂坦言:“中心的培養模式讓我能迅速適應新的科研環境。”任曉兵教授團隊中的許多學生也在各領域嶄露頭角,博士生楊森、劉文鳳畢業後獲評“優青”;博士生周超曾應邀在能源、材料與奈米科技2013年度春季會議上作30分鐘特邀報告;在第10屆歐洲馬氏體相變會議上,博士生王文佳獲得“最佳學生報告獎”;由學生自主設計完成、發表在各核心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雜誌上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勝列舉。
優秀人才善於從一切細節中獲得成長,正如任曉兵教授在師生共做拔絲紅薯“忘年餐”時說,“拔絲紅薯很像我們正在研究的應變玻璃,因為黏稠的糖與應變玻璃在物理性質上是一樣。”任曉兵教授不僅寓教於樂地啟迪學生懂得應變玻璃的真諦,還身體力行地引導學生獲取人生真諦。任曉兵教授身為新型智慧材料的世界一流領軍人物,也為我國培養世界一流的新型智慧材料人才貢獻了巨大力量。
作者:研究生院 葉妮 徐渭
編輯:朱萍萍
(2017-07-23)
北京市農業局2017-05-26 14:24:39
閱讀
(170)
2017年5月21日上午,李華教授及團隊研究生進行2017年夏季畢業論文預答辯,參加本次論文交流的還有團隊曹暕副教授、李宗泰副教授以及將於今年夏季進行畢業答辯的在校研究生、在職研究生,共計15人。畢業生研究內容涉及農村土地規劃、家禽品牌、家禽成本收益、家禽垂直協作關係、農村科技金融、農業旅遊產品開發等。研究生李玉磊透過構建區域品牌評價體系對全聚德品牌價值進行了評估分析;研究生黃櫨主要對北京地區中小養殖戶雞蛋養殖成本收益進行分析,結合功能性雞蛋的生產投入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生孫龍飛對京津冀地區白羽肉雞養殖戶垂直協作關係進行了研究。李華教授指出了畢業論文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並提出進一步的完善意見。
(2017-05-26)
很多同學在面對讀研與工作這兩條路時,總會感到迷茫。讀研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是不是與其讀三年書不如在社會闖三年?下面就聽聽清華教授是怎麼區別本科生學習與研究生的吧~
本科學習與研究生學習的區別
本科是素質教育,是從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讓他們完成文明教育的過程。素質教育不在乎學什麼專業。例如,家長們對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個大學生,而不是要求找學某種專業的。家長們未必能解釋為什麼,但他們知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動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養做人的品格和修養的過程。
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區別。這個區別決定了你們應注重學習什麼的問題。你們的學習帶有研究性質,這使你們畢業後的工作選擇與本科生有了不同。
本科生畢業後終身從事其所學專業的人數比例原則上不會超過10%。這裡我說的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本科畢業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後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終生從事其碩士專業的比例就會高一點,約在15%左右。
培養方式目的區別
中國的教育體制中,本科生的培養方式以教為主,相較於研究生培養而言,更強調“教”,即主要透過“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培養的目的指向是應用型人才。儘管本科生也要完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但這些論文所起到的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檢測作用,檢測我們的本科生在經過2年~4年的培養之後,是否具備了成為一名合格本科生的資格。而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以學為主,相較於本科生培養而言,更強調“學”,即主要透過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研究方向,導師只在研究的大思路上給予指引,培養的目的是科研型人才。研究生培養期間必須要完成若干篇論文,這些論文有些必須在專業學報期刊上公開發表,這些論文所起到的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培養必經過程和程式的作用,無法完成論文,是不具備畢業資格的。
人際關係經濟環境的區別
本科時代之所以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簡單而純潔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同學都是應屆考上大學的,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同學住在一起,同學同樂,大家主要都依靠父母作出教育生活投資,沒有生活壓力的本科生活其樂無窮。
