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藥史學會會長新書《香港西藥業的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香港藥史學會會長趙粵新作《香港西藥業的故事:從跨國鴉片中轉站到屈臣氏大藥房全球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首發。該書選取了香港西藥史上的典型人物與標誌性事件,生動講述行業發展變遷中的家國情懷。

  在日前的分享會上,趙粵做了題為“香港藥劑業第一個百年的歷程:1841-1940”的報告。他介紹,該書為讀者展現了西藥業進入香港的歷程,同時藉由西藥業的行業變遷去窺探香港近代的歷史。

香港藥史學會會長新書《香港西藥業的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鍾欣 攝

  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簽署《南京條約》並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香港迅速成為自由貿易中心,併成為外商進入內地市場的橋頭堡,吸引了來自世界多地的商人和投機者。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惡劣的環境帶來疾病與流行病的高發,早期到香港的外籍人員往往面臨著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應對這一局面,西藥業隨之發展起來。19世紀中葉,香港的藥房開始承擔起兩項重要功能:一個是由船醫和外科醫生主診的醫務所,另一個是對外籍商人和船員銷售藥品、雜貨的零售商店。

  藥房先是銷售進口西藥,再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藥劑師的行業,帶動了西藥業的快速發展。伴隨西藥業的發展,職業藥劑師隊伍不斷壯大,新的藥物研發獲得突破,醫院藥劑服務以及藥劑學教育不斷完善,政府的監管也愈加完善,為香港西藥業的全球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該書另一個濃墨重彩的地方在於敘述二戰期間,香港被日本佔領下,一個個藥劑師為整個城市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日佔時期,很多藥劑師和配藥員要麼被關在集中營,要麼就逃到其他省份,整個行業一片蕭條,流行病肆虐,很多人得不到救治。在這樣的背景下,湧現出了許多仁人志士,劉仲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日佔時期,積極參與運送藥品到集中營,日本憲兵以為他是間諜,兩次逮捕並毆打他,導致其左耳永久性失聰

  戰後,西藥業百廢待興。很多出逃香港的商人回來重啟業務,中西藥品供應也逐漸恢復,又是在一批藥劑師的努力和奮鬥中,西藥業浴火重生,正是在這樣一批又一批藥劑師的努力下,香港西藥不斷取得成功。他們展現的了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愛心、熱情和犧牲,這是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他們身上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讀者可以瞭解到香港西藥業發展的成就與艱辛。趙粵這本著作是這個歷程的見證,以豐富而珍貴的歷史圖片、嚴謹細密的章節設定,為讀者打開了一個瞭解香港近代以來西藥業發展的視窗。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中國資深的藥學家和藥典專家金有豫坦言,剛拿到書的時候看到書名“從跨國鴉片中轉站到屈臣氏大藥房全球化”覺得有點怪。但是讀下來,覺得很引人入勝。“雖然這本書的名字是講故事,實際上它是一本香港的歷史,篩選的是一個屈臣氏藥業全球化的發展,實際上講的是香港藥學的發展史,更可貴的是講這兩個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人民中國藥師所起的更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香港迴歸以後對藥師起的作用的情況。”他說,抗美援朝期間,很多的傷病員需要抗體藥,那時候好多新的抗生素咱們得不到,都是透過香港貿易渠道得到的,這些方面書中也有體現。所以看上去是這麼一個故事,講發展史,實際上說的是大道理,講的是愛國主義。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表示,這本書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香港近現代獨特的歷史,即從藥學看城市發展歷史,可謂是一個被忽略的社會觀察視角。同時,從文化的角度,體現醫學和藥物學在世界範圍傳播是獨特的一種文化傳播。(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70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藥史學會會長新書《香港西藥業的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