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大個頭水稻”的大文章: 產量高口感好安全可靠
中新社長沙10月16日電,中國科學家16日在長沙宣佈選育出一批“巨型稻”。這些植株最高達2.2米的“大個頭水稻”,究竟藏著什麼“大”文章?
記者當日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站見到挺立在寒風中的“巨型稻”,目測其高度已超過現場所有人員。它莖稈粗壯,葉片厚實,穗粒飽滿。
“巨型稻”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課題組培育而成。課題組以秈稻93—11、日本晴等為材料,獲得突變體植株,篩選合適目標突變體後經田間授粉雜交,獲得較穩定後代群體後再與茶陵野生稻進行授粉雜交,逐年選育純化,最終獲得基本穩定的“巨型稻”株系。
“大個頭有大智慧”,以抗倒伏為例,蘊含多種科學“基因”:比如科學家藉助優勢強大的亞種間組合,使“巨型稻”根系發達;讓稻穗下垂,降低其重心;選用了莖稈堅韌和基部節間短粗的稻種資源;栽培時採取多蔸合植加大株距的方式。
夏新界概括“巨型稻”的優勢,除了產量高、口感好,它安全可靠——“鎘等重金屬含量低於國家標準”。它在成熟收割時莖葉仍為綠色,所以可被用於青貯飼料。更重要的是,它適用於發展生態種養模式。
以“巨型稻”為核心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重現了詩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記者當日看到,一田清水倒映著“巨型稻”沉甸甸的金穗,水裡有放養的泥鰍在遊弋,不時有蛙蹦上田埂。
這種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不僅“面子好看”,由於充分利用了“巨型稻”高杆、茂葉特性,營造出優質的棲息環境,其經濟效益比現行常規種養模式至少翻一番。
2017年,夏新界課題組在長沙建設了30畝“巨型稻”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試驗與示範區,結果表明不僅稻穀產量提高一倍以上,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也提高一倍以上。此外“巨型稻”生長週期與蛙、泥鰍的生長週期同步,同時管理便可節約人力資本。
夏新界算了一筆賬,“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60%的出米率、米價每斤20元(人民幣,下同)計算,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兩萬元。再算上每畝產出的1000公斤無抗生態蛙和300公斤無抗生態泥鰍,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達到5萬元。
“巨型稻”作為一類高產優質的雜交中稻,有望開啟水稻培育的一扇門。夏新界課題組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正在聯合開展巨型稻雜交組合超高產攻關研究,計劃透過多級雜交配種組合篩選技術,提高新一代“巨型稻”的產量、質量、抗逆性,減少水稻對水的依賴性。
專家指出,推廣“巨型稻”還需解決不少技術問題,比如制定出相應的生態種養技術規範、協同農機廠商研究改進現有的收割機、培訓農民等。
“‘巨型稻’距離商業化和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以‘巨型稻’的優良品質和優美外形,實現市場化目標指日可待。”夏新界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巨型稻”及其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特別適用於溫度高、日照長的東南亞地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對中新社記者說,“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至今仍面臨著糧食緊缺難題。中國科學家希望把“巨型稻”及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原題為《解讀中國“大個頭水稻”的“大”文章》)
在分享優質高產水稻施肥技術之前先講一個真實的事:與一個安徽種植朱湖珍珠糯米的農友交流,他分享種這個品種能有1500-1600斤,一般的種植戶1100-1200斤就不錯了,1300-1400斤很少.說起種植要訣是:精準科學施肥管理即使用有機肥+化肥+菌肥+中微量元素四合一的科學配比。
此項施肥技術可解決水稻化肥特別是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面源汙染嚴重等問題。控氮增磷增鉀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成穗率,促進生長和抗性,提高產量。那麼優質高產水稻種植施肥有哪些基本方法?
