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歷史劇,《東方戰場》的畫面、臺詞、服道化無一不考究,讓人挑不出錯來。然而,看到20多集,觀眾只是在不停地“數星星”,卻不知道主角是誰——當一個故事線索繁多卻平均用力缺乏主次、人物命運都恪守史書記載毫無懸念,那麼即使它再真實,仍算不得一個好故事。(文/星仔)
《東方戰場》原本被定為2015央視開年大戲,後來卻因為“審片原因”而被延後播出。直至2016年的暑期檔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古裝、玄幻IP滿天飛的當下,出現這樣一部投資超2億的歷史正劇極為難得,這種規模在向來走低成本路線的抗戰劇當中算得上是“航母之作”,出場人物之多、動用參演兵力之巨,參演國際演員之眾,都創下國內抗戰劇的歷史紀錄。
然而,一部在硬體上盡善盡美的歷史大劇,真的就是一部好劇嗎?起碼從現在已經播出的20多集戲份來看,這部所謂“有血有肉有史有情”的作品,反而因為太過執著“全景式”的敘事格局,而缺少了一條敘事主線,讓故事顯得頗為凌亂。整部劇出現了中國共產黨陣營、中國國民黨陣營、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日本法西斯陣營、偽滿汪偽陣營五個敘事主體,其中有正面戰場、敵後鬥爭、隱蔽戰線、政黨操戈、國家肉搏、民族泣血……縱然面面俱到,縱然從歷史背景到服裝道具都嚴格考究、真實還原,但是終究因為沒有一個主要人物的串聯而顯得支離破碎。觀眾只能被動地從一個場景跳到另一個場景,從一個人物看到另一個人物,卻始終融入不到故事中。
《東方戰場》的陣容堪稱鼎盛,但感覺主創大部分的心思都用在瞭如何讓演員“形似”而非刻畫角色神韻。觀眾頂多能獲得一些看《建國大業》般“數星星”的樂趣,卻很難感受到人物魅力。本來,由俞飛鴻出演宋美齡、張魯一出演溥儀,羅嘉良出演汪精衛、袁詠儀出演宋慶齡、葉璇出演川島芳子、寧採兒出演趙一荻都是極具看點的,但最終並沒有哪個演員在有限的篇幅之內,將這個歷史人物演出不同以往的風貌,他們基本上還是恪守自己在歷史課本當中的“人設”。而且,大量TVB藝人的加盟讓這部歷史正劇呈現出了一些“怪異”的風貌,再加上特別出戏的配音,讓劇中本來已經不太鮮明的人物,最終都成了歷史書上的臉譜。
其實,歷史的真實全面與戲劇性並無衝突。HBO的《羅馬》同樣是斥資上億的大製作,同樣以還原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為初衷,出場人物也多達百人,其中不乏凱撒、龐貝、屋大維、安東尼、埃及豔后這些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但他們都是鮮明生動、有血有肉的。相比史書的記載,劇中的凱撒更似奸詐的梟雄,屋大維也有少年的煩惱,豔后遠不如人們想象得美豔卻更有政治智慧。更巧妙的是,劇集加入了兩個原創人物,“平民代表”沃倫諾斯和普洛作為主角,用他們的經歷串聯歷史事件,用他們的視角觀察歷史人物,使得故事更為完整有序,懸念感和代入感也更強——在歷史人物的命運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這兩個原創人物的故事和結局成為觀眾追劇的最大動力。而《東方戰場》,只要稍稍翻一下歷史書,就能知道劇中每個人物的經歷和結局,“零主角”的設定更使得觀眾無法對任何一個人物深入瞭解以致感同身受、牽腸掛肚,觀劇樂趣少了不是一點點。
所以說,對於一部電視劇而言,比講一個很長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講一個好聽的故事;比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講一個生動的故事。歷史劇不是歷史紀錄片,不僅要面面俱到、真實可信,更要透過歷史的風煙,刻畫那些神采飛揚的人物和風起雲湧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