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在那裡紮根,奮鬥出充實、幸福的青春。”循著這樣的想法,大學畢業後,我報考了雲南省選調生,來到麗江市玉龍縣太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轉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從初來乍到時的高原反應強烈、和群眾語言溝通困難到一天步行20公里、一週跑12個部門、一月記滿3個筆記本,我逐漸愛上了眼前這方土地。
太平完小是太平村唯一的一所學校,第一次步入校園,映入眼簾的是搖晃的桌椅、破舊的教學裝置,還有孩子們見到生人時膽怯的目光。必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暗下決心要幫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求學環境。一番努力後,70套全新的桌椅、15臺便捷的電腦、精美的文具、溫暖的手套和冬衣、專業的足球場“排著隊”來到了太平完小。捐贈儀式上,看到孩子們純潔無邪的笑臉,我忍不住落淚了。他們是大山的精靈、未來的希望,理應被呵護和關愛。有個學生送了我一個裝著種子的小燈籠,我把它掛在了床頭,此時,種子正在慢慢“發芽”,向著希望的方向生長。
基層的工作繁瑣、辛苦,剛走出大學校園的我一時難以適應。有一次弄完手頭工作,準備休息時已快凌晨3點,太平村的深夜寂靜無聲,獨自在異地他鄉生活的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掉下了思鄉的眼淚。但是淚水並沒有模糊仰望星空的雙眼,擦乾淚水,我看到了更大、更亮的明月。
村裡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黨員,雖然年邁腿腳不便,但每次組織黨員活動,他都會拄著柺杖前來參加,從不缺席。我登門看望時,老人翻出精心儲存的記事本,津津有味地給我講述他當年的故事。故事距今很久了,但老人勤勤懇懇為民服務的溫度還在;本子破舊泛黃,但老黨員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初心依舊清晰。講完故事,老人拉起了二胡,邊拉邊唱《阿佤人民唱新歌》,在斷斷續續的歌聲中,我看到老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而我也流下了感動的眼淚。有時,信仰的力量看似很細微,細微到難以察覺;有時,信仰的力量又無比強大,強大到浸潤靈魂。
我駐村以來的3次落淚,也意味著自己經歷了3次成長。記得詩人艾青曾說過:“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融入太平村之後,我逐漸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作者為雲南麗江市委組織部駐太平村第一書記,本報記者易舒冉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