1,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的施肥原則有機肥與無機肥兼用,有機肥的用量佔總氮量的25% ~30%。土壤有機質是各種營養元素的重要供給源,其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施用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肥不但能提供水稻所需的部分養分,而且能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結構,使水稻高產穩產。
長期單施化肥,土壤變得板結,土壤養分水平不穩定,不利作物穩定高產。氮、磷、鉀、矽平衡施用,水稻優質高產需要各種養分元素,養分的短缺和過量對其都是不利的,因此,各種必需營養元素之間的比例平衡和某一種植物必需元素的數量充足同樣重要,這一概念的應用就是平衡施肥方法。氮、磷、鉀、矽是水稻營養的四大要素,這四大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但它們在植物體內的作用並非獨立的,而是透過有機物的形成與轉化得到相互聯絡。只有當大量元素供給已經滿足,產量和品質才能提高到高水平上。由此可見,養分平衡是保持水稻超高產優質的重要基礎。
精確定量施用氮肥。水稻對化肥,特別是氮肥反應非常敏感.因此按超高產優質水稻形成的需肥規律進行精確化施氮尤為重要,而且精確合理施用氮肥,不僅是實現高產優質的前提,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高效的基本,並能保護環境,實現水稻的可持續生產。
2,優質無公害水稻和綠色水稻的施肥技術肥料施用與否、施用量、施用時期等,不僅關係到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而且還往往由此而影響病蟲害的輕重, 導致農藥用量和次數的變化,無疑增強了優質水稻清潔生產綜合指標的控制難度。因此,優質水稻清潔生產施肥原則、型別、品種、時間、用量與常規水稻生產有著許多不同之處。
(1) 水稻施肥量和肥料運籌水稻吸收的養分,除由土壤供給外,主要透過施肥來補給,但所施用肥料的養分只有部分被水稻當季吸收利用,肥 料利用效率因肥料種類、氣象因素和栽培條件等不同而不相同。因此,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採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確定適宜的施肥量,應根據水稻對養分的需要量、土壤養分的供給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確定總施肥量。
基肥是水稻插秧之前施用的基礎肥料,也包括麵肥。其主要作用是:供應水稻前期對養分的需要,促進有效分櫱早生快發、還可以改良土壤,造成有利於水稻根系生長和吸收的耕作層。水稻除了吸收氮、磷、鉀肥料三要素以外,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鐵、鎂、硼等微量元素,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 過去施農家肥料如豬廄肥、草塘泥等有機肥料,肥分完全,不注意氯、磷、鉀肥的搭配施用,更考慮不到微量元素的使用, 現在化學肥使用量增多,有機肥量減少,因而必須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和微量元素的利用。有機肥要腐熟後才能施入田裡,要耕翻入土,土肥相融。
基櫱肥與穗肥配比一般為13:9。基肥用量因地力、茬口和秧苗移栽葉齡不同而異,地瘦、小麥茬或移栽秧苗葉齡小的基肥量要多些,佔總施肥量的50%~60%;地肥、綠肥茬、油菜茬或移栽秧苗葉齡大的基肥量要少些.佔總施肥量的40% ~45%。按以上原則運籌肥料,既可促進早活棵、早分櫱,又能確保拔節期前後對養分的需要。
(2)適量施用矽肥,提倡秸稈還田矽來源於土壤和灌溉水。水稻植株體內矽酸含量在11%以下時,施矽肥效果顯著。補充矽可施用含矽量較高的稻草或土雜肥,也可畝施矽肥10千克,分別與基肥和分櫱肥兩次施用,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都有好處。
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通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透過使用秸稈,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動和水稻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據統計,水稻一般可增產5%~10%。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導致水稻活棵返青期推遲,甚至發生僵苗現象。因此,秸稈還田必須採取合理的技術措施.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應。
很多農民朋友看到文章會覺得這原理很枯燥,能不能來個具體的方法,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雖不同,但總體的配比基本是沒有問題.現在種植要麼高產,要麼米質優,像種植朱湖珍珠糯米的農友,既高產又優質,市場價能賣到三四塊,一畝田收益是一般種植戶三四倍,但品質要求相當高.
糧價依然不高不低,成本越來越高,賺錢越來越難,但出路只有不斷追求優質高產獲取高收益,很多走在前路的農友開始賺錢了。關注我們平臺,快速學習最新水稻種植技術,向更好的生活邁進!
