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十而已》給了30歲女性三個“答案”

由 酒書端 釋出於 綜合

劇照

文 | 陳子非

近段時間以來,一直熱播的《三十而已》迎來了結局。三個女主人公顧佳、王漫妮、鍾曉芹有了各自的人生走向。

或許,結局無法令所有觀眾滿意,但三個女主人公卻都收穫了沉甸甸的成長。

在一般的說法中,“三十而立”。立,意味著你得成家立業了。在現實生活中,“立”帶給女性的壓迫感則甚於男性。在老一輩人眼裡,三十歲之於女人就是一個坎兒,過了三十歲,在婚戀市場上就是“剩女”,市場競爭力會不斷下降。

反之,通常意義上,男人三十歲往往意味著人生最華彩的階段才剛剛要開始。

社會對女性的年齡更加苛刻,而《三十而已》正是想要突破“三十而立”對女性的束縛。三十“而已”,其實意味著人生也才剛開始。

只不過,要讓女性說出“三十而已”並不容易,因為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對此,女性們又該如何做到?

《三十而已》透過三個女性的人生路徑,試圖為女性提供答案。

顧佳

顧佳給出的答案:女性不必苛求自己完美

這是很多女性陷入的一個誤區:想要活得灑脫,想要無視年齡的束縛,就必須讓自己的每一個角色都做到完美。

剛出場時的顧佳就是這樣的。她是完美的太太,完美的媽媽,完美的賢內助。她竭力維持著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家庭。

為了維持這份完美,她也付出了太多。網路上流傳著一張顧佳一週的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她時刻繃緊著神經,生怕哪一個環節出現紕漏。

但她害怕的最終還是發生了,丈夫出軌,公司關了,家庭散了。就像手裡握沙,越緊流失越快。她對完美的追求,讓自己精疲力竭,也埋下了與丈夫價值觀的分歧。

女性可以不完美。呼籲女性完美的論調背後,暗含的是對女性的一種“規訓”,要求女性在“妻性”“母性”以及女性作為職場女性的“個體性”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要求女效能“主內”又能“主外”。女性應該拒絕這樣的“苛求”,女性有權輕鬆上陣。

王漫妮

王漫妮給出的答案:女性不妨正視自身的追求

男性的慾望常常被稱之為“有事業心”“有魄力”“敢追求”。而女性對於物質、對於情感的追求就被認為不可思議,很多人動輒就把“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的大帽子扣過來。

但王漫妮毫不掩飾她對物質、對美好生活以及美好愛情的追求,她的身上有強烈的務實主義色彩,她不僅要很多愛,也要有很多錢。而正是這份渴望,支撐著她多年漂泊在外打拼,並且在三十歲的關頭,敢於下定決心出國留學。

就像女性學者朱雪琴指出的,“多樣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社會交際的減少,包括髮展情慾的能力和機會的匱乏等,都是女性貧困的具體方面。這些貧困,嚴重束縛著女性開發和創造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在遭遇變故時,很難有兜轉運作的空間。”因此,女性需要正視自己的所想與所求,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勇於放手去為之奮鬥,這本身就是女性進步的一種表現。

鍾曉芹

鍾曉芹給出的答案:獨立

“三十而立”,與其說是成家立業的“立”,毋寧說是獨立的“立”。獨立指涉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獨立,更難的是精神上的獨立——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是否敢於勇敢追求?當追夢過程面臨種種挑戰,你是否有直面和承擔的勇氣?

戴錦華教授有這樣一個說法,“女性主義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男女平權,更不是兩性對抗,而在於以女性的整體生命經驗作為新的文化資源,為世界提供想象力空間和新的創造。我們需要一個不同於現代邏輯,不同於男性邏輯、父權邏輯、資本邏輯的現實……去想象和創造一個更合理的別樣的未來……這是女性文學和女性文化最富意義的部分。”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三十而立”(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是一個男性邏輯、父權邏輯的事實,那麼“三十而已”則是一個以女性生命經驗為資源的新的年齡想象和現實想象——三十歲不過而已,不要為年齡所束縛、不必為全方位完美而過度消耗,而是獨立、勇敢、自由地去實現你自己。

當然,如果社會能夠認可“三十而已”,那麼受益的不僅僅是女性,也是男性。

□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李坤晉 校對:盧茜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