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變異器官!倫敦這家博物館一年只開兩天
英國首都倫敦有家博物館,一年之中幾乎很少對公眾開放。它是位於聖巴塞洛繆醫院的巴斯病理學博物館,今年的公眾開放日只有兩天。
巴斯病理學博物館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為世界上十大“最怪異的醫學博物館”之一,展廳共三層,展出大約5000件醫學標本,平時供倫敦一所大學的醫學院學生上課,學習解剖和切片等課程。
上課時,學生們被幾千個裝滿福爾馬林、浸泡著各種人體器官的透明大玻璃瓶環繞。三四百年來,這些標本陸續進入博物館,成為教學用具。
倫敦的博物館不少,這家最神秘。走錯兩次路,穿過之前那扇常被忽略的小門,才找到它。爬上老式樓梯,經過陳列在樓梯間裡羅馬時期的石板棺材,眼前同樣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已經繞著樓梯排起長隊。他們當中兩類人居多,要麼是前來獵奇和打發時間的退休老人,要麼是觀念前衛的年輕人,大多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打著耳釘、鼻環、舌釘,滿身紋身。
開放日門票在網上銷售,早早訂完,不少沒有訂到票的人也來排隊,希望門衛網開一面。每張票只允許參觀者在博物館內停留一小時,而且只有一層開放,二層和三層的標本只能遠眺。
與英國其他醫學博物館一樣,這裡收藏的大多是人體器官,從手臂、肝臟到頭骨、牙齒,無所不包,但這些人體器官主要來自各種特異身體症狀的人。
比如,一個19世紀的破碎下顎,它屬於一名意外死於印刷機滾筒碾壓的14歲男孩;一個死於慢性腎炎的52歲婦人變形的肝臟;一隻中國舊社會纏足女性弓起的腳掌;一隻嚴重痛風病人已經明顯變形的左腳;一把從男人胃裡取出的牙刷,他在用這把牙刷清理自己嗓子眼的時候意外將它吞下;一支被精神病人從自己的尿道塞入膀胱的鋼筆……
病理學是專門探討疾病在病人身體的起因、發展及變化的一門學科,臨床操作分析取樣,以輔助醫師診斷、開處方。病理學試圖解釋疾病造成生理變化的未明現象,因此總要和各種奇怪的疾病和人體器官打交道。
在擺滿人體器官的展廳裡,參觀者們細看那些病人的器官,常常在閱讀展品下的文字說明後發出驚歎。這可能是許多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觀看各種人體器官,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重口味”的病人變異器官。
對人體的研究最初並非出於醫學目的,而是供那些熱衷於蒐羅“人體美麗的部分”的人收藏。當時一些人購買加工成藝術品的人頭骨,以提醒自己: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
解剖學的發展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成果。早在16、17世紀,關注人的身體、解剖人體、研究各種器官等做法在歐洲流行。英國17世紀草藥學大師尼古拉斯·卡爾培波曾說過:“瞭解自己身體的人才能瞭解世界,因為人體自身就是世界的縮影。”(桂濤)(新華社專特稿)
今天,要講講倫敦兩個特別有攀比心的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倫敦科學博物館。
這咋比起來了呢?還得從一條搞事情的 Twitter 說起。
星期三的時候,有個叫 @Bednarz 的傢伙在 Twitter 上問了個問題:如果做展品比拼的話倫敦科學博物館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誰會贏?他們會拿什麼展品來贏?
然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瞬間就應戰了,而且自信滿滿:“我們有恐龍。沒什麼好比的。”
一邊都已經這樣叫陣了,科學博物館再不說點啥可就慫了,於是,立刻回擊:“倫敦自然博物館裡都是老化石,但我們有機器人、噴火戰機和古代的毒藥。”
被科學博物館這樣踩了一下,自然歷史博物館這下可坐不住了,看不起恐龍是吧,仗著自己有機器人是吧,來來來,“我們有機器恐龍、翼龍和地球上最毒的生物。還有火山和地震模擬……還有吸血魚。”一句話,酷不酷?
好幼稚哦。這樣打了兩個回合,這倆博物館算是徹底比上了,於是開始絞盡腦汁挖掘館裡的神奇藏品來比拼。
科學博物館:“這個雄性人魚怎麼樣?我們還有顆北極星核彈!”
