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楊是形容射手技藝高超,在我國古代,神箭手比比皆是,最有名氣的莫過於《三國演義》的黃忠。但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神箭手,國外有一名男子用弓箭開啟啤酒蓋,百發百中,朋友看了後覺得不可思議。
男子為了展示自己高超的射箭技能,在戶外選了一塊空曠地,現場展示用弓箭射啤酒蓋。
男子站在離啤酒蓋百米遠的地方,一箭就將啤酒蓋射掉了。朋友們看了後稱讚不已!這樣的射箭技能,朋友們,你們見過沒?
喝過可樂的都知道,如果瓶蓋裡有再來一瓶的字樣就是中獎了,就可以去再白喝一瓶。但如何提升自己的中獎率呢?有經驗者告訴你:
之前網上流傳,從可樂的瓶子外觀可判斷是否有獎,說有獎的瓶蓋上有個小方塊記號,上面有3道豎槓的是沒獎的,如果是2道槓就有獎,但真是這樣嗎。根據實際調查,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並不準確。
但別灰心,確實有其它百發百中的方法,一位有經驗的大伯說,透過強光照射瓶底,中獎的字型是不一樣的,一看一個準。按照大伯的方法進行試驗,果然一下挑出一瓶有獎的可樂,小編也很是佩服,大家再買可樂的時候不妨試一下,中了獎別忘了小編啊!
(2017-04-14)
本拉登曾經拿過這把槍!外國辣妹用實力告訴你什麼叫百發百中!AKS-74U是由前蘇聯槍械設計師在AK系列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由前蘇聯國家兵工廠製造,1975年定型生產,1977年列裝。該槍採用小口徑,發射專門研製的5.45毫米槍彈,對槍管的長度和膛線纏度及彈膛形狀、自動機和供彈機構均作了改進,其中一部分零件仍能與AK-74互相通用。
擊發機構中取消了AK-74的擊錘減速器,在AKS-74U的扳機元件上,把AKM和AK-74步槍上的擊錘減速器上半部分去掉了,只留有下半部分,僅作為緩衝件以防止槍機框後推擊錘時,擊錘出現回打現象,損壞扳機元件,AK-74步槍的扳機/阻鐵是靠一個圓銷來固定,AKS-74U的簡單固定結構也與其很類似。AKS-74U的主要生產廠是圖拉兵工廠,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只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少量生產過這個型號。
AKS-74U在1970年代後期裝備前蘇聯軍隊作AKS-74的卡賓槍版本,它的的整體尺寸及有效射程與衝鋒槍相似。AKS-74U亦是AK-74的獨立變種版本,同様發射5.45×39毫米(M74)彈,但它的槍口消焰器較為不同,消焰器尾部為喇叭形,以降低射擊時的後座力,亦可卡在鐵絲上,以子彈發射時的威力沖斷鐵絲。
在莫斯科郊外庫賓卡舉行的俄羅斯“軍隊2016”博覽會上,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搞出一連串大新聞,讓所有業內專家秒暈。首先是宣佈原有AK-12步槍終止,全新的AK-12步槍已經亮相。基於AK-400設計的新AK-12步槍更趨保守,機匣進行了改進,採用浮置槍管設計。
設計過程中進行的所有改動都保留了“卡拉什尼科夫”系列自動步槍所具有的高可靠性,雖然導氣裝置未發生變化,但該槍的部件執行起來要更為柔和。 AK-12的射擊精確性和射程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引數還需在測試過程中進行驗證。不過,設計人員相信新槍的效能會較之前的“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步槍有較大改善。此外,AK-12的人機工程效能也要更為出色,槍托、把手和保險裝置的設計都會讓使用者感到更加舒適。
義大利軍隊的第二代小口徑步槍, 美感十足!
(2017-07-29)
細數各國軍隊的兵種,狙擊手為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在各種遠端武器的打擊下,狙擊手還能保住它無冕之王的神話嗎?
優秀的狙擊手可以左右一場戰爭,甚至改變歷史的程序。以弱抗強的戰爭中,狙擊手有著非常卓著的戰果。百發百中是狙擊手們追求的境界。
據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3發。這是一個多麼懸殊的數字對比!
狙擊手的培訓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能在實戰中發揮出亮眼表現。以色列現在培訓一名狙擊手的費用已經幾乎達到了飛行員的水準,而且狙擊手退役以後,其使用的狙擊武器會歸檔入庫儲存,一旦戰事爆發需要狙擊手重新服役,他還能繼續使用原槍以最大程度地達到人槍合一。
可見西方國家在觀念上已經把狙擊手與普通士兵嚴格地區分開了。我國當前對狙擊手的認識還沒有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如何培養我們自己的優秀狙擊人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狙擊手通常要在常規作戰距離以外進行遠距離精確射擊,那麼如何提高射擊準確度就成了狙擊手關注的中心主題。影響狙擊步槍遠距離射擊準確度主要有五個因素:槍彈的散佈精度、槍械的射控精度、光學瞄具的精度、自然環境對射擊精度的影響、狙擊手的綜合素質。
不斷提高散佈精度從而提高首發命中率和不斷增加有效殺傷距離和殺傷威力是目前狙擊步槍發展的兩個方向。為了實現超視距作戰。光學瞄具的出現,終於使人類有了克服人眼生理極限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瞄準鏡放大倍率通常為4倍,這樣就可以將600m遠處的人體目標等效在150m處去瞄準射擊。
二戰以前,狙擊步槍只是使用普通的步槍彈,但是隨著狙擊與反狙擊作戰的升級,人們發現普通步槍彈的散佈精度已不能滿足更遠距離精確打擊的需要,因此各國都開始研製和生產專供狙擊步槍使用的高精度狙擊步槍彈。
在相同的MOA數情況下,射擊距離越遠,槍的射擊精度越高。MOA數一定時,不同射距處的散佈直徑與射距成正比。
槍彈出膛到擊中目標的這段時間內,外界環境溫度、海拔高度、風速、大氣能見度、光照條件等自然條件都會對射手的瞄準和槍彈外彈道造成影響。打造高精度狙擊步槍武器系統的同時,不能忽視高素質優秀狙擊手的基礎培養。
狙擊步槍在實戰中效能的發揮最終由狙擊手來完成和體現。目前國際上高精度狙擊步槍的散佈精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射擊水平的差異開始更多地體現在射手的個人素質上。例如我國軍標對精密級瞄準鏡的視差允許公差為0.28密位,那麼狙擊手對1500m靶點瞄準時視差可能引起的偏移量就達42cm,射手必須學會視差的排除方法。
隨著各國軍事工業的進步,各種探測儀器遠端武器的打擊下,那麼狙擊手還能保住它無冕之王的神話嗎?
