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軍方披露:“航母Style”原型為國產航母培養人才

由 鍾離綺琴 釋出於 綜合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9月6日,軍報發文指出,遼寧艦有一支多名骨幹組成的“王牌團隊”,而且這些各專業骨幹已經補充到了第二艘航母上,為我國航母事業持續發展注入了有生力量。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軍報點了3個人的名,他們培養了諸多骨幹。這3人即是“航母Style”動作原型陳小勇、“航母放鷹人”張乃剛、“士兵發明家”翟國成。

  (國產航母下水)

  “航母Style”原型已帶出數名徒弟

  文章稱,航母是全新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零起步,人才骨幹隊伍的培養同樣如此。入列之初,很多專業人才缺乏。有官兵開玩笑說,骨幹大多是“獨生子”,想找個“雙胞胎”都難。據悉,2012年,艦載戰鬥機首次著艦起飛時,合格的起飛助理只有陳小勇一人。如今,他已帶出數名徒弟,且均能獨立上崗。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陳小勇就是紅遍網路的“航母Style”動作原型之一。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艦實現完美起降,陳小勇和同事揮動右臂,指向右前方,瀟灑的“凌空一指”,被定格在鏡頭裡,使航母Style”迅速在網路走紅。

  (陳小勇【右】)

  對此,陳小勇感到無比自豪:“那驚心動魄的瞬間,每次回憶都讓我熱血沸騰。”

  “這幾個貌似簡單的動作,我已經進行過千百次的訓練。”陳小勇說:“我每天天不亮就和飛機一起進場,天黑了才和戰鷹一起回家。飛機上天了,自己就在機棚旁邊練習。”

  不論是烈日肆虐,還是寒風刺骨,陳小勇和戰友們每天都保持至少1小時以上的指揮動作訓練,中國艦載機的指揮手語就這樣起步了。

  陳小勇坦言,剛開始,他們的指揮動作十分僵硬、也不美觀,飛行員經常看不明白。磨合、適應、改進、創新……有時,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要反反覆覆練習上千遍。

  “航母放鷹人”:起飛時距殲-15最近的人

  軍報還透露,被稱為“航母放鷹人”的二級軍士長張乃剛也已帶出了好幾名透過獨立值更考核認證的起飛站操縱員。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上文提及的“航母style”正是發給張乃剛的訊號。據悉,張乃剛是遼寧艦40餘名高階士官之一。作為中國首艘航母航空保障部門起降保障中隊起飛系統區隊長,他所在的放飛小組負責殲-15艦載戰鬥機起飛前最後的確認工作,負責操縱止動輪擋,是航母艦載機起飛時距離戰機最近的人。

  (張乃剛)

  據人民網報道,遼寧艦高階士官是中國第一代航母水兵,在航母仍處於安裝施工時就進駐其中。然而,少得可憐的圖紙與基本沒有經驗可循的現狀,讓他們的“白手起家”步履維艱。張乃剛直言:“都說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連石頭都沒得摸,真的是什麼都沒有。”

  “如果沒有資料,那就去創造。”從裝備學習到外出培訓,張乃把自己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課堂上追著教員問,工廠追著師傅學。一個裝置從名稱到整個原理,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白天學習,晚上彙總,工作到凌晨是一種常態。

  (殲-15)

  “連軸轉”的工作狀態,讓他迅速成為航母起降系統的“大拿”。潛心研究,記錄了十多萬字的學習筆記,牽頭編寫了各種裝備文書。為了最佳化、驗證、完善艦載機起飛保障流程,他帶領放飛小組夜以繼日地進行了幾千次推演,確定了放飛人員的就位位置、撤出路線、手勢動作等一套起飛保障流程。

  中國航母起飛系統上的多個第一,在他的手中誕生了。2011年4月,張乃剛再次赴某地進行新裝備培訓。過硬的專業技能讓他有了“底氣”,他提出的7項改進建議被全部採納。

  航母上一種工具以他的名字命名

  軍報提及的第三位“首席”是二級軍士長翟國成。在他帶動下,遼寧艦湧現出多名“裝備革新之星”,先後為航母建設提出裝備改進意見建議數百條。

  公開報道顯示,翟國成是遼寧艦首個獲得國家專利的航母艦員。據央視報道,翟國成精通所帶區隊的10多個專業,先後保障過4型戰機。他立足本職崗位,取得3本國家專利證書和車輛應急啟動裝置等10餘項研究成果。並且4次榮立三等功、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一等獎……

  (翟國成)

  更讓這位航空保障部門支援裝置區隊區隊長驕傲的是,有一種工具,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翟國成扳手”。在一次飛行甲板作業過程中,一名艦員在操作時,扳手從供給蓋滑脫,手背瞬間被擦傷。由此引發了翟國成的思考,並著手研究改進,在戰友幫助下學會工程製圖,設計出重量輕,費力小的立式扳手。

  “是航母給了我平臺,讓我去創新。”而關於發明創造的初心,翟國成說,一切都為了能打仗打勝仗。“裝備改進一點,航母的戰鬥力就提高一點。”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