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戰略觀察家
印軍在洞朗地區的越界行動已經超過50天,至今仍在找藉口拖延退兵,並在後方增兵備戰。其性質顯然已經發生變化:這是一場印方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軍事行動,已經由越境轉化為入侵性質。
從持續到目前的情況看,印度已經不僅僅是當時為了配合莫迪訪美做出的軍事行動、然後騎虎難下的問題了,不排除印度是真想打仗,故意製造洞朗危機挑起戰爭的可能。
無論從印方表現看,還是從中國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等哪一個方面看,都到了中國應該採取軍事行動的時候了。
武力解決印軍侵入問題戰略意義重大
印度此次越界行為實際上已經轉化為長期侵入和佔領,一方面很可能是當初為了配合莫迪訪美造勢以後形成的騎虎難下局面,但更不排除莫迪訪美期間達成了“美軍將支援協助印度與中國開戰”的秘密協議的可能性,堅定了印度與中國決戰,實現其亞洲霸主地位的決心。
因此莫迪完成訪美、美日印聯合軍演結束後,印度仍舊拒不撤退。現在不斷變換理由,假意提出談判,其實是為了爭取國際社會支援。
筆者認為,目前印度種種表現的背後,存在兩種可能性:
——印度的基本底線是假借談判拖延時間,形成既成事實,讓中國預設現實。
印度之所以這樣想這樣做,極有可能是結合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外交政策,針對中國目前基於發展經濟的總體戰略,判定中國不會採取武力行動解決問題。
——印度想挑起一場戰爭,在其他國家多渠道支援下與中國來一場“決戰”。
在印度的“種姓制度”名義上廢除了但實際上仍舊存在的傳統下,即便是作為“賤民”出身的莫迪上位當了總理,但整個國家高層仍舊被“高種姓”的貴族把持,這種狀態下的印度,是優越感形成的盲目自大的心態,他們認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如果不是中國撤軍,最後肯定會被印度打敗,這也是他們敢於在中國撤軍之後膽敢逐步跟進,佔領更多中國領土的心態使然。結合印度防長“今天的印度已經與1962年不同了”之類的表態,結合印度購買擁有諸多世界先進軍事裝備、最近又從以色列等國大肆購買軍火等情況,可見印度認為自己已經具有足以戰勝中國的能力。
莫迪作為一個“賤民”出身、但極為典型的民粹主義者,至今都不娶妻生子,可見內心深處那種鬥志是極為強盛和堅定的,無牽無掛的本身說明了其冒險精神非常強烈,在從最底層上位到國家領導人這種地位和權力帶來的膨脹心態支配下,打垮中國,也許就是莫迪一生最為重要的目標。
很顯然,這次印度是有備而來。他們之所以敢於這麼長時間不退兵,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為了一場決戰。也許他們認為這場決戰,中國將會大敗,至少一蹶不振,印度就能在美日支援下趕超中國成為亞洲霸主。
因此,我們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手段的一切準備,堅定信心,採取強力手段,武力驅逐入侵的印軍。這樣做,對於中國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可凝聚人心
印軍越界五十天,國人早已義憤填膺,同仇敵愾,也有不少民眾非常不滿至今仍未採取行動。如果我軍採取軍事手段並取得勝利,必定能夠極大地提升黨中央的威信和民族的凝聚力,也能再塑人民軍隊的輝煌,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祖國更有信心,奠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意基礎。
(二)可極大改善安全環境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超額完成了預期的“中印邊境三十年太平”任務。而今,印度稱霸的野心死灰復燃。通過幾十年來的戰爭準備,印度購買了大量的世界先進武器裝備,自認為具備絕對的區域性優勢,可以擊敗中國。在佔領了我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的情況下,還不斷企圖蠶食更多的中國領土。很顯然,印度是人為自己有能力擊敗中國軍隊的情況下采取的軍事行動,其不斷增兵邊境地區,也足以反映出此次印度是決心一戰。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一次,我方應堅決果斷地採取軍事行動,堅決驅逐越境印軍,如印軍敢於反擊,目標只能是中國境內,這就是典型的侵略行徑,我們完全有理由擴大軍事行動規模,徹底打掉印度和印軍的囂張氣焰,甚至是基本打垮印度軍隊,滅其軍民士氣,收復藏南地區,沉重打擊印度,中印邊境就能永保太平。
(三)可保障“一帶一路”平安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方向上就是“一路向西”。而印度是全世界唯一明確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國家,並與日本聯手推出“亞非自由走廊”競爭,可見其堅定不移與中國為敵的立場。更可見,如果印度與中國為敵的立場不變,那麼印度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最大敵人、最大威脅和最大阻力。