(2017-10-06)
近日,有訊息稱,長沙縣巨型稻田內的巨人稻試種成功。據悉,這種巨人稻高度可以達到2米,平均每蔸水稻大約能夠長出40個稻穗,而每個穗粒數可達到800粒。這樣算下去,每畝的產量可以突破1噸,每畝可獲得2萬元的收益。專家介紹,每畝巨人稻稻田還可生產1千公斤以上的青蛙,以及300公斤的泥鰍,這些收益將超過5萬元。
“我做過一個夢,夢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那個夢真是太美了。”禾下乘涼,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都在追逐的夢想。當夢想照亮現實,從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驗田裡傳來好訊息,高達2米的“巨人稻”在長沙試種成功,八成已齊穗進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畝產突破1噸。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水稻與青蛙共生,這樣的和諧場景,正在長沙的田間地頭上演。下午,記者慕名來到位於湘豐村的百畝巨型稻試驗田一探究竟,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為水稻撐起“保護傘”;田裡,兩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風一吹,稻穗輕輕擺動,往稻田深處走去,如同走進蘆葦蕩,陣陣涼意襲來,好不愜意;
腳下,水清魚躍,狐尾藻客串起了水體“清道夫”,自然放養的鰱魚、泥鰍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夏新界是長沙巨型稻種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深耕植物分子遺傳學、遺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20餘年。2007年,遠在美國的他毅然放棄了高薪職業,懷揣一顆科研報國的赤子心,投身祖國的懷抱,回到湖南當起了“農夫”。
十年如一日深耕不綴,他帶領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的科研團隊在實驗室裡培育出湘巨1號、湘巨2號等巨型水稻,並於2013年在常德西洞庭種下巨型稻“試驗田”,首次試種成功,畝產突破1000公斤。2016年,夏新界帶領課題組和湘豐集團合作,在長沙地區種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戰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的“巨人稻”。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陽、常德、株洲、長沙等地均有種植。“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規水稻,每畝可增產15%~20%。”夏新界介紹,以巨型稻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約40個稻穗,穗粒數有的高達800粒,每千粒的稻穀重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突破1000公斤,達到1噸以上。
夏新界介紹,巨型稻健壯結實,莖稈直徑粗約1釐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強,還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蔭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蟲子為食,同時,魚、青蛙、泥鰍等動物的排洩物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
夏新界說,巨型稻擁有產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強等特點,且生長週期與青蛙、泥鰍生長週期同步,可同時管理,節約人力與資金成本,透過採取“巨型稻+青蛙+泥鰍+魚”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相比常規水稻,巨型稻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個頭高,產量高,效益也高。”採訪中,夏新界一陣見血地指出,巨型稻不光個頭高,產量、效益也不容小覷,是水稻中的“高富帥”,一畝可多收,實現糧漁共贏。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可是倍受青睞的“香餑餑”。
每斤價格在2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2萬元。“魚、青蛙、泥鰍在自然無公害的環境中生長,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紹,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鰍約3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收益在5萬元左右。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劉偉”:你直接說 是不是轉基因就得了 轉基因的話就滾蛋!
網友“瞿哥”:20塊一斤你回收?
網友“火娘女”:牛b給我來100斤種子
(2017-10-11)
2017年10月5日,國慶中秋長假已過半,很多有假期的人都選擇了外出旅遊或走親訪友,但對於家住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楊亭村,今年71歲的代家義可沒有那閒功夫,國慶假期這些天只有一門心思的把成熟了水稻趕緊收割回來才是當前最要緊的事。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代家義夫妻倆來說,除了春節之外,其他節日都不重要。因為其他節日裡不是播種就是收穫季節,所以身為農民的他們對假期也就沒了任何概念。這不,國慶長假的這些天天氣預報都有雨,可是代家義的三畝水稻田正是豐收時,如果不抓緊給收割回來,一年的主要收成可就泡湯了。
雖然天氣預報報的這些天有雨,可實際上天氣卻是時睛時陰時雨,這讓代家義很是惱火,若是陰天也罷了,可是說不準又要下雨,管不了那麼多了,代家義和老伴商量著能收割多少就收割多少,先把田裡的水稻拉回來總比泡在水裡強。
於是,夫妻倆趁著沒有下雨的功夫,將田裡的水稻收割裝滿一板車就往回拉,遇上上坡路段時,代家義老伴就在前面拉,他在後面推,原來代家義告訴記者自己患有胃病和氣管炎,所以使不上勁,若是使勁大了就會犯病,一路上夫妻倆你拉他推的從稻田裡將滿滿一車的水稻拉了回來。
到家後顧不上歇息,代家連忙把板車上扎捆的水稻往下卸到稻場上立著,老伴則忙著瑣碎的家務活,順便將門口平板上晾曬的南瓜籽翻一下,還有一些被風吹到地上的給一粒粒撿起來。代家義的老伴告訴記者,這些南瓜籽是曬乾了準備過年來她家走親戚炒著當零食吃的。
而代家義介紹,他們家其實條件很不好的,原來的幾畝田都被流轉給村裡了,但身為農民的他們又不想這樣閒著,就準備在周邊找點零活幹幹,但由於年歲大了,很多用工的地方都不要他們。實在沒辦法就又租了人家幾畝地種了水稻,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總不能在家坐吃等死吧?