(代大家查過了,這個男人魚是 1800 年用魚、鳥和猴子風乾的部分拼湊起來的,為的是滿足人們對於古怪傳奇生物的想象。嗯,的確是很科學博物館的藏品。)
自然歷史博物館:“‘海鰩小魔怪’看看你的雄性人魚,別發動這種核武器撞隕石的戰爭,還好我們的蟑螂標本可以倖免於難了。”
蟑螂標本一出,畫風立馬就開始變得中二起來。科學博物館反手就抄起一個膠鞋就準備打蟑螂。這這這,又被踩了一下,自然歷史博物館反手就祭出一大片熔岩要去熔化他們的膠鞋。然後科學博物館能怎麼辦呢?開輛救火車去滅火唄。嗯,還是別處見不到的那樣。
這個回合剛結束,自然歷史博物館立馬就開了新的話題,伴著《權力的遊戲》的主題曲寄出了古書裡的海龍圖。你來海龍是吧?行啊,科學博物館立馬就開著潛艇來報道,走走走,一起找海龍去。
直到第二天,他們還在比。自然歷史博物館拿出了蝗蟲標本,科學歷史博物館祭出了殺蟲劑以及蒼蠅拍。像是算到了有這一出,自然歷史博物館立刻就拿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巨型甲蟲來叫陣。要打我們家這隻,你得再拿個更大的傢伙來哦。
更大的傢伙是什麼呢?科學博物館想了想,這把 1860 年代倫敦生產的恩菲爾德卡賓步槍怎麼樣?
好了,實在介紹不動了,這兩個超有勝負欲的博物館一直大戰了兩天,再放幾張截圖給大家看看吧。
老實說雖然明面上看起來這倆博物館一直想比個高低,但在這場競爭中兩家都是贏家吧。畢竟我看著就兩個博物館都想去了。過去去博物館的時候總是一個門類一個門類的粗掃一下,然後再圍著重點展品多轉幾圈,從來沒有意識到每樣展品本身都這麼有意思呢(也有一個可能是沒被擺出來)。
後來呢,它們倆自己宣佈停戰了。停戰的時候也顯得非常開心。
題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2017-09-18)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是英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命名。
眾所周知,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滿帶榮光,“日不落帝國”的風頭一時間無出其右。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阿爾伯特親王主持修建了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從英倫三島到 遙遠的印度、南非、澳大利亞,博物館攬盡世間奇珍異寶,成為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設計和藝術寶庫。
今天我們要展覽的作品是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著名珍藏——羅莎林德·亞瑟吉爾伯特收藏(Rosalinde and Arthur Gilbert Collection),該收藏由英國的吉爾伯特爵士(Sir Arthur Gilbert)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羅莎琳德(Rosalinde)策展,收集了許多英國乃至歐洲最精緻的工藝品,完美再現了17至19世紀歐洲的精美工藝和奢華生活。
Gold and enamel beaker
琺琅金盃,1600年,北歐
Cabinet and base
瑪瑙鼻菸盒,1750年前後,德國
Silver ewer (detail)
銀製水罐,1942年,英格蘭倫敦
Falcon cup
鷹隼杯,1600年前後,德國
Snuffbox associated with King Frederick II of Prussia
普魯士皇帝弗雷德裡克二世的鼻菸盒
1765年前後,德國柏林
Micromosaic plaque with The Doves of Pliny
普林尼和平鴿胸章,1801年,義大利羅馬
Snuffbox, about 1765
鼻菸壺,1765年,德國柏林
Octagonal tabletop with a micromosaic depicting Apollo
阿波羅八角桌,1861年,羅馬
Centrepiece, Asprey & Co plc
天鵝裝飾品,1985年,英格蘭倫敦
Partridge cup
山鶉杯,1598年,德國紐倫堡
Snuffbox in the shape of a lion
雄獅鼻菸壺,1804年,日內瓦
Tiara with pietre dure panels
羅馬教皇的三重皇冠,1808年,佛羅倫薩或那不勒斯
Hunting cup with sleeping dog
(2017-08-31)
從倫敦大橋地鐵站走出來不久,就會看到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的指示牌,按照指引的方向走大約五分鐘便到了。
博羅市場,人稱"美食家朝聖的耶路撒冷"。歷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西元一〇一四年,"鄰居"倫敦橋吸引了無數貿易商人聚集,當時的博羅,是食品批發市場。後來,隨著倫敦的快速發展,為了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國會下令關閉了市場。不久,該地區歪果仁們不依,集資重開,重操舊業,但名不經傳。 直到機靈的倫道夫的出現...... 倫道夫是個乳酪業者,其製作的乳酪引無數家庭主婦膜拜。在1996年將工坊和倉庫搬到博羅市場邊緣,城中主婦也追捧而來,也帶旺了這裡。於是,博羅白天是停車場,晚上變成售賣新鮮蔬果的批發市場。 機智的倫道夫此時看到了商機,在1998年,聯同當紅的美食家Henrietta Green,將博羅打造成為美食天堂,給百年老市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戰。至今,博羅依然是業者和美食愛好者最喜愛之地,甚至有人稱它為"食物博物館"。
走進大門,便進入一座拱形的古老通道,彷彿置身於巨匠狄更斯的小說世界,上演著辛勞的平民日常生活的戲碼。 博羅的攤位很多,食物非常豐富,由兩個區域組成,生鮮和熟食。
生鮮區有新鮮的海鮮:
還有新鮮的蔬果:
作為霆鋒鐵粉,先到十二道鋒味第三季裡,曼玉帶霆鋒去喝那難喝的又很健康的麥草汁攤瞧瞧吧!