(2017-04-21)
但是翻開NBA的歷史,下面我們來看NBA1985年至今最偉大的單場百發百中。
NO.1 加里-佩頓 14投全中
1995年1月4日超音速客場挑戰騎士的比賽,加里-佩頓出場33分鐘,14次投籃全部命中,其中包括1個三分球,3次罰球也全部命中,得到了32分5籃板6助攻2搶斷,德特雷夫-施拉姆夫得到了20分6籃板6助攻,最終超音速116:85大勝馬克-普萊斯領銜的騎士。單場14次投籃全部命中也創造了NBA過去三十年單場投籃命中率100%的最多出手紀錄,32分也是NBA過去三十年曆史上球員單場投籃全部命中時的最高得分紀錄。
NO.2 文-貝克 13投全中
1997年4月20日雄鹿主場迎戰黃蜂(現鵜鶘)的比賽中,文-貝克出場36分鐘,13次投籃全部命中,9次罰球命中了5個,得到了31分8籃板3助攻,雷-阿倫得到了21分3籃板6助攻2搶斷6失誤,阿爾蒙-吉列姆替補出場25分鐘11次投籃命中了10個得到了23分5籃板,儘管格倫-萊斯得到了21分領銜黃蜂5人得分上雙,但是雄鹿還是120:100大勝黃蜂。
NO.3 羅伊-辛森 13投全中
1988年3月22日籃網主場迎戰76人的比賽,羅伊-辛森出場42分鐘,13次投籃出手全部命中,還命中了1個罰球,得到了27分7籃板,蒂姆-麥考密克得到了22分5籃板,巴克-威廉姆斯得到了15分13籃板,儘管邁克-戈明斯基得到了22分12籃板,但是籃網還是102:90戰勝了76人。
NO.4 姚明 12投全中
2009年1月17日火箭主場迎戰熱火的比賽中,姚明出場35分鐘,12次投籃全中命中,3次罰球命中了2個,得到了26分10籃板2助攻,拉夫-阿爾斯通得到了22分4籃板2助攻,儘管德文-韋德得到了29分4籃板9助攻5搶斷、肖恩-馬里昂得到了20分10籃板,最終火箭93:86擊敗了熱火。
NO.5 卡爾-馬龍 12投全中
1999年4月6日爵士客場挑戰湖人的比賽,馬龍出場39分鐘,12次投籃全部命中,8次罰球命中了6個,得到了30分10籃板5助攻,約翰-斯托克頓得到了17分6助攻,最終爵士106:93擊敗了奧尼爾和科比領銜的湖人。
NO.6 卡爾-馬龍 12投全中
2001年2月3日爵士主場迎戰超音速的比賽,馬龍出場34分鐘,再次12投籃全部命中,5次罰球命中了4個,得到了28分5籃板3助攻,唐耶爾-馬紹爾得到了22分10籃板,布萊恩-拉塞爾得到了21分6籃板6助攻,斯托克頓送出了16次助攻,最終爵士111:91大勝拉沙德-劉易斯、布倫特-巴里和帕特里克-尤因領銜的超音速。
NO.7 塞爾吉-伊巴卡 12投全中
2014年1月31日雷霆客場挑戰籃網的比賽,伊巴卡出場31分鐘,12次投籃全部命中,2次罰球命中了1個,得到了25分9籃板1助攻1搶斷1蓋帽,杜蘭特12次投籃命中了10個得到了26分3籃板7助攻,最終雷霆120:95大勝喬-約翰遜、皮爾斯、加內特和德隆-威廉姆斯領銜的籃網。
NO.8 內內-希拉里奧 12投全中
2009年1月25日掘金主場迎戰爵士的比賽,內內出場32分鐘,12次投籃全部命中,罰球7投4中,得到了28分9籃板1助攻4搶斷1蓋帽,昌西-比盧普斯和JR-史密斯都得到了22分,儘管德隆-威廉姆斯得到了15分10助攻,最終掘金117:97大勝爵士。
NO.9 澤維爾-麥克丹尼爾 12投全中
1991年1月15日太陽主場迎戰子彈(現奇才)的比賽,麥克丹尼爾出場32分鐘,12次投籃全部命中,得到了24分7籃板3助攻1搶斷1蓋帽,凱文-約翰遜得到了20分10助攻,湯姆-錢伯斯得到了23分5助攻,儘管伯納德-金得到了26分,但是太陽127:97大勝子彈。
此外,克里斯-穆林、內納德-科斯蒂奇、賈巴爾、小安東尼-梅森、德懷特-霍華德、法布里西奧-奧博託、約翰-紐曼、伊巴卡和穆託姆博9人都曾單場11次投籃全部命中;還有26人次單場10投籃全部命中。
(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