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八大奇蹟是哪些 中國有幾個列入其中?

  巴比倫空中花園,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又稱懸苑。傳說在公元前6世紀由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倫城為其患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修建的,現已不存。

  空中花園據說採用立體造園手法,將花園放在四層平臺之上,由瀝青及磚塊建成,平臺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撐,並且有灌溉系統,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繫著齒輪的把手。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巴比倫文獻中,空中花園始終是一個謎,甚至沒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園。現在科學家證實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位於巴比倫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由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取悅其王后(米底的公主米蒂斯)所建。現在科學家證實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位於巴比倫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

  空中花園總周長500多米,採用立體造園方法,建於高高的平臺上。假山用石柱和石板一層層向上堆砌,直達天空。從遠望去,花園就像在天空中一樣。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用大石柱支撐,層層蓋有殿閣。為防止滲水,每層都鋪上浸透柏油的柳條墊,墊上再鋪兩層磚,還澆注一層鉛,然後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種植了許多來自異國他鄉的奇花異草,並設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城牆有兩種,以泥磚或磚砌成,間有塔樓,其中外牆最寬處有7.1米。城的正門是伊絲塔爾門,高12米,雙重,是為獻給女神伊絲塔爾而建。進正門是南北向的遊行大街,街道以石或磚鋪築。伊絲塔爾門和大街兩側均裝飾有彩釉動物浮雕,動物橫向排列。

  遊行大街以西,伊絲塔爾廟西南方是主要宮殿區,即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宮,由5個院落組成,中心第3號院落裡飾有彩釉磚拼成的獅子圖形及各種花木幾何圖案。南宮東北角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城中有神廟多處,城中心是馬爾杜克神神廟和塔廟。城東有母神寧瑪赫廟和女戰神伊絲塔爾廟。城中出土遺物有陶器、玻璃器、裝飾品、圓筒印章、泥板文書等。


  亞歷山大港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從公元前281年建成點燃起,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伊斯蘭大軍征服埃及,火焰才熄滅。這座135米高的巨型燈塔屹立了1000多年之久才被地震所毀,它日夜不熄地燃燒了近千年,是人類歷史上火焰燈塔所未有過的。現在,亞歷山大港燈塔的遺址位於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洛斯島上。

  世界公認的現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一個是名列八大奇蹟之首的吉薩金字塔,另一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歷山大港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亞歷山大港燈塔的燭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大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港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洛斯島上。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佔了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這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後的100年間,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和中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國際轉運港。

  公元700年,亞歷山大發生了地震,燈室和波西頓立像塌毀。關於此事,傳說東羅馬帝國一位皇帝企圖 攻打亞歷山大,但懼於其船隊被燈塔照見,於是派人向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進言,謊稱塔底藏有亞歷山大大帝的遺物和珍寶。哈里發中計下令拆塔,但在黎民百姓的強烈反對下,拆到燈室時便停止。880年,燈塔修復。1100年,燈塔再次遭強烈地震的破壞,僅殘存下面第一部分,燈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臺,在臺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兩次地震,塔全毀。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港口的入口處,公元前282年完工。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巨像鑄造完工後過了56年,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據說太陽神巨像修築了12年,於公元前282年完工。

  整座巨像高33米,一個腳趾頭就需要兩個成人合抱,它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這座巨像建在羅德港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形象為一個手舉火炬,腳踩兩岸的青銅巨人。而他手舉的火炬則作為燈塔,晝夜不熄,為過往的船隻導航。公元前226年,一次大地震把這座偉大的巨像推倒了。巨像在原址上躺了近千年,後來就下落不明瞭。

  古希臘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中都是由各個城邦制的國家組成的,這些城邦國家在國界之外只擁有很有限的權利。在小小的羅得斯島上就有三個城邦:Ialysos、Kamiros和Lindos。在公元前408年,這三個城邦聯合成了一個區域,並有統一的首都:羅德。這座都城商業發達,並和它的重要盟友,埃及的托勒密一世存在著很牢固的經濟聯絡。公元前305年,托勒密一世的對手,馬其頓王國安提柯一世,為了打破羅德—埃及聯盟包圍了羅得斯島。但他們從未能攻入這座城市。

  公元前304年達成和約時,安提柯一世撤除對羅得斯島包圍,而且捨棄了鉅額的軍事裝置。羅德斯人為了頌揚他們團結一致(的精神),把這些軍事裝置變賣後,用所得的錢建造了他們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巨大雕像。建造這座巨像花了12年的時間,於公元前282年完工。巨像在港口矗立了許多年,直到公元前226年一次強烈的地震突襲了羅得斯島。城市遭到嚴重的破壞,巨像也從它最不牢固的地方——膝蓋處斷裂開了。

