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一年月薪縮水7千 海歸在中國不吃香了?
留學一年月薪縮水7千,海歸在中國不吃香了?回國幾個月,投了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24歲的留英碩士張佳玲掰著手指數了數,苦笑道:“參加了4次面試和2次筆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更多的時間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在不斷重新整理郵箱和生怕錯過每一個陌生來電的期待中,她感到,花了1年多時間,搭進幾十萬元,好不容易給自己的學歷鑲上的金邊,正在一天天被現實剝去光環。
留學一年月薪縮水7千 海歸在中國不吃香了?
給張佳玲找工作現在是全家的“一號任務”。父母和親戚啟動了龐大的私人關係網路,這顯然比大海撈針般廣撒簡歷要高效得多。好幾個直接送上門的機會,被她給拒了。先是父母託人幫她安排了一個在銀行的工作,推銷信貸產品,這讓她覺得“乾的和自己所學的專業差了十萬八千里,實在不喜歡”。親戚先後給她介紹了好幾份實習,可有的“工資低”,有的“不能轉正”,還有的“不能解決戶口”,被她一一拒絕了。氣得親戚摔下一句話:“能耐沒多大,還好高騖遠!”
可她覺得自己的要求並不高:工作地點在北京,合理的實習時間後能轉正,有升職空間,稅後薪資不低於6000元,並能落戶。她反問親戚:“如果連這些都達不到,那我出國留學的意義在哪兒?”
找工作和找物件,在她看來是一個道理,“不能將就,慢慢來吧,總會等到那個屬於自己的。”
和張佳玲一樣,多數海外留學生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教育部資料顯示,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在從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間,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後回國發展的佔79.87%。
然而,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一回國便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邊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不斷重新整理著“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一邊是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崗位需求逐漸下滑,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慢就業族”。
這一族群畢業後並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在家陪父母,或是遊學、考察、支教等,不急於確定職業和人生規劃。而這一現象,在海歸群體中更為常見。這些年輕人,大多家庭條件優越,對賺錢養家並沒有迫切需求,同時追求更高的生活和工作品質,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一一擺在眼前,讓他們放慢了就業的腳步。
辭職留英一年月薪縮水7000元
同樣是留學生,娜娜其實有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不同,她曾在北京有一份輕鬆穩定的工作,“在一家雜誌社,每月稅前工資1.5萬元吧”。兩年前,她辭職去英國讀研究生,為了換個環境充個電,更重要的是拿個海外文憑能給履歷加分。
娜娜家境普通,出國留學花去了她的全部積蓄,還向父母伸手要了“贊助”。她回國的目標很明確:“學以致用,抓緊變現。”畢業前半年起,她就開始在網上向國內心儀的單位發出求職信,也明顯感受到了嚴峻的就業形勢。
畢業前一個月,她早早訂好機票飛到北京,時差都沒倒過來就趕著去筆試面試。成功殺過最後一關,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潑了一頭冷水”。新工作稅前月薪8000元,同時附加嚴苛的要求:工作時長不定,要有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準備,每個月出差10天左右。
思前想後,娜娜放棄了,“我不是想混口飯吃而已”。她覺得,自己出國留學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在攢能力、攢經歷和攢人脈。既然朋友圈裡都是一群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乾脆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在創業之路上“殺出一條血路”。她目前已經醞釀了創業專案的雛形,決定沉澱一段時間四處考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創業。
先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再思考未來
畢業好幾個月了,張越壓根沒考慮過找工作,“正在計劃環球旅行!”留學回國後,他沒怎麼在家待,更沒關心過未來的工作,“想趁年輕做些瘋狂的事”。
張越記事起,他的父母就一直在忙生意,多年打拼積累了豐厚的家業。他從來沒為錢發過愁。在歐洲留學期間,他經常週末就打個“飛的”,去義大利逛個街,或是去法國看個秀,他打趣說:“爸媽太忙了,沒時間看世界,我幫他們到處看看看,也算是一項工作了吧?”
