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先烈熱血澆鑄井岡山革命豐碑 全國政協海外列席僑胞深受鼓舞
人民政協網井岡山9月17日電(記者 李寅峰)初秋的井岡山,依然是鬱鬱蔥蔥,朗朗晴空下,井岡翠竹筆直地伸向天空。
15日至16日,全國政協海外列席僑胞回國考察團抵達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瞻仰烈士陵園、走訪黃洋界革命舊址、參觀革命博物館,短暫的兩天行程,中國革命的曲折歷程、先烈的英雄事蹟給考察團的僑胞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為考察團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圖為考察團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在井岡山重要愛國教育基地黃洋界,僑胞們意外發現,歷史上指揮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的居然是一位僑界先烈――那正是印尼歸僑朱雲卿。
考察中的這一發現,讓考察團的僑胞們萬分激動,大家紛紛表示,以前只知道華僑華人多有參與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沒想到,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居然也有他們的卓越貢獻。而朱雲卿,正是僑界革命先烈的傑出代表。
經過向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以及有關方面考證,大家瞭解到,朱雲卿是僑鄉廣東省梅州人,少年時,他離開家鄉赴印尼萬隆,跟隨叔父生活工作。身居異邦,更渴望祖國的富強,振興多難的祖國,拯救苦難的同胞,成為他的理想。當聽說黃埔軍校創立後,朱雲卿瞞著親人、自籌路費,毅然回國報考,順利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隊學員,並隨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朱雲卿參加了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後,先後擔任紅四軍三十一團團長、紅四軍軍部參謀長,成為紅軍的高階將領、毛澤東的重要助手,朱德稱讚其為“我黨不可多得的人才”。
圖為考察團在革命博物館門前合影
黃洋界保衛戰發生在1928年,當時,國民黨湘軍和贛軍共5個團準備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會剿”。作為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扼山險要道的黃洋界的得失,成為保衛根據地和革命火種的關鍵所在。朱雲卿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率紅四軍31團利用山險設定竹釘、構築工事,甚至巧妙應用了最後一枚迫擊炮彈,一舉粉碎敵人的進攻。
令人惋惜的是,年僅24歲時,朱雲卿被特務殺害,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圖為考察團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
朱雲卿的事蹟對於泰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謝崇通來說,可謂既震撼,又親切。同樣是出生於東南亞地區華僑世家,謝崇通說,很小就聽說過有僑界前輩在革命戰爭年代毅然回國參加革命的往事。“我有一位族親,就犧牲在江西的上饒。”謝崇通說,當時回國參加革命的華僑子女很多都是拋棄海外優越的生活,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生命,就是希望能跟著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做出貢獻。“我也希望把我的心聲說出來,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立、中國今日的繁榮富強,海外華僑華人也做出貢獻。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生活都來之不易,全球華夏兒女都該珍惜。”
參觀的時候,大洋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聯盟副主席兼秘書長田飛就感動不已,他說,以前,井岡山只是在書本上出現的地名,現在,一幕幕歷史真實地展現在眼前,不由地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再一次產生敬意。特別是朱雲卿在早期革命中英雄事蹟,讓離開祖國幾十年的他非常震撼。“朱雲卿的事蹟說明,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同德,才取得了革命的最後勝利。反而言之,沒有井岡山革命的勝利,就沒有今日富強的中國,就沒有華僑華人今天的國際地位。”田飛表示,作為僑領,更應該勇於繼承僑界先烈為國為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陳列的朱雲卿烈士照片
井岡山根據地時期的黃洋界哨口
考察團中,荷蘭歐通集團董事長盧雅娟是最為年輕的成員之一。學生時代就赴歐洲的她表示,以前覺得紅色革命根據地距離僑胞很遠,但這次的考察讓她深受觸動,並深受鼓舞。她說:“當年,僑界前輩朱雲卿放棄國外安逸的生活回來參加革命,體現了他的擔當精神,理所應當成為僑界的榜樣。直到今天,這種擔當精神也應該看成是僑界的寶貴財富,無論是我們歸國創業,還是在住在國發展,都應該有所擔當、勇於付出。”
考察結束後,澳大利亞唐林律師事務所主任唐林表示,得知黃洋界保衛戰直接指揮朱雲卿是歸國僑胞後,自己非常驚訝,也非常震撼。“自2007年列席全國政協會議以來,華僑在共和國建設中的貢獻我有了不少了解,但對華僑對中國革命中的貢獻,我確實瞭解不夠。我建議在華僑史研究中,多多關注參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中的僑胞先烈們的史料蒐集和研究,對華僑史和革命史交集的地方要多加關注。”唐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