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在維吾爾語裡,塔克拉瑪干意為“進去出不來”。1995年,貫穿南北的輪臺-民豐沙漠公路建成,為守護沙漠公路,每隔4公里就有住著養護工的水井房。他們日復一日,與這片號稱“死亡之海”的沙漠分秒相伴。
公路上的一處限高架。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在維語裡,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因此,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海”。
60歲的村民阿不力孜經常穿過鎮沿的綠化帶到戈壁上放羊。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羌鄉,這裡是位於縣城南面50公里處的一個沙漠綠洲,曾經是西域都護所領三十六國之一。
2016年7月15日,和田地區于田縣,一名維族老漢拉著驢準備渡過克里雅河,這一天颳起了風沙,不過在當地這個季節是常有的現象。克里雅河長530公里,發源於崑崙山主峰的烏斯騰格山北坡,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最後消失在達裡雅布依附近。
民豐縣,國道315路邊,一輛破損的轎車被放置在水泥臺上,以此提醒來往車輛:該路段車禍事故多發。其實,塔克拉瑪干沙漠從北部到南部,直線距離只有500餘公里。而在公路建成前,人們無法穿越“死亡之海”,不得不繞行1100公里。
和田地區,沙漠觀景臺上插著中國國旗,臺上遊客觀賞著沙漠景觀。塔里木沙漠公路貫通後,也成了世界最長的沙漠生態公路,每年吸引數萬名國內外遊客,成為最具塔里木特色的一張新疆名片。
距離民豐縣180公里的安迪爾鄉,這裡是沙漠腹地上的一塊綠洲,下設一個行政村——牙通古孜村,全鄉88戶350多人,民豐縣安迪鄉在沙漠公路475公里處左轉向沙漠腹地延伸18公里,沙漠公路的建成,為這裡的種植農產品輸出提供了便利。著名的尼雅遺址距此僅約90公里。
在和田地區的一個和田玉挖掘工廠裡,工作人在簡易帳篷裡篩選玉石籽料。新疆和田玉成礦帶斷續長1100多公里,分佈著和田玉的原生礦床及礦點。主要分佈在和田、喀什、克州、且末、瑪納斯等11處,其中玉龍喀什河產玉最多,產出的玉石是和田玉中的上品與極品。
27歲的村民斯丹江(音譯)空閒時就去玉龍喀什河邊找和田玉籽。玉龍喀什河源於崑崙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後與喀拉喀什河匯和成和田河,河流長325公里。事實上,因為挖掘和田玉,河流兩岸已經滿目瘡痍。政府已經限制挖掘,只有被允許的幾個單位可以在指定的範圍內進行開採。
塔中的一處賓館門口,人們在火塘邊聊天。塔中是油田邊的一個小站,是全長五百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中唯一一個休息點,附近即為塔中油田。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建成後,成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條重要通道。養護公路並不容易,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個水井房,住著公路養護工人。46號水井房的王長生和妻子王升桃一起步行到公里兩外執行任務。
王長生和妻子王升桃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清晨起來開滴灌水閥,檢查輸水管道是否有堵塞、老化等問題,要確保滴灌暢通。忙完日常工作之後,他們兩口子在房裡看抗日劇。簡陋的屋裡沒有電視等裝置,從老家帶來的碟片他們已經忘記反覆看過多少遍了。
除了輸油車師傅,很少有人會踏訪這裡。王長生夫妻有時就坐在門口看著路過的車,小狗依偎在腳下,在他們前面是廣袤無邊的沙漠。五百多公里長的沙漠公路,每4公里佈置一個水井房,養護工人需要出門時,只要在路邊招招手,一般過往的車輛都會停下來捎帶他一段。
47號水井房裡,放置著張田家的熱水壺,用於儲備每天的用水。每天油田的輸油車會給水井房供給水源。雖然沙漠公里上的每個水井房都一模一樣,但是生活質量還得靠兩口子一起用心經營。
48號水井房的養護工人王澤良和妻子肖淑芬。他們來自四川,在這裡工作已有兩年。沙漠公路養護工人每個月工資為2100元,每年從3月份工作到11月,8個月結一次工資。對他們來說,雖然在這裡工作能攢到些錢,但生活卻變得單調。
49號水井房,李春花和丈夫徐浩拉坐在床上跟親戚朋友聊微信,徐浩拉一直以為自己的微信“壞”了,直到連上網路,他才如飢似渴地點選並一一回復微信好友的留言。在這裡,偶爾能連線上的網路成了他們和朋友通訊的途徑。
清晨,徐浩拉夫婦會坐在門口等待柴油車到來。柴油車每天早上7點經過一趟,給他們輸油和送來飲用水。一般情況下,這是他們一天裡唯一一次見到外人。而肉菜車每週只來一趟,從幾百公里外的庫爾勒經過,蔬菜價格也比外面貴了不少。
三位維族婦女在沙漠觀景臺上留影。沙漠公路的建成,不僅將沙漠天塹變通途,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路通了,車來了,人來了,財進了。沙漠腹地的奇特景觀,每年吸引前來觀看來自國內外的遊人如織。
20年來,塔里木油田投入巨資在沙漠公路兩旁,種植梭梭和沙拐棗等防風固沙灌木2000多萬株,並實現了沙漠公路生態防護林太陽能光伏發電灌溉。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一端民豐縣,出發前往庫爾勒的路上颳起了風沙。在春夏季節,當地風沙比較頻繁,人們也早已習慣這種狀況。
