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參考睿評|美試射“航母殺手”?原是為應對中國這一絕招

由 由振山 釋出於 綜合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網站日前釋出訊息稱,美國空軍一架B-1B轟炸機在8月中下旬成功發射了第一枚戰術遠端反艦導彈(LRASM)。

  據稱,戰術遠端反艦導彈是一款精確制導防區外反艦導彈,其基於已經成功研發的聯合廣域防區外空面導彈(JASSM-ER),具備多平臺發射能力,旨在滿足美國海軍和空軍在對抗環境中作戰需求。

  按照美國國防先進研究專案局遠端反艦導彈專案主管羅伯·麥克亨尼的說法,“推進這個專案的總體目標是,確保美海軍的反艦作戰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世界一流水平”。分析認為,美軍發展遠端反艦導彈能力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在未來與中國爭奪制海權中佔據更多優勢,尤其是應對中國正在發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8月17日,美B-1B轟炸機首次試射“戰術構型”的AGM-158C型遠端反艦導彈。(美國洛馬公司網站)

  美軍將中國“反進入∕區域拒止”視為眼中釘

  美軍提出遠端反艦導彈應具備四大特徵:一是射程足夠遠,海軍平臺(艦船或飛機)可以在敵直接對抗火力射程之外發射這種導彈;二是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強,導彈本身的感測器可以在有許多幹擾船舶的目標區域探測和識別打擊目標,從而確保打擊精度;三是突防能力足夠強,能夠突破足以擊落它的現代化戰艦防禦體系;四是戰鬥部殺傷力大,投送的彈藥足以擊沉大型戰艦。

  當今世界能夠將美海軍平臺拒於防區之外、擁有現代化戰艦防禦體系,同時裝備大型艦船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中國就在此列,並且排名靠前。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正大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按照美國最新版《國家軍事戰略》的定義,“反介入”指的是對手阻止美軍向海外戰區投送和維持軍事力量,“區域拒止”指的是對手限制美軍在戰區內的行動自由。中國將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表述為:旨在發展針對可能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部隊實施遠端打擊的能力,用以限制或控制敵方進入中國外圍(包括西太平洋)的陸地、海洋和空域。當前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戰略重點是阻止和控制第三方外部勢力在第二島鏈內(尤其是臺灣地區)的自由活動。

  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軍隊一直能夠在行動自由極少受到重大挑戰的情況下向海外投送力量,在冷戰後幾次區域性戰爭中,美軍都嚐到了將軍事力量前出部署的甜頭,因此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也被美軍視為限制其“橫行”自由、阻礙其以武力隨意干涉他國內政的眼中釘。美軍認為,中國軍隊的“反進入∕區域拒止”系統和作戰方式,在可預見的將來會對其在至關重要的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和力量投送能力構成嚴峻並持久的“挑戰”。

  美試圖用新導彈填補“分散式殺傷”短板

  為了能夠繼續充當世界警察,也為了能夠延長力量投送的“黃金年代”,美軍也是絞盡腦汁來削弱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這其中就有“分散式殺傷”概念。2015年年初,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提出該作戰概念。該理念核心思想是將昂貴的大型裝備的功能分解到大量小型平臺上,透過自主、協同等技術達到相同或更高的作戰能力,其具有成本低、靈活性強、對抗性強等優勢。

  以海軍為例,其“分散式殺傷”是指“使更多的水面艦船,具備更強的中遠端火力打擊能力,並讓它們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為獨立地作戰,以增強敵方的應對難度,為潛在敵人制造難以解決的目標選擇問題,並提高己方的戰場生存性”。其核心思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海上反艦、防空能力分散到更多的水面艦艇上;二是提高單艦作戰能力,在“宙斯盾”艦上加裝反艦導彈等進攻性武器,在兩棲艦上加裝“宙斯盾”系統。用美軍的話來形容,就是要達到“凡船皆可戰”。

  美海軍“分散式殺傷”概念圖

  但美軍目前要執行“分散式殺傷”理念有一個明顯的短板,即缺乏合適的反艦導彈,導致現役水面艦艇的反艦能力不足。從2009年起,美軍啟動了“遠端反艦導彈”專案,由美海軍研究辦公室(ONR)和美國防先進研究專案局(DARPA)共同出資並參與管理,旨在研製出滿足未來反艦作戰需求的攻擊型反艦武器。

  有人將此款導彈稱為“航母殺手”,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大其作用,但此次發射成功,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分散式殺傷”理念的短板,意味著美海軍距離“凡船皆可戰”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其“分散式殺傷”理念在貫徹時也會減少不少障礙。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slience36896972”:美國把戰斧改裝一下,就宣稱研發了新武器,所有技戰術能力跟戰斧一樣。真不知道美國國會都是些蠢貨嗎?這種如此明顯的騙局都能上當?

  網友“不幸的一代”:自作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