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溫度的視覺:高考中斷的那些年 白卷也能上大學

由 納喇傲兒 釋出於 綜合

  人們都知道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從此大學向中國各階層打開了讀書之門。在此之前的十年裡,“高考被扔進垃圾堆”,學習再好也上不了大學。與之相對應的怪現象是:如果出身好,滿足一定的條件,不用考試就能上大學。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文革之前中國的高考又是怎樣的?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高校採取自主命題、單獨招考的形式,一個學生同時收到好幾份錄取通知書的現象時有發生。新中國成立後,最初沿襲民國的招生辦法。1952年開始實行高考制度,在全國統一考試選拔人才。圖為1949年,燕京大學學生歡迎解放軍入北平城。

  1952年開始的全國統一招生是我國目前高考制度的雛形。而從1953年到1965年,政審制度始終伴隨高考制度左右。很多學生政審不合格,也就失去了考試的機會。圖為1954年,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學生。

  政審主要稽核政治歷史、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當年即使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孫女也難過政審這一關。孫穗芳平時學習成績優異,但在1955年她沒能進入任何大學讀書。她給祖母宋慶齡寫了信,宋慶齡說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出路。幸好第二年她有了大學可上。圖為1955年北京街頭的學生。

  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政審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出身地富家庭或者右派家庭,或有海外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在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之列。圖為1956年,大連,大學生宿舍裡的女生。

  1957年1月,毛澤東指出:“我們高等學校的學生,據北京市的調查,大多數是地主、富農、資產階級以及富裕中農的子弟,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出身的還不到20%。全國恐怕也差不多。這種情況應當改變,但是需要時間。”圖為1958年,北京市青年學生遊園會。

  到了1966年,文革來臨,中國高校幾乎全部淪陷,學生全部“停課鬧革命”。圖為哈爾濱工業大學長征隊的學生們參加大串聯,從上海前往井岡山。這是他們學習毛主席語錄的情景。

  1966年10月22日,大連海運學院“長征紅衛隊”成員(左起第二、四、六人)來到北京大學進行革命串聯,與北京大學的紅衛兵一起交流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經驗。他們宿舍的牆上掛著毛澤東像。

  1966年,南京大學溧陽分校政治系的革命學生。牆上的毛主席語錄引人注目。

  1966年,南京大學溧陽分校政治系的革命學生。牆上的毛主席語錄引人注目。

  196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鑑於目前大專學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興起,要把這一運動搞深搞透,沒有一定的時間是不行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基本上沒有跳出資產階級考試製度的框框”,因此,“必須徹底改革”。圖為1966年6月,北京大學師生。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社論提出廢除高考制度,“要徹底把它扔到垃圾堆裡”。透過高考選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為“培養了資產階級的接班人”。圖為文革期間,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的學生,她們曾經給黨中央毛主席寫信倡議改革舊教育制度。

  北京師大一附中師生,擁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的決定。

  聽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的訊息後,北京四中師生抬著毛主席的巨幅畫像到街上游行。他們曾經倡議廢除舊的升學制度。

  1967年7月,《人民日報》載文全面否定了建國17年來的教育,說其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教育的一套破爛”。劉少奇被認為是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總後臺。他的主要罪過是:大搞“智育第一”、“技術至上”等。圖為1968年,復旦大學學生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的指示,指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從此,長達10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展開,數以千萬計的城市初中高中畢業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圖為北京六十中的畢業生學習毛主席最新指示。

  1968年,毛澤東指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就是著名的“七二一”指示。圖為1968年,出席空軍飛行學習班的部分同志。

  1970年,為落實毛澤東“七二一”指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 圖為1970年,清華大學歡迎工農兵新學員入學。

  “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成了大學錄取方法。大學生直接從工人、農民和士兵中推薦產生,不需要透過考試。圖為1970年,工農兵大學生進入復旦、同濟等大專院校學習。

  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舊大學”(簡稱“上、管、改”)。圖為七十年代,某地推選出來的工農兵大學生高舉“工農兵上大學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旗幟邁入大學校門。

  1973年進行了文革期間唯一的一次“高考”,各省推薦的工農兵學員都進行了高校入學統考。這一年,遼寧人張鐵生出了名,他在考卷後面寫了《給尊敬領導的一封信》,說自己“不忍心放棄生產”而複習。於是他以“白卷英雄”之名被高校錄取。圖為1973年的張鐵生(中)。

  在1970年至1976年七年時間裡,全國共招收工農兵學員94萬人。在“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推薦很難有公正可言。圖為1976年5月清華大學工農兵學員。

  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高考恢復了,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圖為1977年高考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