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退休教師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

  九十九次的希望之旅

  新華社合肥9月9日電(記者李勇華 劉美子 劉巍巍)大巴車頂風冒雨向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山區蜿蜒前行,離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越來越近,一直依窗翹望的84歲老人周火生,顯得更加急切而興奮。

  這是他第99次從千里之外的江蘇崑山,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時光荏苒,泥濘的土路已被柏油公路所替代,破落的深山小鎮漸趨繁華。從前健步如飛的他,如今已步履蹣跚。

  他是崑山市千燈鎮一名退休教師,22年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自己卻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有人叫他“希望駱駝”。

  “我要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

84歲退休教師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

  ↑9月3日上午,周火生乘坐大巴,從安徽省金寨縣梅山鎮出發,前往金寨縣希望小學所在地――南溪鎮,看望那裡的孩子。新華社發

  清晨6點,古樸的千燈鎮天方泛白,周火生已經忙碌起來。他住在一處老式居民樓,幾十平方米的房子,牆壁斑駁,幾乎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傢俱,到處都是兒童書籍。

  周火生從房裡拖出幾塊破舊的展板,展板上印著“崑山――金寨手拉手,購買圖書獻愛心”等標語。

  “今天是9月1日,是學生報到第一天,要早點準備,可以多賣點書。”周火生一邊說,一邊將展板搬到三輪車上,然後去庫房搬運圖書。

  去年,周火生患上腦梗後,精神大不如前,走路也有些費勁,但他今天顯得十分興奮,因為24小時後,他將帶著500本圖書和3萬元建圖書閱覽室的愛心款,再次前往他最牽掛的地方――金寨縣希望小學。

  “1992年,我第一次從電視上知道了這個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當時我就想,退休後一定來這裡看看。”周火生回憶說。1995年,退休後的他來隻身到這裡,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兩層小土樓,一間小小的教室裡擠著70多個學生,課桌就是一塊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學生自己從家帶來的,窗戶是紙糊的,沒有電,學校連廁所都沒有,一部分孩子的學費都是老師幫墊付的……”再說起當時的情景,周火生仍然難以平靜。

  “我難過,我要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周火生在日記裡寫道。

  自此,在崑山街頭巷尾、校園企業,人們總是能看到一個消瘦的老人騎著一輛三輪車,上面掛著“義賣圖書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為了籌錢,22年間,周火生起早貪黑跑遍崑山1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和企業,義賣圖書20餘萬冊。他騎壞過四輛三輪車,體重只有八十幾斤的他,常常扛著比自己還重的書去擠公交車。

  1995年春天,周火生帶著自己攢下的工資和義賣籌集的錢款,坐火車、轉汽車、走山路,行程600多公里,第一次把這筆助學款送給了山裡的孩子。第10次、第50次、第98次……幾多寒暑,周火生如苦行僧般來往於崑山至金寨的“希望”之路上。

  為了省錢,周火生總是坐最便宜的車,住最便宜的賓館,吃自帶饅頭,常常為去一個偏遠的教學點,翻山越嶺走上大半天。

  “他硬是一步一個腳印點燃了山區教育的希望之光。” 金寨縣關工委副主任曾慶浩說。

  點燃希望之火的“苦行僧”

84歲退休教師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

  ↑9月1日清晨,周火生騎著三輪車,準備去崑山市千燈鎮中心小學義賣圖書。新華社發

  周火生老人剛走下大巴車,聞訊趕來的師生們就簇擁了過來。人群中,一個高個子、大眼睛的短髮女孩手裡拿著兩封信,顯得有些怯生生。她叫廖蘭,家住南溪鎮吳灣村,受捐助已經有9年。

  “第一次見周爺爺也是一個下雨天,他從車上下來,特別慈祥。”廖蘭說。

  2005年,廖蘭失去了父親,母親也失蹤了。廖蘭跟著大伯大媽一起生活。但沒過多久,大伯和奶奶也相繼過世,接連的變故把這個家庭擊垮了。

  “再苦再難,我都沒有想過讓孩子放棄讀書。”廖蘭的大媽低頭抹著眼淚。這個沒有多少文化卻善良堅強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讀書是讓孩子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

  周火生聽說了廖蘭家的情況後,立刻聯絡了崑山當地的兩位志願者,對廖家三兄妹進行幫扶。去年,廖蘭和姐姐分別考上了當地的職高和重點高中。

  “周爺爺每次來,我都過來看他。周爺爺說,要經常給幫助我們的叔叔阿姨寫信,彙報自己的成績,要心懷感恩。”廖蘭緊緊握著手中的信。

  “走進了大山,才真實體會那裡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渴望讀書。”對於周火生而言,22年來,那些所有走過的山路、接過的茶水、回應過的注視,他都無法忘懷。

  “跪下!不去上學就不許起來!”易三梅清楚地記得,當她提出放棄學業時,父親嘶啞的怒吼。那一年,她才剛上初二。

  聾啞的母親,年邁的父親,兩個年幼的妹妹。“這樣一個家庭,別說上學,就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為繼。”易三梅說,就在她絕望之時,周爺爺伸出了援助之手。

  高考過後,母親病重,生命垂危。易三梅心裡明白,家裡根本拿不出一年幾千塊的學費和生活費,於是她偷偷地藏起盼望已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又一次將眼淚嚥進肚子。

  周火生急了,堅定地告訴她,“學一定要上,有什麼困難大家幫你!今後不管有多難,都不能放棄讀書!”易三梅最終走進了校園。

  “是周爺爺給了我生活的希望”,易三梅噙著淚水說。畢業後,她成了金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名公務員。她的命運從此改變。

  一個人感動兩座城

84歲退休教師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

  ↑9月1日清晨,周火生早早來到倉庫搬運圖書,準備去崑山市千燈鎮中心小學義賣。新華社發

  在周火生的感召下,吳衛林和愛人祁芳已經第25次來到金寨。下車後,夫妻倆就忙前忙後地搬運捐給希望小學的圖書,和校長協商建立圖書室的事宜。

  吳衛林夫妻與周火生相識於2004年夏天。他們第一次跟著周老師來到金寨,親眼目睹了大山裡貧困落後的教育面貌,也被周老師的助學故事深深感染。2010年,他們和一批愛心人士發起成立了“崑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願者協會”,吳衛林擔任協會副會長。

  十幾年來,吳衛林舉家投身公益事業,先後資助了十幾名學生,總計捐款達60餘萬元。

  從一個人到一座城。在崑山,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這位老人的敬意。看到周火生的賣書車來了,交警會走上前去敬個禮;每次義賣圖書,都有十幾名志願者自發前來幫忙;很多臺商、華僑也主動加入志願者協會,接棒周火生的“愛心事業”。

  “他給孩子捐錢都是500、1000塊的,而他自己只穿一二十元一件的衣服,省吃儉用就是想能多幫助一個孩子。”志願者歐小華說

  多年來,周火生和志願者們一共為金寨捐款1000多萬元,協建5所學校,為10所中小學改善了辦學條件,資助學生1000多名。

  熊熊的“希望之火”不斷燎原。隨著志願者隊伍不斷擴大,他們的足跡也越來越遠。“原本只是周老師一個人行動,現在變成了一個愛心的大家庭在行動,原先主要支援大別山區,現在拓展到西部貧困地區。”李梅說。

  九十九次大別山之行後,周火生有了新的目標,“100次我是肯定要來的,只要我還能動,我希望還有101次、102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13 字。

轉載請註明: 84歲退休教師心繫革命老區貧困學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