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和各州州長約定的新一輪視訊會議時間,共商下一步疫情應對措施。不過,約定時間將到未到,各州爭先恐後,紛紛出臺了各自的“鬆綁”措施,有的要全面開學開園,有的要開放啤酒館或網球場,有的要恢復酒店業並取消800平米店面規定,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此間不少媒體評論,各州搶先一步釋出,是要置默克爾於既成事實,頗有城下之盟的架勢。
默克爾似也成竹在胸,順水推舟,乾脆放權給各州,讓各州自行確定放鬆限制的尺度,但“緊箍咒”只一條,如果一個城市或鄉村地區平均10萬人口中一週之內新增確診病例超過50人,必須立即恢復有效的限制措施。按默克爾的解釋,10萬人裡50人,可以追蹤到傳染源,疫情處在“可控”狀態。如果超過50人,傳染源無法追蹤,疫情便將徹底失控。
▲圖源:Michael Sohn/dpa
這樣,德國的抗疫大戰,決定權就完全交給了這個資料。效果如何,自當後論。但對於默克爾來說,妙解城下之圍,至少暫時把“燙手山芋”扔了出去。
按德國憲法《基本法》規定,德國“是一個民主和社會的聯邦制國家”。《基本法》對聯邦和各州的立法和施政許可權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基本法》第70章規定,各聯邦州對建築和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農業、內部安全和刑罰、社會事務、城市和鄉村、經濟(包括商店營業時間、餐飲業、遊戲廳、展覽、市場、內河漁業等等)享有“獨立立法權”。由此可見,當前的限制令,凡涉及經濟和社會的限制條款,比方學校停課、商店停業等等,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各州的“獨立立法權”。
也正因如此,在3月中旬聯邦政府考慮全德統一行動,採取限制措施時,要求維護聯邦制、保障各州獨立性的聲浪就很高。所以,作為聯邦政府總理的默克爾,每一步抗疫措施,都要與各州州長開會商量決定,而且聯邦政府的決定,也只不過是“建議”,最終需要每個州各自走法律程式,出臺措施。
▲圖源:dpa/Hannibal Hanschke
就拿一個“口罩強制令”來說,默克爾在4月15宣佈放鬆限制逐步迴歸正常的同時,“強烈建議”民眾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在接下來的一週時間裡,各州陸陸續續頒佈了“口罩強制令”,有些要求坐公交時戴,有些要求進商店時戴,有些要求出門就戴,有些看別的州規定了這樣,趕快再補上一條,拉橫線對齊。保留了各州自由發揮的空間,但路人看著,不免感覺眼花繚亂,捉急搓火。
默克爾作為連任近15年的德國聯邦總理,歐洲最有名望和權腕的政治家,自然深諳箇中滋味。一開始,默克爾便“挾專家以令諸侯”,在3月份第一次就疫情召開發佈會時,默克爾就宣告,從現在開始,一切都聽專家的。她引用了柏林夏利特醫院病毒研究所所長德羅斯滕的言論,稱德國可能將有60%至70%的人被感染,政府的所有措施,就是減緩疫情蔓延速度,為醫療系統贏得時間,等待疫苗問世。專家意見如此,各州如果不採取限制措施,哪個州政府、哪個醫療體系,都擔不起六七成人口感染的風險。
▲圖源:t-online.de
這個德羅斯滕,很快受到媒體熱捧,有些媒體甚至稱其為“新冠總理”。然而,就是這個“新冠總理”,後來卻被默克爾晾涼了。默克爾4月15日宣佈放鬆限制時,顯然不是聽取了這位德國最紅病毒專家的意見。這位“新冠總理”似乎也膨脹得很,連連和默克爾唱反調。在默克爾宣佈放鬆限制之後,德羅斯滕多次表示,政府決定“鬆綁”過早,可能導致前功盡棄,甚至引發第二波“更為糟糕的傳染潮”。據《圖片報》透露,默克爾在和各州州長視訊會議上,毫不客氣地對專家提出了批評,尤其對這個德羅斯滕,說他“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這樣的專家豈不是太不可信了?
不過,德羅斯滕此刻卻不是唯一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德國官方防疫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維勒5日在影片釋出會上強調,德國第二波傳染潮“不可避免”;另一位在疫情爆發後同樣紅得發紫的專家庫克勒6日也藉助《時代》週報發出大聲疾呼,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進一步放鬆限制、比如學校全面復課,“萬分危險”。
▲圖源:Britta Pedersen/dpa
默克爾放話“從現在開始一切都聽專家的”,也就過去了一個多月,但現在各路頂級專家發聲反對放鬆限制,默克爾卻置若罔聞,為什麼?
近日還有一個話題,就是“生命優先”還是“經濟優先”。這樣的爭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面的這個“為什麼”。政治家的高明,也許便在於遊刃有餘地“走鋼絲”,掌握好平衡,才能抵達最終的目標。
握有最後發言權的是民意。德國電視二臺最新“政治晴雨表”表明,55%的德國民眾支援政府放鬆限制的決定。默克爾的聯盟黨當前支援率為39%,比疫情爆發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默克爾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政治家,如果願意再度競選,連任將無懸念。
只是,依然充滿懸念的,是疫情的下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