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戰略調整和中國的選擇
近期,以5月20日白宮釋出《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指標》(簡稱《戰略指標》)報告為代表,特朗普政府不斷進行程式化、系統化對華戰略的試水。6月下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學者,就“美國對華戰略調整帶來的挑戰和中國的選擇”舉行了系列研討活動,現摘編部分與會專家觀點,以饗讀者。
美方試圖驅動制度和價值觀之爭成為對華關鍵博弈場
傅瑩(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
白宮釋出的《戰略指標》包含了根據形勢變化而更新的政策思考,更加明確地否定美國過去歷屆政府推行的對華接觸政策,更加激昂地渲染中國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和“挑戰”,更加具體地描繪對華競爭的路線,意識形態對立的含義更濃,可以認為美國對華競爭性新戰略朝著成型又邁進了一步。
《戰略指標》和近期蓬佩奧等美國政要的一系列講話將矛頭指向中國治理和執政黨,將“價值觀挑戰”列為中國對美三大挑戰之一,突出中國內外政策的意識形態根源,似乎在刻意把中國包裝成當年的蘇聯,其意圖無非是將政治和安全因素推到美中競爭的優先位置,為脅迫企業和經濟界接受“脫鉤”提供依據。究其原因,還是美國強硬勢力要咬緊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不想讓雙方在抗疫中的合作需求緩和競爭,進而分散乃至打亂他們的“戰略部署”,相反,他們試圖藉機強化競爭。
新冠疫情前,西方思想界已經開始擔心,中國作為非西式民主制度國家的成功,帶來稀釋西方價值觀號召力的效應,這進一步印證了美西方在冷戰後試圖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統領世界的不成功。中美兩國迎戰新冠疫情的表現大相徑庭、高下立判,讓外界不得不承認,中國模式在維護國民生命安全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方面是有效的。
在美國戰略界看來,中國的崛起不僅是對美國現實利益和國際地位的挑戰,更是對美國的制度穩定和價值輸出的威脅,這是更具深層意義的挑戰。從中方角度看,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企圖,現在更是試圖挑釁中國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因此中方必須堅決鬥爭。
看今天的美國對華政策調整,不能低估一些政客出於各種利益的考慮刻意誤讀、誤判中國和由此可能對兩國關係帶來的傷害,會讓兩國關係偏離正軌,但是也不必高估他們改變歷史潮流的能力。歷史人物是否成功,關鍵取決於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美國已不具備冷戰剛結束時的那種影響國際事務和國際關係的絕對強勢地位,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夠的號召力掀起一場對華全面戰略圍堵和意識形態圍獵的世界浪潮。
中國堅決維護自身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安全,反對外界任何干涉國家內政和改變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的企圖。同時,中國也不以消滅其他制度為目標,更不會重走美西方向世界推廣自己價值觀的老路。
要實現新時期的大國關係穩定,雙方需要透過對話和談判加深對彼此核心利益、制度尊嚴、價值體系的理解,按優先順序梳理各自和共同關切的清單,爭取就行為邊界達成共識和必要的默契,逐漸培育尊重對方關切和恰當的利益交換的習慣和能力。中美關係進入了新階段,雙方既存在觀念、目標、路徑上的差異,同時也有著維繫現存體系和總體和平合作大勢的共同責任,兩國人民在世界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
維護自身發展權是中國對美鬥爭主題
章百家(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在中美業已開始的博弈中,美國要維護的是全球領導地位,中國要維護的是自身發展權。這是當前中美矛盾的核心。這一矛盾在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接近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生。然而,客觀地看,中美雙方的目標並不在同一層次,中國沒有取代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意願,事實上也不具備這種實力。這就為中美避免零和博弈留下了空間,雙方在這場鬥爭中都有一定迴旋餘地。
的確,現存的國際秩序和國際治理體系需要改進,但這種改革只能是逐步的,需要各國之間的協商與合作。
儘管當前中美關係處於困境之中,但兩國仍有機會避免走上大國爭霸的老路,也可以做到競爭與合作同在,最終實現雙贏。前提是,美國認識到,造成其全球影響力下降的既有自身內部的原因,也有對外政策的失誤,而不是因為中國的挑戰;中國認識到,維護自身發展權是這場對美鬥爭的主題,而不偏離這一主題。
零和博弈只會兩敗俱傷。面對困局,中美雙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剋制與遠見。要有耐心,保持溝通和談判以避免緊張關係不斷升級。如若不能,也要儘量避免陷入對抗。
無論雙方關係處於何種狀況,都要為轉圜留下餘地。美方尤須認識到,若以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作籌碼,將嚴重破壞兩國關係的基礎。
政治誤判反映改變中國體制的幻想
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在6月24日發表講話,“反省”過去幾十年的美國對華態度,指責過去歷屆美國政府對中國做出了“誤判”,以為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會將中國引向“政治自由化”。這是觀察和處理對華關係的美國人中間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另一種有代表性的看法聲稱過去同中國的經濟合作讓美國“吃了大虧”,中國“佔了大便宜”。這兩種觀點相互呼應,異曲同工,都說過去美國對華接觸和合作政策是“走錯了路”,主張美國應向中國全面施壓。
實際上,自1972年中美關係緩和以後,美國對華政策一直堅持牽制、打壓與交往、合作並舉的“兩手”。在國際安全領域,中美兩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合作促進了中南半島的和平,牽制了霸權主義擴張。在本世紀初,兩國的戰略協作打擊了國際恐怖活動,維護了朝鮮半島和伊朗問題上的無核化原則。上述合作,以及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諸多合作,都是美國自覺自願參與的,對美國也是有利的。而在經貿領域,中美雙向投資、雙邊貿易、金融合作,都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美國資本向來是趨利的,哪裡有美國“單方面吃虧”的道理?在國際安全和經貿領域,兩國關係都是合作與摩擦並存。
