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的三種方式
假如讓孩子投票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那麼嘮叨肯定榜上有名。曾聽一個孩子說:“我媽真的很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放假我都不想回家了!”
所謂“杯滿則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被稱作“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簡單來說,想讓孩子聽你怎麼說,就別嘮叨。
嘮叨會讓孩子越來越磨蹭
嘮叨導致的第一個壞結果是讓孩子產生惰性,形成依賴心理。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特別磨蹭?比如做作業、刷牙、賴床、收拾臥室,不管父母怎麼催都不著急,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父母說得太多。說得越多,孩子就越來越依賴你的催促,做事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
有個媽媽曾經留言說:“我們孩子每天玩得不知道吃飯,不停催他,他就敷衍地‘嗯’‘哦’,磨磨蹭蹭半天才動筷子,如果不一直叫他,他就不知道自己過來!”
這就是父母嘮叨太多的後果之一,你不說幾次,他就不會去做,因為他知道反正有媽媽提醒的,所以更加不急不慌,更加散漫。
嘮叨讓孩子自尊心受挫
愛嘮叨的本質是一種不尊重人的溝通方式,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的背後,常常伴隨著對孩子的不信任和責怪的成分。
有一年冬天,天很冷,孩子上學要起很早,我每天早上都會反覆叮囑孩子多加件衣服,有一次,想讓孩子穿那件厚的外套,可是孩子怎麼都不肯換上,我氣急了忍不住吼他:“不穿凍死你算了!”
誰知孩子委屈地說:“在你眼裡,我連穿多少衣服都不知道嗎!你每天都要說同樣的話,我到底是有多蠢!”
孩子的話一下子戳中了我。很多時候,父母冗長的嘮叨背後,是我們根本不信任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好,所以才會不停地說。
愛嘮叨的人,常常自以為為你好,我才說這麼多,換作別人,你看我會多說一句嗎?但是對於被嘮叨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心理負擔,意味著你不信任我,不尊重我。
嘮叨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朋友曾對我說過一件小事:有一次兒子學校組織春遊,孩子奶奶特別擔心,這是第一次兒子離開家人,去很遠的地方玩。
孩子出發前,奶奶反反覆覆地交代注意事項,一開始孩子還回應幾句,但老人囉囉唆唆說了半小時,孩子終於開始不耐煩:“你煩不煩啊!有完沒完!”
朋友看著老人家孤獨地站在那裡,感嘆孩子真的很不懂事。明明大人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他怎麼不領情還覺得生氣?
其實,這就是嘮叨的另一個壞作用:孩子開始不把大人的話當回事。失去耐心加上逆反心理,表現出來的就是對父母的頂撞、不尊重。
試想,一個人在你耳邊,無數次重複同一句話,你也會覺得反感,只會捂住耳朵逃走。
三招教你說話“事半功倍”
家長好好說話是一門學問。那麼,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1
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要知道,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你想讓孩子按時起床、好好吃飯、乖乖寫作業,任何抱怨、指責、翻舊賬都沒有用。不如對孩子說簡短、有重點的指令,並且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孩子才聽得進去。
2
堅持原則,言行一致。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服從,你的父母應該遵守他們自己的原則。你不能因為心痛而妥協。例如,如果你對你的孩子說你不能清理你的玩具,你下次就不必玩了。如果孩子不打掃,下次不要給他玩具。不要因為孩子在哭而妥協。否則,孩子下次還是老樣子:不管你說什麼,他都不聽。
3
給孩子多點信任 做不嘮叨的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給孩子適當的提醒,而不是事無鉅細地操心。很多父母之所以愛嘮叨,是對孩子擔心過多,焦慮過多,對孩子很不放心。
不妨給他們一點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學著成長,等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再適時地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