張越已經制訂了到2017年春節前的旅行計劃,以英國為起點,再把歐洲各國走一遍,然後去美國、非洲,再去澳洲、日本和東南亞,最後回國陪父母過年。
“誰說這就是蹉跎歲月呢?”張越並不認為“慢就業族”是一種貶義詞,他想利用畢業後的第一年做個環球旅行。他認為,這種經歷也是非常寶貴的,會讓自己對世界、對自己的未來有不一樣的審視。
他自嘲說:“再說我現在除了四處遊歷的見識多一些,其他技能基本為零。就算讓我現在急急忙忙找工作,憑我,能找到什麼工作呢?也沒有這個必要,還不如先好好享受人生,增長閱歷。”
同樣家境優渥的王雅珊,留學回來一直沒找工作,先是在家籌備了一年自己的婚禮和新房裝修,隨後在家人的幫助下跟幾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廣告公司當老闆,結果業務量太少,不到一年便關張。最終,她在家人安排下也進入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她坦言,幾年前決定出國留學,就是為了逃避找工作。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她的目標很現實:“不想活得太累,輕輕鬆鬆幹一份體面的工作,相夫教子,衣食無憂。”
說起留學的經歷,王雅珊有些不好意思。“說來慚愧,我覺得自己沒學到什麼,甚至都沒法和外國人順暢地交流。”不過留學期間,她倒是遊歷了十來個國家,見識到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視野總是要寬廣一些,這也算我的優勢吧?在外企工作,這些異國文化的背景挺重要。”
實力不強關係不硬只能等待
沒學到真本事,回國找工作還得靠父母,這是不少留學生都面臨的窘境。張佳玲算了算,自己在英國讀碩士,學制1年,其中還包括3個月假期,除去休假和結業期,真正的學習時間不超過6個月,“真的感覺自己沒學到什麼,跟身邊同學聊天,他們也有同感。”
張佳玲當年高考失利,選擇了一所三本院校英語專業,“本科時也沒怎麼好好學,畢業時連專八都沒過,才發現走出校門根本找不到工作。”為了讓自己的學歷更有競爭力,她選擇去英國讀一年碩士。這一年,她確實很努力,卻因為基礎太差,勉強跟上進度,各方面表現也很平庸,剛過了語言關,學到點皮毛,就被“趕”回國了。
起初,她堅定地認為無論如何,留學總會給自己鍍了一層金,這使她在求職中總是不甘心與國內應屆本科畢業生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真有機會擺在她眼前,她又左右思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最讓她感到挫敗的是,回國後面試某國有企業英文編輯,卻因“語言能力需要提高”被拒。
“實力不夠強,關係也不夠硬,所以只能等。”她認為,畢業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不想隨隨便便就業,浪費自己這幾十萬元花費和一年的精力,“等待對我來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張佳玲的同學麗穎回國後,在老家青島打聽了一下,以自己的學歷和能力,找工作的月薪也就三四千元,她驚呼“國內的錢也太難掙了”。她留學時曾在中餐館打工,每週工作3天,月入約人民幣4500元左右,“國內的工資,還不夠我買化妝品。”
現在,這個女孩放棄了在國內就業,開始申請去紐西蘭讀管理學碩士。
張佳玲常常會想起自己在國外遇到的各種有趣的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讓她的心態平和許多。“有一位70歲還在工作的老人,他10歲作為難民來到英國,一句英語都不會說。透過不斷努力學習,在英國一個小鎮上定居,養了一隻狗,每天寫詩、彈琴、翻譯、畫畫和組織讀書會……生活十分閒適。”張佳玲被老人邀請參觀了他的家,每個房間都有至少一個放滿書的書架,其中包括自己出的40本詩集。“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學習,每週讀至少10本書,50歲才開始學鋼琴和畫畫。而我到目前為止,只不過投了幾十份簡歷,參加了幾次面試,才剛剛開始呢。”
她說:“靜下來思考,不急功近利,更加從容地思考自己的選擇,慢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