  羅得斯島人得到了埃及托勒密三世及時的援助,這筆援款足夠應付修繕這座傾倒的紀念碑所需的全部花費。但是,一紙神諭卻阻止巨像的重建。而托勒密的援助也被謝絕了。 在近一千年時間中,殘破的雕像一直倒在廢墟中。公元654年時,阿拉伯人入侵羅德斯島。他們拆分了殘存下的太陽神巨像,並把它們賣給從敘利亞來的一名猶太人。據說為了運輸這些殘片到敘利亞,不得不動用了900頭駱駝。儘管我們不知道巨像的真實形狀和外觀,但現代重建的雕塑筆直地矗立著,比那些古代繪畫更精確地再現了雕塑的原貌。

  儘管巨像已經不在,但這個古代世界奇觀卻激發了現代藝術家們的靈感,譬如以建造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而聞名於世的法國雕塑家奧古斯都·巴托爾迪。羅得斯島的多利安人民謹以此高聳入雲的銅像獻給您,太陽神,以紀念他們平息了戰爭的狂濤並用從敵人手中奪來的戰利品榮耀了他們的城市。他們不僅在海上而且在陸地上,點亮了自由的火炬。——太陽神巨像上的提辭。從太陽神巨像的建立到毀壞只有短促的56年時間。


  宙斯(Zeus)是希臘神話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世界八大奇蹟說:“我們以其他七大奇蹟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是希臘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來的祭品種類很多。幾百年來,一直在露天神壇叩拜宙斯。神壇據說是用獻給宙斯的各種祭品的灰燼造的。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公元前五世紀由當地建築師伊利斯人李班(Libon of Elis)監建一座宏偉的廟宇,作為宙斯神殿,並於公元前456年完成,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idias)負責。

  廟內西邊人字形簷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當時是為了神殿需要雅典式的雕像,抑或由於菲迪亞斯的聲譽遠播,建築廟宇的人特別請他到奧林匹亞擔任雕刻工作,無從查考。

  有一說法是,菲迪亞斯在雕塑巴特農神殿的阿西娜巨像時,被指控盜用寶貴材料,遭受貶黜,離開故鄉雅典過放逐生活,終老奧林匹亞。這說法唯一可信之處就是菲迪亞斯與當時名政治家培理克里斯(Pericles)是朋友,對他的名譽採取的任何打擊行動,都會對培里克里斯有不利的影響,所以菲迪亞斯開始逃亡。

  在奧林匹亞所進行的現代發掘工作,最早的一次是在1829年由法國考察隊主持。歷時六星期。使近代人士對奧林匹亞有更多瞭解的,則是德國的考察隊。他們從1875年開始,差不多一直沒有間斷地發掘,雖然找出了宙斯神殿以及裝飾用的雕像,並且區域性恢復了宙斯神殿原來的形狀,但始終沒有發現宙斯神像本身的蹤跡。然而,在1954-1958年間,考古學家進行一連串令人興奮的發掘工作,在距離宙斯神殿不遠的地方,挖出菲迪亞斯工作地方的遺址,形狀大小與神殿的主室相同。菲迪亞斯可以在這種類似神殿的環境中,雕塑宙斯像而不致妨礙神殿的工作。菲迪亞斯必定在雅典挑選了一批工作人手,帶到奧林匹亞。在他的工場遺址上發現很多公元前435年製造的雅典陶器(菲迪亞斯完成宙斯像後,於公元前432年去世),還有象牙、玻璃、金匠工具,以及赤陶模型的碎片,看來是供製造神像部分衣飾之用。出土的陶器當中,有一個殘破不全的杯子,杯子有刻工精細的文字:“我屬於菲迪亞斯”。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九百多年,但最後基督教結束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都路(Theodsius)一世,毅然頒發止競技的敕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斯亞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隨後奧林匹亞地區經常發生洪水氾濫,整個城市埋沒在很厚的淤泥下。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稱伊斯坦堡),被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希臘神話阿爾忒彌斯女神的神廟(《聖經》翻作亞底米,即羅馬神話的月亮女神狄安娜),位列古代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長425尺,寬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據稱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相比之下,大希律王建耶路撒冷聖殿也只用了46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黑若斯達特斯焚燬。該神廟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這座神殿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裡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us),而現在它被稱為或者翻譯為艾菲索斯。

  有關這座神殿名稱的由來。阿耳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主掌狩獵與野獸的女神,後來被視為月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羅馬神話中她又被稱為戴安娜,她是宙斯和勒託的女兒。除了掌管狩獵,她還照顧婦女分娩,保護少男少女,更是一位貞潔的處女,是少女純潔的化身。人們對她崇拜有加。但阿耳忒彌斯神殿並非用以祭祀這位女神,而是以弗所人為祭祀一位安那託利亞(小亞細亞)古老的女神而修建的,而安那託利亞的女神被以弗所人比作心目中的阿耳忒彌斯,因此神殿以阿耳忒彌斯的名字命名。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據說這場火災是一個名叫希羅斯特圖斯的縱火狂所為,這個傢伙長期以來寂寂無為,急於想透過實施一項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舉動使自己萬古留名。他非常清楚,能夠讓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誰都能做,那就乾點壞事也成。於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這裡說句題外話,傳說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這個人後來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了驚天動地的霸業,他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後來,一位名叫普盧塔克的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女神“太忙於照料亞歷山大的出生了,以至於無法營救自己受到威脅的神殿”。


