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有情緒嗎? 視情況而定
植物有沒有情緒,這個問題分成2個系列問題:
1.植物有沒有情緒?表現形式?如何偵測?
2.被摘下來後從本體分離出來的部分還會不會有情緒表現?還是本體‘看’到這個情景後本體產生情緒?
植物有沒有情緒(意識)一直是個爭論的話題,但從純科學看待,植物是沒有意識的。有人堅持認為植物也能有感情,水分迴圈、內部電流等變化或許就是它們的“情緒”的一種表現方式。
早期比較經典的是案例是:巴克斯特 物理學教授設計了一套裝置(基於測謊儀),能夠放大並記錄植物組織的微小動作。他發現,在給植物噴射麻醉劑之後,植物的葉片就無法對壓力作出反應,而一旦它們接觸到新鮮空氣,對於壓力的反應與動物肌肉的反應差不多。
類似的實驗非常多,基本也都是基於電流測試的:有人測試過在一群植物中間殺死一個同類植物,沒被殺死的植物普遍體內有電流反應,彷彿是在哭泣。摘掉一片葉子的瞬間,電流脈衝會消失,過一會又慢慢恢復了,不過最後還是慢慢的消失了,彷彿是死掉了一樣。
其實達爾文也對植物的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他覺得豬籠草那種捉食物的方式就是神經反應啊,於是後來真的有人去做了實驗。
第一個實驗中,發現每次摸一下感應毛,就會發送一個幾乎和神經脈衝相同的電活動。這個實驗對茅膏菜等敏感植物也進行了測試,結論是都是類似的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還發現,植物有一個基本的神經結構,這使得他們能夠感到疼痛。據同行評審期刊植物生理,植物能夠識別危險,這種危險訊號,對其他植物和編組察覺威脅的防禦。相關聯的還有個研究顯示植物在感受到陽光,感受到天敵時,會發送特殊的化學物質和周圍的同類溝通。
現在,隨著裝置的發展,植物生理學家開始瞭解更多關於植物的運動。已經證實之前檢測到的脈衝確實是類似於動物神經脈衝,科學家們現在也開始嘗試從分子和細胞層面解開植物響應觸控的能力的問題。
還有個普遍共識是,很多植物聽音樂會長的更好……有些農場就定時放音樂給植物們聽,這有點類似給奶牛放音樂然後產更多的奶……於是就有人說植物其實有意思的,能感覺到音樂啊!但問題仍然存在,植物是有實際的感受嗎?
說沒有的人,主要是說因為植物沒有大腦沒有神經組織,根本無法產生類似動物的神經衝動,形成感情。另外認為說上面的電流/水迴圈的實驗不科學,只是植物體內迴圈水分變化引起的電流變化而已。
起先,科學界對巴克斯特的“發現”只覺得荒唐可笑,無人理睬。
直到1974年,巴克斯特的“發現”經過大眾媒體的宣揚已廣為人知,康奈爾大學霍絡威茲(KennethA.Horowitz)等三名生物學家決定重複巴克斯特的一個實驗,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據巴克斯特的報告,當他在小葉喜林芋(Philodendronscandens,一種天南星科觀賞植物)面前將滷蟲(一種水生節肢動物)加到沸水中煮死時,植物出現了電生理反應。霍絡威茲等人根據巴克斯特發表的論文以及私下通訊重複了這個實驗,但是在巴克斯特的同意下,做了兩點改動:使用能更穩定地測定葉面電流變化的儀器,以及做了對照實驗:每一組實驗中,三次往沸水裡加滷蟲,兩次往沸水裡加水。
霍絡威茲等人對四株植株重複了該實驗,統計結果表明:往沸水裡加滷蟲和往沸水裡加水,所檢測到的植物電生理變化並無不同,也就是說,植物對滷蟲被殺死並無特別的反應。霍絡威茲等人在1974年和1975年兩次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重複不出“巴克斯特效應”,並在1975年8月8日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其論文。在1975年的會議上,另一名科學家科梅茲(J.M.Kmetz)也報告了類似的陰性結果,論文發表在1977年的《美國心理研究會雜誌》上。
1978年,科梅茲為《懷疑探索者》撰文駁斥“巴克斯特效應”,指出巴克斯特在其研究中沒有做對照實驗,一旦有對照組可供對比,就觀察不到植物對人的思維或威脅有特別的反應。巴克斯特所紀錄的測謊器曲線,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可能包括靜電作用、房間裡的機械振動、溼度的變化等等。
特別的主張需要特別確鑿的證據。“植物有感情”是一個特別的主張,然而其主張者所出示的證據卻如此不值得推敲,一旦使用了更嚴格的實驗條件,這個主張就被推翻。科學界對此已有了定論。沒有植物學家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植物有感情”的說法仍然被視為迷信。
植物有沒有意識,還可以到宗教哲學等問題,這裡先不說了。
不過總體上,願意相信植物有情緒的人要多,而且對相關研究津津樂道的人不少。也許這是一種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