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女兒留學有成,找到工作,馬上還要結婚。得女如此,每個父母都會非常開心,但對61歲的張勇來說,這養的女兒卻讓他寢食難安。因為他女兒找的工作在國外,要嫁的是個老外,一想到女兒會定居美國,自己又沒法在國外生活,張勇決定勸女兒回國。為此,他甚至不惜以斷絕父女關係相要挾,但女兒不為所動。張勇現在悔恨交加――“將來我們老兩口老了誰來照顧?”訊息一出,有的網友認為這對父母現在還想著“養兒防老”,太自私;有的網友則覺得女兒太不體諒父母。到底是父母自私還是女兒不孝?…[詳細]
要點速讀
1
父母有“養兒防老”的想法很正常,但父母想在子女身邊養老越來越難。
2
父母為子女付出,也是一種投資,為了防失敗,可考慮為自己留條後路。
3
這對父母養兒防老的想法很難說是“道德綁架”
子女照顧父母,天經地義;父母希望子女在身邊的心情,每個人都能理解。然而,張勇讓女兒回國為自己養老的想法,不少網友並不贊同――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養兒防老的觀念太過陳腐;讓女兒回國為自己養老,是“道德綁架”。
養兒防老確實是傳統觀念,但它不一定是道德綁架。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把中西家庭模式總結為中國的“反饋模式”和西方的“接力模式”:
在接力模式下,上一代有撫育下一代的責任,下一代卻沒有贍養上一代的義務,一代代向下承擔責任;而在反饋模式下,每一代在撫育下一代的同時,都承擔贍養上一代的義務。
西方之所以能採取接力模式,是因為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而這仍是我國所欠缺的,迫於形勢,中國家長更願意年輕時多為子女出力,讓子女獲得更好的發展,以便老了也能獲得更好的贍養條件。
這意味著中國家庭的“撫養―贍養”關係不僅是受道德和法律保障的社會倫理,還是一種延時的經濟利益交換。以張勇為例,他家並不富裕,女兒每年留學約花費30萬,張勇夫婦省吃儉用,賣了大房換小房,才湊夠女兒留學的費用。自己付出了這麼多,要求女兒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雖然有功利性,但不算過分。
張勇翻看女兒兒時的照片
但要女兒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養老,太強人所難
張勇為女兒付出很多,讓女兒養老的要求也合情。因此,認為女兒太過自私的人也有不少,但這種觀點對女兒來說並不公平。
首先,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但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方式。根據媒體的報道,雖然張勇的女兒不願回國,但並沒有表示不贍養父母。身在國外的她,完全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完成這一義務。
其次,婚戀自由和工作權是現代人的重要權利。張勇不僅對女兒工作、婚戀橫加干涉,還以斷絕父女關係相要挾,視女兒的權利如無物,眼中只有自己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他女兒堅持立場,只是不願愚孝,毫無過錯。
再次,張勇只希望女兒回國,卻不願意為女兒改變――“讓我們老兩口去美國生活,現實嗎?不現實。我倆根本不具備在美國生活的條件和技能,也生活不習慣”。而不少網友指出,很多隨子女出國的父母也不懂語言,這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口口聲聲愛女兒,卻只想讓女兒為自己犧牲,恐怕在這位父親的潛意識中,恐怕還是愛自己更多一些吧。
很多網友對張勇夫婦的要求表示不解
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子女身邊養老會越來越難。即使是在最講究孝道的韓國,傳統的家族贍養模式也已經崩潰。據《2013年韓國社會動向》調查結果顯示,獨居老人比重在2010年達到了34.3%,比20年前增加了3倍多。
此外,“長子應該承擔起贍養父母責任”的傳統觀念也在衰退。為父母提供贍養費用的子女中,2002年長子所佔比率為24.4%,2012年這一比率銳減到10.6%;不依靠子女幫助獨自維持生計的“自我贍養”老年人所佔比率,從44.3%上升到了48.5%。
這並不是因為韓國人不再信奉孝道,而是隨著經濟發展,韓國年輕人紛紛進入大城市,甚至走出國門,大家庭養老模式崩潰。與韓國類似,中國年輕人也在紛紛進入大城市,且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自然更難滿足父母在子女身邊養老的需求。
父母為了防“崩潰”,可考慮在經濟上為自己留條後路
面對女兒的拒絕,張勇很崩潰。除了情感上無法忍受,恐怕還有些投資失敗的沮喪――“如果和唯一的女兒失去了來往,這剩下的幾十年可怎麼過?將來我們老兩口老了誰來照顧?”
