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大秧歌》傳奇接地氣 表演給差評2015.12.1日
漁家文化中,海神娘娘是為漁家人保駕護航的神。每年的正月十三,海神娘娘生日這天,漁民們都會在海邊扭秧歌、放船燈,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大秧歌》的故事發生在膠東半島的虎頭灣,正月十三這天,吳、趙兩大家族正透過鬥秧歌爭奪海上打漁的權利。一邊是歡快明動、如火如荼的秧歌隊,一邊是海神娘娘廟上海盜黑鯊的伺機而動,更有大攪鬥秧歌現場、誤打誤撞扯下繡球的海貓。封建愚昧的大族長、祭拜被破壞而誠惶誠恐的村民、一心只想尋找雙親的海貓、偷偷混入秧歌隊被發現的吳家大小姐、剋制認兒的衝動默默流淚的趙家大小姐……這麼多人物的複雜情緒引發強烈衝突,將劇情發展推入第一個小高潮,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於“看熱鬧”的心理。這之後海貓一次又一次身陷囹圄,卻總有貴人相助,一段屌絲小乞丐蛻變成大英雄的傳奇故事由此展開。
年代劇講究尊重史實,《大秧歌》真實地還原了劇中所處時代的風土人情。實景搭建的海神廟、燈塔,體現了對海神文化的敬畏,劇中人扭秧歌時高喊著“燕子”、“貓頭鷹”、“屎殼郎”這些地方俗語,圍觀的村民們都帶著或欣賞或考究的眼光,時而鬨堂大笑,時而又陣陣喝彩,濃郁的鄉土氣息鋪面而來,對於農村觀眾來說,這就像他們日常趕大集時的情景,具有很強的貼近性,同時又很好地滿足非農村受眾的好奇心。
之前《打狗棍》和《勇敢的心》由家族恩怨突轉抗日的畫風曾讓很多觀眾感覺突兀,《大秧歌》卻不會,劇情的起承轉合更加合理自然。開篇男主角海貓就和共產黨員王天凱萍水相逢,還救了對方的性命,為海貓後來入黨、抗日做了交待和鋪墊;吳、趙兩大家族平時爭得你死我活,但當共同利益收到威脅時,他們立馬結盟共同抵禦(如吳江海帶領保安隊來惡意敲詐、巧取豪奪的時候,吳趙兩家共同商量計策),這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們放下家仇,一致抵禦日寇,拼死保衛虎頭灣的做法預埋了伏筆。縱然是為了私利罔顧他人死活的封建愚昧的大族長,骨子裡依然是深明大義、保家衛國的錚錚男子漢。
可以說,相比前作,《大秧歌》在劇情方面做到了取長補短,可惜表演卻拖了後腿,尤其是男主角,成了觀眾病詬的重災區。沒有顏值觀眾也不計較了,畢竟年代劇拼的是演技,可是楊志剛的演技實在讓人捉急。海貓身世可憐、遭遇坎坷卻生性豁達、善良,這樣的人設同情分滿滿的,我們的男主卻絲毫展現不出來。他自詡行走江湖多年,機敏靈活、見招拆招的本領都沒學到,永遠是一副不緊不慢、大講江湖道理的老夫子形象。感情戲也平淡的毫無波瀾,初見女主,直呼“小娘們”還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知道香月救了自己,脫口說“我要娶你”,這樣輕佻的語言如果配以韋小寶式賤賤的表情,觀眾也討厭不起來,偏偏楊志剛表演出來是呆萌呆萌的傻樣。最最讓人出戏的是他念起臺詞奇怪的斷句方式,一個個字像嘎嘣豆樣的蹦出來,像極了初學說話想聲情並茂讀好一篇文章的小孩。
張少華大概對奶奶的角色已經輕車駕熟了,在《勇敢的心》裡一口一個“大孫賊”,長長的尾音已經讓觀眾們頭疼,本劇中更加誇張,說什麼話都字字鏗鏘,重音在後,儼然十足的慈禧範兒,少了普通老百姓家奶奶的親切和慈祥,觀眾自然愛不起來。反而是90後的楊紫,將接受過西洋教育、崇尚自由民主、任性、敢於挑戰封建思想的大小姐詮釋得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