與“死亡之海”相伴
天氣涼快的時候,王長生,王升桃夫婦就搬個小凳子坐在沙漠公路邊,看著偶爾來往的車輛,在他們旁邊,一隻小狗“小黑”安靜地依偎膝下。
在他們面前,是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在維語裡,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因此,人們稱它為“死亡之海”。
王長生夫婦來自四川內江,他們已經在這裡呆了三年。這條北起輪臺縣,南至民豐縣,全長565.66公里的燒饃公路,於1995年全線貫通。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建成後,成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條重要通道。養護公路並不容易,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個水井房,住著公路養護工人。王長生夫婦就是其中一對養護工夫婦。
對於生活在沙漠裡的人來說,夏季尤為艱苦,白天地表溫度常常在50攝氏度以上。天剛剛亮的時候,黃德強開著柴油車到每個水井房上送柴油和飲用水,每天要跑49個水井房,每個水井房相距4公里。
王長生夫婦早早就坐在門口等候。這很可能是他們這一天唯一能搭上話的外人,黃德強長得高壯,動作利索,幾分鐘功夫之後,油門一踩就離開了。王升桃早已幫丈夫把工具備好,黃師傅離開之後,兩個人沿著公路走向沙漠的綠化帶之中。
他們的每天的工作幾乎一致地重複。沙漠綠化帶的澆灌採用滴灌法,管道延伸在整個綠化帶。清晨起來,工人必須開啟滴灌水閥,同時下去檢查輸水管道是否堵塞、老化,必須保證滴灌暢通。這一遭下去大概要2個小時的時間,跟其他水房不同,王升桃喜歡跟著丈夫下去,幫忙檢查水管。“生活太無聊了,早上跟他出去走走解解悶也挺好”。
工程隊的負責人馬成群有時會開著越野車下來檢查工作,他對王長生夫婦的工作最為滿意,“一對模範夫妻”,他說。
最近的鄰居也是相隔4公里之外。也許在其他地方,4公里不算遠,但是對於在沙漠生存的人來說,4公里可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一段路程。居住在這裡的49個水井房中的養護工過半來自四川內江,他們大多是夫妻檔。
每個水井房都一模一樣,為了給王長生營造家的氣氛,王生桃在屋內貼滿了明星海報,掛上蚊帳,每天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丈夫王長生在門口種了棵紅柳樹遮陰,去年他還在門口搭了個植物架。屋裡的一張碟叫《絕戰》的抗日劇是託人從幾百公里外的庫爾勒帶來的,夫妻兩個人已經忘了看過多少遍。實在閒著無聊的時候,王長生就拿著塑膠拍拍蒼蠅。
距離王長生所在的水井房不到20公里就有一處驛站,叫“塔中”。這裡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向的中間地帶,也是沙漠腹地唯一一個驛站,這裡有賓館和超市,但是王處生還是不得不靠每週一次的蔬菜車來供給,“那裡東西太貴了”,他說。
10幾年來,經過工人們的精心養護,沙漠公路邊的梭梭樹和紅柳帶不斷向內延伸,阻擋了風沙,保護了公路的暢通。人們稱為之為沙漠裡的“綠色走廊”。
事實上,33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但並非完全的死亡之海。在它的腹地和邊緣,人們世代在這裡生存,這裡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千百年來,駱駝商隊穿越其間,玄奘從路過這裡前往印度取經。
在新疆,荒漠化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適合人類生存的綠洲面積依然不足10%,而且是星星點點散佈在無邊的大沙漠中。
距離民豐縣180公里的安迪爾鄉是沙漠中的一塊綠洲,全鄉88戶350多人,99%是維族人。
58歲的託合提以牧羊為生,他每天趕著羊群來到村莊邊緣的綠化帶附近,這裡種植著成片的白楊,高高的白楊樹將沙漠和村莊隔開。這裡盛產甜瓜,還種植桑樹、核桃樹、杏樹等。託合提一年收入大概在7000元左右。
43歲的王第強(化名)從縣城開車4個小時到這裡跟買買提結算完了工資。他能講一口地道的新疆普通話,見面一句“亞克西拇塞斯,阿達西”(“你好,朋友”的意思)是他的口頭禪。他是沙漠公路的一個包工頭,老家在湖北天門,在和田已經呆了10年。實際上,在南疆,哪怕環境惡劣,但是經由沙漠戈壁前往許多鄉鎮已經有公路直達。
“其實維族人是非常淳樸實在的,我就喜歡跟他們合作幹活”,王第強說。
在和田,人工種植肉蓯蓉成為該地的一張名片。一名叫屠鵬飛的北大教授20多年前來到這裡,他與團隊經過刻苦專研,終於研究出人工種植肉蓯蓉高產穩產一系列關鍵技術。這個技術不僅治理了大片沙漠,而且帶動了當地農牧民大量就業和致富。
2015年春天,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邊緣的新疆巴楚縣紅海溼地引來上千只鳥棲息。人們為此感到鼓舞,遷徙來的候鳥數量明顯增加,由昔日的五六百隻增加到上千只。
截止2015年,南疆貧困人口約有159萬人,約80%分佈在沙漠周邊。據一位和田駐村幹部介紹,這裡沙漠環繞,但是這裡的人們並不會給人“窮山惡水出刁民”那種印象,相反,他們都很淳樸熱情,生活得很自足。
事實上,生活在綠洲裡的人們不是在和沙漠戰鬥,而是大家團結一致與沙漠和諧相處,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