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說,十九大報告為高校改革發展明確了時間表
“清華將把主要工作放在人才培養上”
昨日,十九大北京團代表、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在會議駐地接受記者採訪。劉平 攝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教育強國是它不可或缺的部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是清華大學必須承擔的責任。”十九大北京團代表陳旭來自教育界,對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要求,她感受到清華大學使命重大。
十九大北京團代表連日來熱烈討論十九大報告,討論十八屆中央紀委工作報告和黨章修正案。因為代表發言積極,多次出現會議“拖堂”。
十九大代表、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是第一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她說,討論中代表們對這份報告形成了共識,認為十九大報告將對我們國家現在和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必將影響世界的發展。“報告提出很多重大的理論成果,這些天我們的討論只是初步的,還要帶回去深入學習領會。”
陳旭說,十九大報告對國家歷史方位的判斷非常精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判斷應該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判斷,也是一個影響全域性的歷史性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裡也說,進入新時代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工作都提出許多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
報告為高校改革明確時間表
結合到實際工作,陳旭談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於高校今後怎麼做指明瞭方向,所以她深感承擔的責任重大,壓力也很大。
具體到高等教育,這些年發展很快,特別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方面。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0%,比預期提前五年實現。2016年,這個比例繼續提升到42.7%,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迅速發展。
陳旭說,目前,我國成為在學規模最大的國家,也躋身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全國有2000多所大學。從這個資料上看,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數越來越多,大眾化程度和教育公平得到有效改善。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陳旭代表坦言,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相比,高等教育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首要需要是教育,這是這些年辦學中深切感受到的。無論是學生,還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包括國外青年學生,對教育需求都大大提升了,需要更好質量、更高層次的教育。
十九大報告為高校改革發展明確了時間表,制定了任務書,繪就了路線圖。陳旭認為,報告提出的要求,正是中國教育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建立“雙一流”】
清華投入更多經費培養人才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今年國家公佈了“雙一流”的計劃,按照建立雙一流的目標,2020年有一批學科和若干大學進入到世界一流,到2030年有一批大學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
陳旭說,清華大學要承擔起建設雙一流的目標。今年7月份,清華大學召開學校的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到2020進入世界一流,到2030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到2050要建成世界頂尖大學”的奮鬥目標。“學校師生對這個目標非常擁護,信心十足,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目前,清華大學將把主要工作放在人才培養上,把更多經費投入到教育教學改革、辦學條件、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上,“錢要花在刀刃上。”陳旭說。
清華大學的目標也正好契合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陳旭認為,在黨和國家的發展中,實現學校的發展,也要為黨和國家宏偉目標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支援雄安建設】
清華老師參與雄安專項規劃
清華大學一直以來堅持把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統一起來,著力解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度參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清華大學在支援雄安新區建設方面,結合新區定位,清華考慮把雄安新區作為學生創業創新聯盟的一個基地,這個聯盟由150多個學校、50多家企業組成,將來會組織一些實踐活動。
陳旭說,清華大學十分關心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劃,目前,雄安新區的一些專項規劃,比如生態、水資源,交通等方面都有清華的老師參與,這也是清華透過科研力量支援新區建設的體現。
【支援首都建設】
發揮人才優勢為北京作貢獻
作為首都的高校,清華始終把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也要積極參加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把學校發展和區域發展充分結合起來,特別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強三城一區建設、推進副中心建設、冬奧會等我們都要深度參與。”她說,特別是涉及重大民生問題的攻堅戰役上,比如教育、醫療、交通、環境,清華大學將發揮好科技人才優勢,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作出應有貢獻。
伴隨著國家的強大,作為中國的高校要走到世界舞臺中央,制定了清華首個全球戰略,深化戰略實施,推動高層次國際化辦學,科技方面國際合作,全面提升國際合作水平,把學生培養成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世界上各國競爭,歸根到底還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作為清華、北大這樣國家領頭的大學要承擔世界範圍內競爭的責任。”陳旭說。
聲音
焊工的焊字,旁邊是火,上面頂著日,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性質。技術工作又枯燥又累,多少年都看不到亮光,待遇又不是特高,讓年輕人常常對焊工敬而遠之。如何培養人才?師傅首先要傳承人格魅力,先教會徒弟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再傳授技術。中國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我們要和青年人一起努力。
――十九大代表、首鋼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劉宏
看到十九大報告中的“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看到“推進教育公平”,我真覺得暖暖的春風來了,文化發展的機會多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足夠青年人學習好久好久。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既有文化素養又有藝術修養的複合型人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十九大代表、中國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