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會先吃完好的蘋果還是半壞的? 原來選擇如此有講究

由 谷太枝 釋出於 綜合

  兩個蘋果,其中一個是半壞的,另一個是完好的。你會先吃哪一個?

  先吃半壞的,完好的那個可能在這段時間變壞了,你最多吃到兩個半壞的蘋果。

  先吃完好的,半壞的那個可能會完全壞了。你吃到的是一個,但是完好的蘋果。雖然我“浪費”了另一個半壞的蘋果。

  理性地看,我應該先吃好的那個蘋果。但實際生活中,我往往先吃那個壞的。

  生活中得到的“好東西“,我往往會留著,留到最後才使用他們。在此之前我會先把手頭的不那麼好的東西用完。

  反思了這個性格或者說思維的成因,我認為是小時候經歷過的貧乏,好東西比較難得。一旦獲得,往往捨不得用。好的東西捨不得用;不好的東西捨不得丟棄,害怕浪費。

  從我小時候就記得,每次家裡有剩菜,媽媽從來不會倒掉,總是會自己吃完,即使有的時候感覺已經壞了。我不止一次的給她說,萬一吃壞了肚子,花費的醫藥費會遠遠超過倒掉這些剩菜的代價。但是媽媽還是會這樣做。

  這種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於我而言是有一些好處。讓自己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或者說是“盼頭”,因為之後我有“好東西”在等著我。

  但是往往,壞處似乎更多,也更明顯一些:

  1、將就造成的愉悅感很低,甚至是suffering。

  2、為了用完當前的,用上“好東西',會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使用超出當時所需的資源,形成浪費。

  如果買了新的牙膏或者沐浴露(一般這個時候舊的還是會剩下一點的,沒有人會全部用完才買新的吧),為了早日用上新買的,會在無意中加大使用量,形成了浪費。

  3、當“好東西”最後以非常大的密度出現時,超過了那個時間段的所需,邊際愉悅感大幅下降,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浪費。

  家裡如果做了青椒炒肉,我往往會先吃青椒,最後再吃肉。最後的幾口飯,往往每一口都伴著好多的肉。但是在此之前,我吃的都是青椒。

  4、真的到了可以使用“好東西”的時候,好東西可能過時了,甚至壞了,無法提供當初的愉悅感。

  其實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從“好東西”開始使用體驗,到後來的階段可能出現了新的好定西了,不需要用回一開始留下的“壞”東西。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在一個能力範圍內,儘量多的使用體驗好東西,才對得起自己。

  爭取讓我的小孩不需要經歷這種意義上的“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