縱觀周國周邊熱點地區和國家,由於中印之間1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爭端,由於兩國之間的“龍象之爭”、由於印度要做亞洲老大的野心、由於印度自視經濟實力強大、由於印度人的盲目自信……等種種原因,中國周邊唯有印度具有與中國開戰的野心和可能。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既然這一次印度給我們創造了絕好理由的機會,我們就應緊緊抓住,緊緊把握,把壞事變為好事,採取堅決的軍事手段徹底消除印度威脅,奪回被佔領土,毀傷印度經濟和軍事力量,確保“一帶一路”的平安。
(四)可為解決臺灣問題奠定良好基礎
如果對印作戰取得勝利,那麼就能“殺雞儆猴”,徹底打掉“臺獨勢力”的希望。同時,我軍還透過戰爭積累了經驗,磨練了部隊,培養了人才,檢驗了裝備,具備了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戰力基礎、震懾基礎、信心基礎。也能打擊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讓臺灣同胞樹立中國觀念,增強向心力。也許,臺灣無需使用武力就可以迴歸,避免一場屬於內戰性質的戰爭。
戰爭的烈度和基本手段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印度此次強硬侵入拒不撤退的背後,也許有美國的默許或“支援”,不排除美國把印度充當戰爭代理人的角色,不排除美國為了軍火生意的目的,更不能排除美國就是鼓動印度與中國開戰、實現中國經濟倒退的目的,而慫恿印度挑釁。因此,一旦中印開戰,美日必定站在印度立場,甚至有可能有限介入,但直接參戰的可能性極小。
只要中印開戰,最初的贏家應該是美日,因為大量的外來投資會恐慌性地流出中印兩國。由於印度國土面積小而人口與中國差不多,資金流出量肯定遠比中國大,損失更大。而流向顯然是美國為主、日歐為輔,加上軍火生意,暫時的贏家顯然是他們。
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周密策劃,充分準備,確保勝利,那麼我們就是最後的贏家。因為:一旦打垮了印度,緬甸局勢也將更加有利於中國,我們有了平安的“後花園”,徹底打破美日“海封陸堵”的包圍企圖,就可以打通繞開馬六甲海峽的新通道,實現雲南直通印度洋的目標,徹底消除了中國關鍵方向上的威脅和障礙,成為最後的贏家。
武力解決問題的,應從國際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按照“低、中、高”三個烈度等級進行準備。
(一)低烈度作戰
所謂低烈度作戰,就是著眼於以最小的行動和代價驅逐越界印軍。基本手段是“炮火驅逐”,先打單發再打多發,由遠至近向侵入的印軍進行驅逐性射擊,逼迫印軍退回或者消滅越界印軍。
低烈度作戰,能夠獲得很高的“價效比”,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國家意志,能夠贏得國際社會理解,贏得絕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援。最起碼,捍衛了國家尊嚴,國民提氣,凝聚人心。
(二)中烈度作戰
所謂中烈度作戰,就是著眼於以中等規模行動和代價殲滅大量印軍,使其蒙受巨大損失,失去基本信心,再也不敢挑釁中國,並以錫金、不丹牽制印度。
中烈度作戰的基本前提,是一旦我對越界印軍採取“炮火驅逐”時,印軍膽敢火力還擊,戰爭就進入了反侵略作戰的範疇,我方就獲得了炮火覆蓋印度境內目標的充分理由。
從印方積極忙於戰爭準備情況看,印軍在我“炮火驅逐”的情況下向我方境內目標實施反擊的可能性很大。這種情況下我方實施炮火反擊,不僅能夠獲得大多數中立國家的理解和支援,在安理會等場合也掌握道義主動,佔領法理上風;還能大規模殲滅印軍有生力量,摧毀印軍戰備基礎設施,打擊印度軍民士氣,引發印度內部矛盾和內亂,甚至促成莫迪政府的下臺。
中烈度作戰的基本手段是長時間的大規模炮戰。印軍在中印邊界一帶的兵力部署還是二戰時期以前的戰法觀念,整體上是“前重後輕”格局。結合地形等方面因素看,這是攻防兼備。但需要注意,當地地形是從南至北由海拔100米升高到4000餘米,屬於高山陡坡和峽谷。印軍的兵力密度極大,正好為我集中炮火密集殺傷創造了最佳條件。因此,如果炮戰開啟,雙方損傷比例至少1:20,我方絕對大勝,印方肯定大敗。這對於摧毀印方計程車氣,打擊其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意義。
亞東縣處於河谷地帶,如果印軍膽敢冒進,從地面入侵中國,其兵力很難展開,等於集體自殺,這種可能性不大。如印軍在藏南和阿克塞欽東西兩線發動地面進攻,同樣面臨地形限制難以展開兵力的問題,更因為處於“仰攻”態勢,失敗的機率也很大。
可以預見,印軍採取大規模地面進攻的代價極高,因此戰爭控制在中等烈度的可能性更大。結果就是,印軍只能被動挨打,自認倒黴,印度政府民心盡失,必將引發內亂,顧此失彼,士氣瓦解,徹底失去未來繼續挑戰中國的野心。
(三)高烈度作戰
所謂高烈度作戰,就是印軍在中烈度作戰期間不服輸的情況下,我方則將作戰行動升級為高烈度作戰,聯動巴基斯坦全面進攻,基準作戰目標是佔領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一線,推進至印度平原的邊沿地區,收復藏南和拉達克地區,佔領整個印控克什米爾,對其首都新德里形成進攻態勢,必要時可攻克新德里。
對待印度海軍,可以考慮部分使用海軍赴印度洋作戰,但應以與火箭軍與空軍的聯合打擊為主,孟加拉灣不少海域處於我軍先進戰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可充分利用滇西滇南的各個機場,大力發揮空軍作用。
總而言之,一旦戰爭進入這一步,就是要把印度徹底打垮,甚至打到其投降的結局。
本文由軍迷圈轉碼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