  摩索拉斯陵墓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120尺)乘30米(100尺),高45米(140尺),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一架古代戰車。此陵墓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布賴亞斯(Bryaxis),萊奧哈雷斯(Leochares),帕士(Scopas),和提摩太(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陵墓的其中一邊。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陵墓一直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摩索拉斯陵墓的資料,令我們對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這座古代的建築奇觀如今只剩下些許殘垣斷壁,大部碎片都被收藏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根據拉丁史學家大普林尼的描述,這座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地基高19米,地基上平面長39米,寬33米;上面是一個由36根柱子構成的愛奧尼亞式連拱廊,高11米;拱廊上一層金字塔形的屋頂,是由規則的24級臺階構成的,這或許象徵著摩索拉斯的執政年限。再向上,陵墓的頂飾是由國王摩索拉斯和王后阿爾特米西婭二世(王后同時還是國王的妹妹,國王死後她單獨執政3年,死於公元前約350年)駕駛的四馬雙輪戰車。

  這座由皮蒂德和薩蒂羅兩位建築師設計完成的建築,是用帕羅斯島的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高42米,相當於一座14層的樓房。陵墓內部非常精美的裝飾、雕塑和眾多的雕像,為這座宏偉的建築物增添了不少光彩,史學家們認為這些傑作是出自當時一些著名的藝術家之手,如斯科巴斯、利俄卡利斯、提摩西阿斯等人。在其中的三處浮雕裝飾中,第一處表現的是馬車,第二處是希臘人和亞馬遜人在作戰,第三處是拉皮提人和半人半馬的怪物之間的爭鬥。

  不過,今天我們只能欣賞到希臘人和亞馬孫人作戰場景的殘片,它被儲存在不列顛博物館裡。即使我們無法將雕塑和裝飾按確切的位置復原,但僅僅從殘存的碎片中還是可以想像出這座宏大的紀念性建築的非凡風貌。

  公元12世紀,一場地震使這座建築的堅固性受到損害,但它的最終毀壞應歸罪於汪達爾人。這些由聖,喬萬尼率領的騎兵於1402年佔領了哈利卡納蘇斯,並在那裡建起了聖.彼得要塞。16世紀初,為了加固要塞,騎兵們把這座陵墓當成了採石場,摩索拉斯的陵墓就這樣漸漸被拆毀了。雖然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牛頓從1856年便在這裡進行發掘工作,但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清楚摩索拉斯的石棺究竟是在神像室裡,還是放在建築物下面地基內部的墓穴中。

  另外根據一種最可信的假想,這裡可能並不只是一位國王的墓葬,而是為了紀念和緬懷整個埃卡多米尼迪王朝修建的陵墓。新近找到的雕塑又為這個新的假想增添了佐證。這些塑像大體上有三種規格:與真人相仿的自然型、2米左右的英雄型和3米左右的巨型。摩索拉斯和阿爾特米西皿二世(已受損)的雕像屬於最後一種,另外10座巨型塑像的殘片也被辨認出來了。人們不禁會問:難道這是一座家族的墳墓嗎?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即國王)和王后的陵墓。埃及金字塔始建於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70多座,大部分位於開羅西南部的吉薩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塔內有甬道、石階、墓室、木乃伊也就是法老的屍體等。

  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為出名。埃及金字塔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具有影響力和持久力的象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一種方錐形建築物,其中以胡夫的金字塔最大。

  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後人有幾種推想。一種是用一個巨大的槓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透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後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另一種推測是,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二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後用槓桿。 還有一種,就是外星人制造的。

  金字塔的建築,其所用的技術按現代的標準或許並不高明,但是在他們的管理與組織能力給予我們一個沉默的證明。例如胡夫大金字塔佔地13英畝,用230萬塊石頭組成,每一塊石頭重約兩噸半。此項建築,據估計費去十萬人二十年之力。

  但是,也有另外的說法,2006年時,費城德萊瑟大學材料工程學教授巴爾·索姆就推測,“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上層時,是把混凝土灌入高處的模子內,而不是把巨石拖運到高處。”(全文發表於2006年12月的美國陶瓷協會期刊),當然這種說法也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其中他們質疑巴爾·索姆的取樣是否是取樣到近代修補金字塔時所用到的水泥。而法國建築師讓·皮耶·胡丹於2007年3月31日提出“由內往外蓋”論點,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接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秦俑嚴格地摹擬實物,帶有肖像寫生的性質和特點,並且在規模和氣勢上更勝一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217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八大奇蹟是哪些 中國有幾個列入其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