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山村的“退化”是歷史和發展的必然。
遂昌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地廣人稀、分散而居是鄉村的整體特徵。傳統的農耕時代裡,在一些偏遠的高山村,自產自銷的經濟模式是適用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的發展,閉塞的居住環境和滯後的交通已經制約了農村的發展,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謀生,“半空心村”“空心村”逐漸增多,留守老人的生活無人照料,醫療條件很難有大的改善。即使政府增加投入改善交通等基礎條件,也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人氣不足的問題。
如何正確對待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關係、科學處理鄉村退化與活化的關係、合理解決資金少與建設多的矛盾關係?遂昌用“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交出了答卷。
“跨山統籌”、推進空間重構。遂昌將“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納入“一城五區”(天工之城、未來都市區、有機更新區、生態工業區、紅綠融合區、鄉村富民區)生產力佈局統籌考慮,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退化與活化並行,讓更多祖祖輩輩生活在高山遠山地區的農民搬出大山、融入城鎮、實現增收致富奔小康。
商品住房安置、遷建安置、兜底安置和其他安置四種梯隊式安置方式給了搬遷農戶更多選擇,可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資源整合後,可以留出更多的資金和建設資源,一方面有選擇性地最佳化城鄉,加快人口集聚、加速城市化程序,真正實現群眾的“安居夢、脫貧夢”;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保護、開發鄉村,為鄉村振興謀篇佈局。
未來的鄉村,應是生態與發展並進,鄉愁與實用並存,美麗與創富並舉的特色鄉村。這就需要退化的同時,兼顧活化。部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鄉村特色明顯的村莊,引資本上山,盤活資源,加速動能轉換和生態價值轉化。
在這點上,遂昌已經開始推進生態修復、新市民融入、資源盤活、就業促進“四項行動”,希望用“情境鄉村”“數字鄉村”“未來鄉村”的建設組合拳,變道轉型,為縣域高質量綠色發展打下基礎。
來源:麗水日報 作者:曾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