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勤一一(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看了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個故事印象深刻:

優秀生茉莉忽然自殺離世,事出突然,看似毫無徵兆。痛苦不堪的媽媽尋找愛女的死因,透過技術讀取了茉莉的記憶。

這才發現,原來乖乖女茉莉一直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中,父母眼中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完美的茉莉,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個無法糾正的“錯誤”。

劇情扎心,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用自以為的“正確”來定義孩子的父母。

被父母的“正確“定義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與父母產生“離心力”

曾看到一個網友的故事:

父母很關愛她,但是在她的心裡,她與父母之間就像隔了一堵透明的牆壁。記不清楚,這種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也許是,每次吃飯添碗時,媽媽的絮絮叨叨:

少吃點吧,你都穿XXL了。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矜持一點。

也許是,每次不小心丟東西,不小心受傷,不小心闖禍時,媽媽的冷嘲熱諷:自己不操心怪得著誰。

也許是媽媽強迫我放棄設計,報考熱門專業。

也許是第一次帶老公見家長,媽媽對老公的左右嫌棄。

也許是工作多年,從不問我開不開心,只問我有沒有耍性子,得罪同事,得罪領導。

在父母的世界裡,孩子是最寶貴的寶貝,他們對孩子關懷而熱絡;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從未真正在場過,他們的面目早已模糊。

《茉莉》中,有一幕溫馨而又壓抑:

鏡頭裡,媽媽溫柔地問:你長大以後想要當什麼?

孩提時的小茉莉稚氣地回答:我想當收銀員。

媽媽語氣依舊,臉色明顯不高興,糾正道: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呀!要當會計師。懂嗎?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鏡頭並沒有對準小小的茉莉,只能聽到她擺弄收銀臺玩具的“叮叮”聲。

我們沒有聽到的,是她內心對“正確”的困惑和迷惑。

怎麼“我”要當什麼,我自己的選擇還錯了呢?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因為其不確定性而美麗。

如果從一個孩子出生開始,就被規定只能走一條父母認為“正確”的路,她的人生該是多麼無趣。

父母剝奪了孩子嘗試不同和追逐自我的權力,只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失去“自知力”

“自知力”是能準確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且能尊重它,真誠地表達它的一種能力。

《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寧靜格外受人喜愛。

網友說,寧靜最吸引人的是她的自知力和展現出來的真實。

人人都說,寧靜敢愛敢恨、無所畏懼,卻很少有人看到她硬殼下的脆弱。

在採訪中她說,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棍棒教育,讓她極度沒有安全感。差一釐米的距離就到了自閉症的地步。

後來,遇到第一任丈夫保羅,並沒有多深的感情,對方一求婚,寧靜卻立馬就嫁了。

結婚當天又後悔了,她感到自己可能並沒有愛這個男人到相伴一生的程度。

其實這不是輕率,而是在被否定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太需要來自外界的“肯定”。

主持人問寧靜心理年齡多大,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長大,因為大人的世界不好玩。

我們今天看到的“乘風破浪”的寧靜姐姐,她也曾一度丟失“自知力”,面對情感和生活,不知道如何表達和選擇。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她自己才知道,這場尋找“自知力”的路走得有多艱辛。

寧靜無疑是內心強大的幸運兒,可以在浴火中涅槃。

我們普通人可就未必那麼幸運了。

朋友小月,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

她溫溫柔柔,脾氣很好,臉上每天掛著微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凡事總是先替別人考慮。

很長時間沒見。後來得知,她竟然患上了微笑抑鬱症,已經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聽話懂事”,告訴我們“多為別人考慮”才是“正確”的。

於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先責怪自己,給自己的情緒打上各種標籤,第一時間想解決方案。

被“正確”的指揮棒指揮太久的孩子,習慣性地把內心的感受掩藏起來,漸漸喪失了“自知力”。

每天帶著“微笑”面具在生活,在外人看來和風細雨,實則內心麻木壓抑。

失去了自知力的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快樂。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喪失“生存力”

《茉莉》中,茉莉跳樓的一幕格外令人心碎。

她走上陽臺,脫掉鞋子,像一隻垂死的鳥兒,頭朝下落了下去。

下落的動作和弧度無不透露著四個字:生無可戀。

影片的主線是媽媽一直在追問:是誰殺死了我的女兒?

最終懸念揭曉,茉莉媽媽崩潰承認:茉莉是自殺的,但是害死她的兇手,是我!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茉莉媽媽認為:生小孩就像投資一樣,小孩書讀得好,才是我們父母最大的成功。

她有自己的“正確”觀,並用它嚴格要求茉莉;

茉莉愛閱讀課外書籍,媽媽卻認為念好教科書才是正確的;

茉莉想晚歸,跟朋友一起參加自己崇拜的作家的分享會,媽媽提醒她九點按時回家才是正確的;

茉莉熱愛寫作,媽媽卻認為當醫生或銀行家才是正確的……

因為媽媽愛你,所以你要活成我希望的樣子;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我要用我的愛控制你。

印象深刻的一幕場景是:茉莉收到媽媽的微信,滿臉笑容瞬間凝固,手都開始不由自主地發抖。

最終,她獨自離開期待已久的作家分享會,孤單地在按時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哭,背影蕭瑟。

然而進了家門,她卻平靜得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令人心疼不已。

因為在媽媽的“正確”觀裡,如果事情沒有做“正確”,那麼你連哭的權力都沒有。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父母把孩子控制得過緊時,會讓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的杏仁核變大,前額質持續緊張,造成孩子反覆受到焦慮和抑鬱情緒的影響。

媽媽“正確”地對茉莉方方面面的“控制”,讓茉莉活得像提線木偶一般,失去青少年原本該有生機。

茉莉媽媽的身上,有多少俗世普通母親的影子。

殺害茉莉的兇手,是她的親生母親,這是一個悲涼而令人警醒的結局。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堅持“正確”,最終輸了孩子

我們相信,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口口聲聲的“正確”,實則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是最不負責任的“短視”,只會斷送孩子的前途。

我們一味向孩子灌輸“正確”,無非是擔心和不信任他們的自控力。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提出: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成為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這世界上本就沒有所謂的天然正確和絕對正確,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性;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激發其“內驅力”,才是為人父母的大格局。

做有眼界的父母,懂得世界的廣闊和無限可能,尊重孩子彼此的差異,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快樂的、願意與我們親近的孩子。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素材營學員,二胎職場媽媽,溫暖的中年少女,用文字治癒你我,以知識反哺育兒,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00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些活在父母“正確”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