而研究生時代不再如此。有一部分同學是工作了一些年之後再考上研究生繼續學生生涯的,還有不少同學是考了幾次之後再考上的非應屆生,同學成分的多元化使得大家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各不相同,共同的志趣愛好也不再像本科時代那樣容易被髮掘。研究生同學們一般是自主選擇居住的公寓或宿舍,同班同學不再居住在一起,這就使得同學間的感情更難培養,許多同學感概研究生同學之間感情很淺,很多程度上也基於這個原因。部分同學早已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經濟來源,能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買單;一部分同學也頻繁的在外兼職工作,為自己逐漸脫離父母獨立生活打下基礎,也就是說,很多研究生同學的在學生涯成為了人格獨立化的一個過渡期。學業、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得大家疲於奔波,再也無法體會到本科時代的簡單人際關係和衣食無憂的經濟環境了。
工作目標和人生定位的區別
人們常說,本科生是居住在象牙塔的天之驕子,然而當天之驕子們面臨畢業,撲面而來的現代競爭壓力之巨大,也是他們所始料未及的。同學們在不同環境中成長,奮發努力,用汗水澆灌得來學歷的增長,卻發現學歷增長的速度趕不上學歷貶值的速度,熬過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再終於跨過了高考的獨木橋,卻發現憑藉小小的一張大學文憑基本無法在現今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現在本科文憑的含金量已經完全不值得我們在眾人面前拿出來炫耀了,社會上一句也許並不是很得體的話能道出各中辛酸:“本科生不如狗”。高校不斷擴招,與日俱增的本科生一個月那僅能餬口的工資,根本無法滿足驕子們對於高物質要求的生活所需。
而如果說,本科生們是居住在象牙塔的天之驕子,那麼研究生們就是居住在象牙塔塔尖的社會精英了。經過了殘酷競爭成為研究生的同學們,經過3年的研究生培養生涯之後,無論是學歷還是技能,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實際操作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所以人們願意選擇捨棄外面的花花世界而繼續寒窗苦讀,是基於考研能給我們帶來的高收益。除了收入、福利的差異外,在晉職、進修等放面,碩士也更有機會得到。而本科畢業後,混個兩三年,比較好的也就剛畢業研究生的這個薪資水平,而人家不但開始工作就能有這個薪資了,還有個研究生文憑傍身,高下之別,一目瞭然。
講了這麼多,還想給大家提兩個建議。
一是既然花費時間來學習,就真的提高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力。拿個學位證書不能說明什麼,現在大學、研究機構、黨校、軍隊、政府培訓機構辦了各種各樣的碩士班。學位證既不表明你知識多少,也不說明是你否有研究能力。既然你們已經做出了“非理性”的選擇,來讀研,因此,把時間用於真正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才對得起你自己的決定。
二是注重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當你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你不僅能提高研究能力,還能增強決策的自主性,不盲從,不輕信,不後悔。要學會我的生活我做主,與由兄姐、父母、老師、領導、朋友替你決策的歷史告別。
(2017-04-28)
3月12日下午,甘肅省委黨校研究生“通識教育”系列講座在大禮堂舉行。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新平教授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探索”為題,為我校2016級在職研究生作了專題講座。
張新平教授首先從28年革命與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出發,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走上了人民民主主義道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其次分四個階段闡述了30年社會主義建設與中國道路的曲折探索,接著又從五個階段出發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程序及其世界意義。張新平教授在總結中指出,一、堅持黨的領導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人民的選擇,不能動搖、不能放棄、放棄就是背叛;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為人類文明前進提供的中國方案,必須堅持,不能動搖;三、中國現在進行的事業是黨和人民開創的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有歷史傳承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四、透過回顧歷史,總結現實,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塑造出中國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文明,建立與中國發展相適應的文化體系、文明體系,使中國不僅能在世界立足、而且要引領世界發展。本次講座
為我校在職研究生正確學習和認識黨的歷史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和幫助。
2016級在職研究生五百多人聆聽了此次講座。
(研究生部/文 資訊中心 杜慧珺/圖 馬祺/審)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