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今天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控煙條例”的《北京市控煙條例》正式實施。之所以稱之為“史上最嚴”,因為該條例可以理解為公共場所“凡是有屋頂的地方都不能抽菸”,違者將被處以個人最高200元罰款。
其實,今天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裡,敬菸、勸煙的行為已經越來越少,敬菸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鄉村禮儀;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已經頒佈“控煙令”,大多數菸民在公共場所都不會挑戰“控煙令”。“控煙”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潮流,不讓別人吸二手菸也是文明社會的規範。
然而,在幾個世紀前,菸草剛被發現時,歐洲人把它稱為“聖草”;過去幾十年,吸菸也一直是“男人味”的標誌;到了今天,公共場所吸菸開始是個道德問題,開始面對法律的嚴格管束,吸菸已經成為時尚和文明的對立面。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
●菸草僅用200年就征服了世界
菸草來自美洲大陸。據考證,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就出現了當地人用菸草驅蟲的證據。今天人類能抽到香菸,最應該感謝的是哥倫布,自從這位歐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開始,菸草便伴隨著歐洲人的腳步傳遍了世界各地。
1492年11月6日,哥倫布在其《航海日誌》中寫道:“兩個西班牙基督徒在路上遇到許多進出村落的土著人,男男女女手裡都拿著一根燃燒的木棍和一些植物的葉子。他們用木棍點燃捲起來的植物葉子,用鼻孔吸取它冒出的煙霧。”
參加過第二次美洲大陸航行的西班牙傳教士卡薩斯,在其著作《印第安人史》裡寫道:“由於吸取這種煙霧,那些印第安人肉體麻木,甚至感到醉暈,他們便不覺得疲勞。”
很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水手們,將菸草帶到了歐洲的各個港口,歐洲人很快成為新的菸民。歐洲人不僅用菸草消除疲勞,更是把它當做藥物。西班牙人就把菸草稱為“聖草”。16世紀,歐洲將菸草作為治療牙痛、寄生蟲病、口臭、破傷風的藥物,部分歐洲人甚至認為可以治療黑死病。英國伊頓公學每天早晨都會讓孩子們吸菸以躲避癌疫。菸草藥用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
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中東,抽菸很快成為幾乎是全人類的愛好。1575年,西班牙人帶著菸草橫渡太平洋,將其傳入菲律賓;1590年,菸草傳進日本,1600年傳至澳門,1601年到達爪哇。在中國,菸草傳入似乎應以澳門在1600年為最早。16世紀至17世紀,頻繁的戰爭加快了菸草的推廣和普及。
到18世紀,從馬德里到馬尼拉,從摩洛哥到印度尼西亞,從倫敦到北京,亞歐大陸和非洲幾乎所有國家,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在吸菸、嗅煙或者嚼煙了。可以說,香菸僅用了200年的時間即征服了世界。
●世界各國曾普遍禁菸,但最終都走向失敗
就在菸草如火如荼傳播的同時,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禁菸運動也漸漸展開。只是,那時候人類禁菸的目的不是健康,而是宗教。
當菸草傳入歐洲以後,歐洲宗教界——無論新教或者舊教,均從宗教偏見出發,將菸草貶為“魔鬼的創造物”,認為“吸菸者靈魂無法拯救”,始終持反對態度。1642年,羅馬教皇烏爾班八世在教皇國發布敕令,將吸菸者開除教籍。
在歐洲世俗政府中,英國最早反對吸菸。1602年,倫敦大主教曾因吸菸而死,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禁菸,並親自撰寫了《掃除菸害運動》;在德意志,各個諸侯邦國政府則認為,吸菸褻瀆神靈,課以高額罰金;在瑞士,對吸菸者予以虐待,置於烈日下暴曬;1635年,法國在天主教會敦促下,法王路易十三亦下令禁止出售菸草……
而在歐洲以外,禁菸的國家也不少,日本天皇1605年頒佈了禁菸令。在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於1611年,印度莫臥兒帝國於1617年,伊朗薩菲王朝於1628年先後禁菸。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遇到吸菸者,即用其煙管在其鼻子上扎出一個窟窿來,以示懲罰。
在中國,菸草傳入不久,明代學者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識》中就指出了菸草的危害。明末內憂外患,崇禎皇帝認為吸菸致人昏暈,必誤國事,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頒佈禁菸令。滿清入關前,皇太極於1634年在瀋陽禁菸,入關後,康熙年間也頒發過禁菸令。