所以趁著現在還能動就多動點,雖然一年辛苦下來,幾畝田的水稻也僅能勉強維持日常吃飯,但總比花錢買米吃要划算。可是記者還是有些納悶,那他們的子女呢?總可以來贍養他們呀,但代家義告訴記者,兒子身體也不是很好,常年遠在東北大連打工,一年辛苦下來能保住他們自己就不錯了,哪還能照顧到他們。
而一個女兒畢竟是嫁出去的人,偶爾回來看看他們就已經不錯了,可指望不上他們什麼,再說了各有各家難,作為父母的總不能依賴他們吧?代家義夫妻倆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說上午將這些水稻拉回來,等到中午吃完飯後就用脫粒機脫粒。
而在他們的廚房裡記者看到,大鍋裡煮的滿滿一鍋稀飯,原來他們是早上煮的帶中午吃的,可是記者還是不解,這麼稀的飯怎麼能管飽,那幹這樣的體力活一下不就餓了嗎?代家義告訴記者說,由於幹活太累吃太乾的飯吃不下去,雖然稀飯有點稀,但可以少吃多餐,權當是喝水。再說吃什麼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是能不能搶在下雨前將田裡的稻子全部收割回來。關注人間冷暖,溫暖你我。更多精彩圖片故事,請關注大魚號:八百里皖江。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使用者kp“cj”77”:都是這樣。誰會有時間記得假期
網友“傻瓜。”:我們在農村,白天也是一鍋粥,收稻穀天太熱了,根本就吃不下飯。這幾年機械化了,還輕鬆些,早幾年白天黑夜的割稻穀,回來連夜脫粒,現在就拿著袋子去田邊等著收割機,相對來說已經很輕鬆了
(2017-10-06)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取樣的海水稻進行手工脫粒。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收割耐鹽鹼水稻。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甜到憂傷”:好訊息
網友“卩丶稜佧丿”:發財
網友“萬里山川任我行”:別出來害人了
網友“保衛太陽”:太振奮人心了,中國走在世界的巔峰!
網友“qzuser”:海水稻不是湛江市的陳日勝先生髮現的麼?怎麼又變成袁隆平先生的了?
(2017-09-29)
華龍網9月30日16時訊(通訊員 吳平)近日,筆者在重慶市梁平區復平鎮安平村看到,村民郭德梅正在自家地裡打理著一種由野果馴化發展為人工種植的果子“八月炸”,成串的“八月炸”掛滿枝頭,預示著今年的好收成。
“別小看這些果子,它不僅口感好,還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散結、利尿等功效,屬於比較昂貴的果品,目前市場價一斤賣20元左右。”郭德梅滿臉笑意地介紹著,“八月炸”是自己去萬盛親戚家時嚐到的,覺得味道不錯就開始自己試種,首次種植了3畝地的“八月炸”,今年是第一年結果,預計一畝產量為2000斤, 3畝地的“八月炸”能讓自己增收10多萬。
據瞭解,“八月炸”是木通科木通屬植物木通、三葉木通、白木通植物的成熟果實,中文學名預知子,成熟的“八月炸”外皮會像榴蓮一樣裂開一道口子,露出裡面一根香蕉樣、白色的果肉,食用口感甜香濃郁,和香蕉有幾分相像,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2017-09-30)
28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預期”,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如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將能養活8000萬人口。
如果說雜交水稻讓中國人填飽肚子;耐鹽鹼水稻,則在有限耕地外打開了新的增收可能。將糧倉建在不毛之地,讓滄海變為桑田,曾經的夢想,正變為可能。袁老,這些年您為國家增了多少糧,人們的敬意就有多重!