實際上,類似的感受很多韓國父母早已體會。和中國父母一樣,韓國的父母為子女也不惜付出所有:為了上好學校,有父母花光儲蓄供孩子上補習學校;為了讓孩子們能說流利的英語(對進入大公司至關重要),母親帶孩子到海外生活,家庭常年分居;還有很多父母拿出大筆積蓄,來為孩子買房……卻沒有對未來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然而,隨著大家庭贍養模式的崩潰,經濟不景氣(青年失業率上升),父母的全力投入並沒有獲得很好的回報,再加上韓國公共養老金制度建立較晚(1988年建立)、老年人福利較差等因素的影響,韓國65歲以上老年人貧困率接近50%(2014年),3倍於平均水平,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最高。
貧困的生活讓不少老人選擇了自我了斷。以2012年的資料為基準,韓國65歲以上老人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口81.9名,同樣位居OECD國家首位,這直接推高了韓國的整體自殺率。
現在的韓國社會也在反思,一些銀行人士開始為工薪階層提供退休金計劃,呼籲父母轉變觀念,“與其不顧情況對子女教育投資過多,不如成為老後不向子女伸手的父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不再想著把房子一定留給孩子,而是選擇以房養老――既能保障自己生活,還能減輕孩子的養老負擔。
既然為女子付出是一種投資,那麼父母們也應該記得投資需謹慎,韓國父母的“投資觀”的轉變,值得中國父母借鑑。
一位義工(右)正在試著寬慰今年89歲在首爾獨居的老人尹佔桃
讓老一輩安心養老,還需要全社會“集體孝行”
現在65歲左右的老年人,正是改革開放初期走出鄉村,隻身來到城市,艱苦奮鬥的那一代人,如果沒有他們,中國經濟很難有今天的成就,他們理應安享晚年。如果他們中有人退休金不足,政府應適當提高。
也許有人會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提高養老金最終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專題《應考慮給高齡農民工發津貼》曾專門對此做過分析,以給全國高齡農民工發津貼為例,雖然發放總額可能需要上千億元,但這筆錢不應只看作是負擔,還應看做是社會投資――只有當老人手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錢時,他們才有能力去購買養老服務。如果這一行業能引入更多的市場競爭,而不是依賴政府“派人”,不僅可以提供上百萬的就業機會,還能出現更好的養老服務。
讓老年人安度晚年,除了國家,也離不開社會組織和企業的支援。以日本為例,日本的各類企業都非常支援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併力爭拿下這一市場――交通企業為老年人打折,鼓勵老年人旅行出遊;動物園、電影院、博物館等也提供優惠,方便老年人娛樂;飯店、酒館也提供優惠,為老年人聚會提供便利……
過去,“老年貧困”“老年破產”“老年崩潰”這類描繪,曾讓人們覺得日本老年人生活非常悲慘。不過,2015年,一家日本銀行進行了一項名為“日本老年人生活真實情況”調查,78.3%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更接近“幸福生活”。可見,有了健全的社保體系,社會和企業的支援力度足夠,老年人安度晚年並非遙不可及。
結語
父母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很正常,但在現代社會,父母在子女身邊養老的願望越來越難。讓老一輩安心養老,主要靠子女,但政府也不能撒手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