和電視裡一模一樣啊,老闆說,榨一杯麥草汁,需要半籃子的草呢……
把它們割下來後,放入機子裡擠啊擠......
看著麥草被壓出汁後擠成麻繩似的艱難挪出來,週而復始幾回合,一杯可怕的麥草汁就誕生了。
本想模仿霆鋒一口悶,唉,姐姐做不到啊…… 分了好幾口才把這丁點的草堅持喝完,現在想起,這是多虐自個數次的節奏啊!那股可怕的味道忘懷不了。後來女神說,一想到喝完能變瘦變美,它就如王母娘娘的蟠桃汁一樣的可口。有道理啊! 想著要給口腔緩緩,及到旁邊的攤位吃點新鮮的,點了一杯含姜的蔬果茶暖暖胃。喝了一口後發現,唉,自己買的含著淚也要喝完啊……
端著杯子,又把市場巡視一圈,喝完後發現,胃很舒服耶,所以人家儘管難喝,還能盛名遠播,不無道理的,建議來大吃大喝的妹子來喝一杯。
夜深,貌似該道晚安了。想知道還有什麼好吃的攤麼?明天繼續,敬請期待……
(2017-08-22)
如果說,要了解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最好的視窗非博物館莫屬。人們走過一個個展廳,彷彿在歷史的長河中漂渡,經歷了一場關於歲月洗禮……
倫敦,面積比北京還小的城市,卻擁有至少300家博物館,故有"博物館之城"的稱號。除卻人們都熟知的世界三大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還有很多小而精的特色小館,更值得觀覽。
精美絕倫的華萊士博物館便是不可錯過的其中之一。
華萊士博物館是赫爾福德侯爵Marquess of Hertford家族積累收藏的博物館,在第五代傳人Sir Richard Wallace去世後,他的太太Lady Wallace於1897年將收藏品捐獻給了國家,於是被改裝成為了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築物是洛可可風格,在19世紀初,這棟房子可是當時倫敦那些時尚的上流社會常來做客的地方——所以不是一般的精美絕倫。
華萊士博物館有兩層半,參觀主要在一樓和二樓,收藏各個時期著名畫家的畫作,以及貴族用品。
正所謂"館不在大,有仙則名",二樓收藏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布歇畫的蓬皮杜夫人。
在這幅畫像對面是另一幅震館之寶,來自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的《Swing》
華萊士博物館是私人博物館中的翹楚,稱之為洛可可教科書也不為過,值得花上大半天時間細細品味。
觀覽完,內部漂亮得讓人窒息的餐廳也不容錯過。
餐廳坐落在中庭的雕塑園裡,高高的玻璃天花板,粉色的牆壁,清新又優雅,來一個法式下午茶是最適合不過的。
喝一杯香噴噴的拿鐵,慢慢回味著在觀賞中的小驚喜,偶被經過的俊男美女吸引之餘,不忘舉筆給遠方的好友寫明信片。
旅行沒有固定的模式,這樣度過一個愜意而自在的下午,是不是也蠻不錯的?
Wallace Collection
地址: Hertford House Manchester Square, Manchester Square, W1U 3BN
經營時間:每天10:00-17:00,12月24-26除外
票價:免費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