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話航空工匠培育:在傳承創新中修匠心造匠技

  中外專家話航空工匠培育:在傳承創新中修“匠心”造“匠技”

  長沙10月28日電(記者 傅煜 通訊員 王婧妮 何婕妤)職業教育如何精準培育航空工匠?28日,在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一場“航空文化與大國工匠國際論壇”上,來自中外航空產業的技能、職教等專家分享了各自的心得和見解。

  在中華大地上,“技進乎道”的文化基因源遠流長。從善於解牛的庖丁,到木匠“祖師爺”魯班,再到蔡倫、張衡、祖沖之的匠心獨運等,無不閃耀著工匠精神之光。在現代航空產業領域,正是一批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埋頭苦幹的大國工匠,推動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用榔頭和飛機“對話”、來自中航工業西飛公司的飛機鈑金工李世峰就是其中一員。

中外專家話航空工匠培育:在傳承創新中修匠心造匠技

  來自德國BSK教育培訓機構的凱爾?費德勒博士分享了德國航空人才培養機制 王永波 攝

  30年來,李世峰用手中榔頭敲打出幾百架守衛邊疆的戰機,並憑著精湛的操作技能,攻克了飛機研製生產中許多關鍵、複雜零件的成形難關,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陝西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在精湛技藝的道路上,我始終希望能不斷有所悟,‘以道馭技’,在鈑金成行技術這條路上不斷向前探索。”在堅持和堅守中詮釋著航空工匠精神的李世峰說,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專注、敬業,精益求精才是真正的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職院校的興學之基。”從事職業教育30多年的長沙航院院長朱厚望認為,傳承工匠精神文化底蘊與精湛的一技之長,是成就大國工匠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高職學生職業發展和事業騰飛的雙重保障,猶如車之兩輪,不可偏廢。在“匠技”的傳承和培養方面,高職院校一方面需要大師和教學名師們以活態傳承,留住技藝,同時也應不斷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為行業企業精準定製工匠人才。

  在題為《融入德國航空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機制》的報告中,來自德國BSK教育培訓機構的凱爾・費德勒博士也闡述了類似觀點。他介紹,在德國,高校透過幫助企業解決工程領域技術攻關、實際生產中的問題,企業透過參與高校教師團隊建設、科研專案、高校管理等,建立了共贏的校企合作傳統。致力於打造高水平“工匠”的先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成為支撐“德國製造”的兩個輪子之一。

中外專家話航空工匠培育:在傳承創新中修匠心造匠技

  當日舉行的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二屆二次理事大會上,長沙航院與某軍11廠等7家理事單位進行校企簽約。 王永波 攝

  作為全軍唯一一所國民教育性質的普通高校,近年來,長沙航院積極探索並實踐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聯合軍隊裝備修理和地方航空企業、科研院所和院校等百餘家單位,牽頭成立“航空職業教育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構建專業群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當日,該中心被全國航空工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授予“校企深度合作示範專案”,長沙航院與某軍11廠、某軍36廠等7家理事單位進行校企簽約,在教學裝置捐贈、人才培養、基地共建等方面達成深度合作。(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7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外專家話航空工匠培育:在傳承創新中修匠心造匠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