至於在政治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所謂“誤判”,其實只反映了一部分美國觀察家的幻想。中國的政治主流一貫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從來沒有動搖過,沒有給過美國人幻想的空間。美國的政治主流、輿論主流,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才不斷攻擊而不是肯定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美國過去的“兩手”政策,從來都是有利於維護美國長遠利益的,而現在改行全面打壓戰略,既短視,也有損美國的長遠利益。
美國對華政策從軟硬兩手轉向全面施壓,既有中美實力日益接近的結構性原因,也有美國對中國政治的看法越來越負面的原因,同時還有美國國內政治極化、社會矛盾和種族衝突激化的背景。特朗普政府在對華關係中不斷“甩鍋”,企圖以攻擊前任政府對華政策來達到國內政治目的,對此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
指責中國軍事行動咄咄逼人是不講道理
姚雲竹(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少將)
美國政府一直關注中國軍力增長,指責中方採取擴張的戰略態勢和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破壞地區穩定,挑戰國際規則與現行安全秩序。事實上,中國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國防與國家總體發展同步協調進行,不搞影響發展、損害民生的軍備擴張。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著廣泛的海外利益,中國主要透過開展多邊合作和維護現有國際秩序保障這些利益。中國少量的海外軍事存在,既是為了履行國際責任(如亞丁灣護航),開展防務合作(如聯合演練、艦艇互訪),也是為了危機時更好地保護中國海外國民和資產的安全(如執行海外國民撤運任務)。這與美國在全球部署兵力、建立海外基地網路、組織軍事同盟、動輒發動戰爭的做法大相徑庭。
中國所處的地緣戰略環境複雜嚴峻。透過和平談判,已經順利解決了與12個鄰國的陸地領土劃界,正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或控制與鄰國的海洋領土權益爭端。而正是由於美國對中國實施高強度海空偵察和侵犯主權的“自由航行行動”,兩國艦機才會有頻繁相遇的危險事態。只要看一看危險事態發生的地點——都在中國、而不是美國周邊海域,甚至不是茫茫大洋之中——就可以明白是中國還是美國正在進行咄咄逼人的挑釁!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發表的2020年鑑,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只相當於美國的1/18(320∶5800)。中國實行“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保持“精幹有效”的核武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燬核武器。而美國已經退出《中導條約》,不願與俄羅斯繼續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揚言要重新開始進行核武器試驗,正在從全球核秩序的構建和維護者轉變為破壞者。在此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核武庫橫加指責,給中國貼上“破壞國際秩序”的標籤,就更沒有道理。
白宮對華指責充滿謬誤很不專業
達巍(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美國政府要批評中國、調整對華戰略,那是他們的自由,但他們發出的指責充滿謬誤,很不專業。舉幾個例子:
白宮宣稱美國過去的對華戰略建立在期待中國政治制度發生變化的基礎上。然而,美國國內很多中美關係的長期研究者和實踐者卻認為,美國過去並沒有這個期待,美戰略界對此至少是沒有統一意見的。
再比如,白宮總是說中國沒有履行入世承諾。這裡可以引用世貿組織(WTO)前總幹事、中國入世時的歐盟談判代表拉米的觀點,他在2011年就表示,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的成績可以得到“A+”。2018年他再次表示,“中國沒有欺騙,美國錯了,中國遵守了當年簽下的WTO承諾”。
白宮宣稱中國在境外傳播反西方意識形態,似乎在使用觀察蘇聯共產黨的視角觀察中國共產黨。中國確實重視海外傳播,但是其目的是增進各國對中國的瞭解,改善中國國際形象。中國共產黨在全球傳播的意識形態到底包括什麼系統性的內容呢?世界上又有哪個國家在中國的宣傳下,全面照搬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呢?
白宮宣稱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公司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讓人不解的是,如果華為公司這麼危險,美國政府為何一直拿不出具體的證據來證明,華為在何時何地以何方式危害了美國安全?再有,白宮在討論應對中國的原則時,搬出了“自由”“開放”“基於規則”,這些恰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核心原則。過去幾年,對這一秩序破壞最大的,不正是不斷退群築牆、推動脫鉤、將國家間相互依存“武器化”的特朗普政府嗎?
美對華戰略凸顯敵我二元對立思維
安剛(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世界知識》雜誌編輯)
美方宣稱今後的對華戰略將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為指導。回顧美對外戰略中的現實主義傳統,影響最大的是里根時期的“以實力求和平”現實主義思想,即“里根主義”:美國在冷戰時期並不十分有利的形勢下,透過大力渲染擴充軍備、擴大核威懾,將蘇聯誘入軍備競賽陷阱。
近些年,面對俄羅斯復興、中國崛起等挑戰,美戰略界一些人積極倡導“進攻性現實主義”,基本判斷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註定了大國競爭的悲劇宿命,主張以進攻的思維和行動提防對手、捍衛霸權,這一思想被當下掌控華盛頓政治的右翼勢力奉為圭臬。“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正是“里根主義”和“進攻性現實主義”的雜糅。
在現實主義者看來,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國家間爭奪權勢的鬥爭。國家只能透過一較高下實現權力更迭,而對權力的無一例外的追逐導致衝突和戰爭,從歷史上看也的確如此。但歷史不可能被簡單複製,特別是在全球體系和國際制度高度發展、科技形態不斷進化的今天。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的現實已無法用簡單的敵我二元關係予以說明,更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大國保持節制和審慎,透過和平共存、合作治理、互利共贏實現權力的和平合理再分配。大國的對外戰略實踐接受現實主義的絕對指導是悲哀的,由激進分子掌控更是危險,呼喚多邊主義、國際包容以及外交的迴歸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