(2017-09-29)
“我個頭1.75米,巨型稻比我還高,接近2.2米。”今日,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百畝巨型稻試驗田裡,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挺直腰桿與“巨人稻”試比高,水稻個頭足足比他高出了40多公分。
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樣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1.8米,最高達到2.25米,個頭堪比姚明。稻田裡,泥鰍遊,青蛙跳,禾下乘涼不再是夢。
“我做過一個夢,夢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那個夢真是太美了。”禾下乘涼,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都在追逐的夢想。
當夢想照亮現實,從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驗田裡傳來好訊息,高達2米的“巨人稻”在長沙試種成功,八成已齊穗進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畝產突破1噸。
(2017-10-11)
東北網9月30日訊(記者 王亮 編輯 張廣義) 看到“直播稻”,你是不是會想水稻也玩起了“直播”?其實,這裡指的是不用育秧栽秧,直接將水稻播種到田裡照樣能豐收的水稻直播技術。
30日,黑龍江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重大專案“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田間測產驗收會在北方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與專家們在水稻直播技術試驗田裡一起現場測產。
“因為多收割一畝地,專家們在一起商量調整測產數字”“電腦穀物水份計現場檢測水稻水分值”“總結報告會上專家們討論測產鑑定意見的編寫”……專家們科學嚴謹的態度與高效的現代農業技術讓田間測產驗收會變得“高大上”。
現場,對採用旱直播、水直播、模擬機插3種栽培方式的試驗田進行測產,測產的品種為龍粳21號。測產結果顯示:栽培方式為水直播的產量556.2(kg/畝)比對照增產2.68%,栽培方式為模擬機插的產量541.7(kg/畝)與對照相持平,栽培方式為旱直播的產量526.9(kg/畝)比對照減產2.73%。據瞭解,我省水稻種植面積約6200萬畝左右,全省平均單產468公斤左右。
“每公頃節本增效能達3000元左右!”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專案負責人、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喜娟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稻田省去育秧生產,節約農資和用工2000多元;減少拔苗移栽,能節約用工1000元多元……
據悉,傳統的移栽水稻生產中,需歷經育秧和插秧等諸多環節,勞動強度大,水稻生產比較效益低,不利於水稻的現代化、規模化種植。為突破這一瓶頸,2013年,省農科院專家在調研的基礎上,從水稻長遠發展和節本增效的角度,向省科技廳提出了開展直播技術研究的建議。黑龍江省科技廳於2015年將“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列為黑龍江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重大專案。在即將結題之前,黑龍江省科技廳農村處所組織召開“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田間驗收會。
從傳統的人工移栽種植到直播種植,“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為我省水稻栽培引來一股輕簡風,其顯著的節本、低耗、節能、減排等特點將為我省水稻生產能力提升和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撐。
(2017-09-30)
帶著發展林下種植香菇好處的疑問,筆者對普定縣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林下種植香菇的原因與優勢進行了探訪。
上林下菇,
探索“
平地
”
到
“
立體
”。
據普定縣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希江介紹,香菇屬於好氣性真菌,生長過程需要吸收大量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樹林下沒有強光,又是天然的製氧廠,這是選擇在林下種植香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試種採取的是直接把菌棒排列著埋在地下的方式,考慮到下雨天林地積水對菌棒生長造成的影響,後期會探索搭架蓋膜,直接把菌棒放在架子上面,變平地種植為立體種植,既節約了用地,又降低了成本。林下立體種植雖然需要搭架子,但每個架子的高度可以自由設計,直接放在樹林下就行,騰出了比平地種植更多的空間;立體種植還省去了許多步驟,一年四季都能夠用注水的方式來讓菌棒保持恆溫,種植起來節約用地、方便清理。仿野生的天然種植方式不但使香菇長得大而厚,成色、形狀、口感都較大棚和平地種植的要好許多,半年一換的菌棒廢料還能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茶園,可謂“一舉雙得”。
上林下菇,
實施“單品”到“多品”。
汪希江告訴筆者,第一批香菇採摘後,準備採取樹木腐殖質覆蓋栽培、落葉覆蓋栽培、直接埋地下栽培、覆蓋薄膜栽培等對比試驗,從中篩選最佳栽培方案,力求在產量和品質上得到新突破,引導廣大農戶發展林下香菇種植。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繼續開發、引進同類產品,以多元化的產品來適應市場需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對產品進行精挑細選,分級別銷售,讓林下食用菌產品成為新民又一特色產業。
上林下菇,
嘗試“單元”到“多元”。
據瞭解,汪希江專門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從組建合作社開始,每年都為農戶提供除草、施肥、採摘等就業崗位,需要投入資金170餘萬元,加之市場的不景氣,茶葉生產經營只有30%左右的利潤空間,於是決定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充足的製作菌棒原材料,嘗試林下食用菌種植,實行廢棄菌棒當肥料施茶園、食用菌收入彌補茶葉流轉資金的“以短養長”模式,不斷擴大林下種植面積,採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方式,與農戶形成利益聯合體,實現專業合作社、農民收入從“單元”到“多元”轉變。
據悉,今年8月,普定縣貓洞鄉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3.8元每棒的單價購入菌棒700餘棒,發展林下試種香菇,第一批香菇產量達到210公斤,並且每公斤的市場價格高於普通香菇1元,試種獲得初步成功。(曾加國)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