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禁菸令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地球,但大多徒具空文,如英國禁菸令在1681年就遭到廢止,菸葉這種“妖草”似乎具有攫取人心的魔力。
●尼古丁的發現,為禁菸提供了科學依據
19世紀,科學界介入禁菸運動。
1828年,德國化學家波塞爾特與萊曼首次從菸草中分離出一種有害的活性物質,並將其稱為“尼古丁”。此後,“菸草無害”的觀點開始受到質疑。直到1988年,美國衛生總監的報告首次將“吸菸”定義為尼古丁上癮。人們吸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入尼古丁,並令其迅速進入大腦。這也解釋了菸草為什麼具有魔力。
不過在19世紀,人類還未能認知這些,只能透過實驗來驗證菸草的危害:“將一隻小狗或小貓放進含有300立方英寸空氣的空間裡,然後將8克菸草燃燒後所產生的煙霧引入其中。一刻鐘過後,動物開始出現中毒症狀;半小時或45分鐘後,試驗物件死亡。”
19世紀中後期,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深入研究了尼古丁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並明確指出它所具有的毒性:“幾滴尼古丁提取液就能毒死一條狗,0.06克就能毒死一個人。”隨後,英國、法國、德國先後成立了“反煙協會”,美國的一些州和加拿大各州陸續頒佈限制菸草的法令。
禁菸運動好景不長。1913年,駱駝牌香菸誕生,這被認為是標誌著現代菸草產業誕生的標誌性事件。此時,恰逢一戰處於膠著狀態,戰爭讓吸菸人數猛增,香菸獲得了“士兵之煙”的綽號。不久之後,另一場世界大戰再次讓吸菸人數達到了頂峰,香菸成為了士兵的必需品。很多菸草公司免費為士兵提供香菸。戰後,解甲的老兵成了菸草業忠實的消費者。
二戰之後,禁菸運動繼續發展。1954年,4000名英國醫生開始參與一項大型前沿醫學調研。20年後,他們得出結論:抽菸的後果遠遠超出呼吸系統所能承受的程度,長期吸菸極有可能導致平均壽命降低。
政府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參與禁菸,2003年的《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頒佈後,許多國家借鑑西方經驗,相繼出臺“控煙條例”,例如禁止在公共場所抽菸、限制香菸廣告、禁止青少年抽菸等。香港電影《志明與春嬌》的背景之一,就是香港政府禁菸令的實施。當公共場所被宣佈禁菸後,小巷弄堂便成了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白領排解煙癮熱絡感情的聚集之地。
最重要的是現代人對菸草的態度,與18世紀的全民抽菸形成了反轉——今天恐怕沒有幾個現代人是公開支援抽菸的。即使多年的資深菸民, 在談到吸菸問題時,也常常會有羞恥感,實在憋急了要吸菸,自己找個揹人的地方解決。
●“最嚴控煙令”能拔掉這棵“大毒草”嗎?
中國在控煙方面的努力也有些年頭了。早在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衛生部等部委釋出《關於宣傳吸菸有害與控制吸菸的通知》,禁止公共場所吸菸。北京也在1995年和2008年兩次出臺有關“禁菸”的規定,可惜這些並沒有阻擋住菸民的增長和吸菸者的我行我素。為什麼控煙這件事在中國變得這麼難?
首先就是菸草業的利益難以撼動。2014年資料顯示,菸草行業利稅超萬億,同比增長10%。在中國簽署國際控煙公約以來的十餘年間,全球菸草產業銷量下降10%,中國卻上升了41.8%,如此相較,就能看出控煙之難了。
其次,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吸菸仍是最簡單有效的社交手段。你一支,我一支,在很多人看來,這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一種社交禮儀。在傳統中式飯館,一堆人點菜、圍餐,只要桌上有超過1個的菸民,基本就會進入“散煙”的文化狀態,你來我往,抽得不亦樂乎。
另外還有民意基礎的問題。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曾在對各類公共場所是否應該禁菸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資料表明受訪者大部分都支援在醫院、學校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場所禁菸,支援率分別為85.7%、84.9%和84.4%,還有超過6成人贊成在辦公室禁菸。不過在餐館和酒吧的禁菸支援率都沒過半數,酒吧的支援率最低,僅有32.2%的受訪者表示支援在這裡禁菸。
菸草業的利益難以撼動,控煙在很多地方又缺少民意基礎,這恐怕是“史上最嚴控煙令”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