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過去,他的名字為何仍能激勵一代代中國人接續奮鬥
■井延坡
1958年3月16日,《望城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學會開拖拉機了》的文章:
“今天,真有很大的收穫,過得真有意義……吃飯的時候,還好像坐在拖拉機上似的,不停地搖晃著;拿起筷子,像握住拖拉機的操縱桿一樣,隨手拽動;兩隻腳像踏在‘剎車’和‘油門’上,自然地踏動著……”
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雷鋒。當年,他駕駛著拖拉機在團山湖肥沃的土地上馳騁,幾個月就和同事們圍墾出一個新的國營農場。
雷鋒像。資料照片
重讀這些熱情洋溢的文字,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一位青年投身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滿腔熱情撲面而來,更在字裡行間體會到蓬勃向上的時代律動。
向上的力量,源自激揚奮進的時代。那是一個艱辛探索和積極進取的時代,也是一個艱苦奮鬥和意氣風發的時代。
“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報答黨的恩情,”雷鋒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從舊社會到新中國,從飽嘗苦難到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成長,雷鋒將報答黨的恩情與為人民服務深度繫結,成為伴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誕生而湧現出來的時代楷模代表之一。1956年7月,高小畢業典禮上,他說:“將來,要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1958年春,團山湖農場,他在日記中寫道:“早一日學會(開拖拉機),早日為祖國出一點兒力量”;1958年11月,他將一份《決心書》交給鞍鋼招工組,裡面寫著:“讓我來鞍鋼學習,我願把我的青春獻給祖國”……
雷鋒寫給鞍鋼招工組的《決心書》。來源:人民網
剛來到鞍鋼,一心想做鍊鋼工人的雷鋒卻被分配到了洗煤車間開推土機,他有點不能接受。“大工業生產就像一架機器,缺哪一顆螺絲釘也不能轉動,”車間主任的話讓雷鋒茅塞頓開。從此,“螺絲釘”三個字深深楔進了雷鋒的心裡,雷鋒也心無旁騖地“鉚”在了自己的崗位上。每班都早來晚走,努力鑽研、虛心求教,他被師傅稱讚為“歲數最小、學得最好”的徒弟。
1959年1月18日,鞍鋼化工總廠門型吊車班師徒留影紀念,後排左一為雷鋒。來源:人民網
1959年5月,鞍鋼決定在弓長嶺鐵礦建一座年產30萬噸焦炭的焦化廠,雷鋒主動請戰,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從零開始建設一座工業廠房,在那個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建設焦化廠當中,他們住不好、吃不好、工作環境也不好,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信念往往比鋼鐵還要堅硬。雷鋒在日記中寫道:“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區域性的、可以克服的。只要我們有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概,是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的。”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1949年3月,毛主席曾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而“向雷鋒同志學習”這七個字為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永恆的力量,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鮮活體現,即使跨越一甲子後,“雷鋒精神”依然具有令人執著追隨的魅力。
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18歲時,雷鋒在日記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這個年輕人所追尋的,看似是自己的一生應該怎樣去過的答案,其實更是一代代中國人應當如何錨定人生的價值座標的終極答案。
在以前那個物質還較為匱乏的年代,這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鼓舞了無數年輕人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艱苦奮鬥、建設國家。從1963年到2023年,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富起來、強起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令世界矚目的深刻鉅變。
如今,有人說,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已經過時了。其實恰恰相反,波瀾壯闊的時代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了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繼續孜孜以求。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此時,正需要我們有如同雷鋒同志那樣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概,去全力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天地。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農民工”劉明群堅守崗位25年,兢兢業業地工作在環衛第一線。來源:新華社
正如雷鋒同志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幸福依賴於祖國的繁榮。如今的中國,不管是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還是不斷產生的新興產業行業,都給身處新時代的我們提供了施展抱負的機遇,展現才華的舞臺。相應的,我們愛崗敬業、腳踏實地、銳意進取、求真務實的品質不僅能讓我們成為更加優秀的個體,更是讓整個中國迸發出奮進向上的力量。
當代中國青年施展才乾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也都對未來有無比美好的期許,要實現這些期許,沒有一種“螺絲釘”精神是萬萬不成的。鄉村振興事業需要新時代農人吃得下“晴天出門一身土,雨天出門一腿泥”的苦,將論文寫在山川大地上,將汗水灑在跋山涉水的路途上;科技事業需要無數的科研人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從零開始克服“卡脖子”的困境,突破國外的技術“圍堵”;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全軍官兵枕戈待旦、苦練精研,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擊退一切來犯之敵……
今天,“雷鋒”這個名字仍然在激勵人們更加自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他所散發的光和熱,仍在感召一代代中國人接續奮鬥。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唯有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搏擊、成長、進步,才能不負時代、無愧青春。
第79集團軍某旅“雷鋒班”參加連隊組織的戰備演練。來源:新華社
什麼是時代的美?這本在中國大地上傳頌了半個多世紀的《雷鋒日記》中記錄著最為樸素但最為真摯的答案——
“戰士那褪了色的、補了補丁的黃軍裝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漬斑斑的藍工裝是最美的,農民那一雙粗壯的、滿是厚繭的手是最美的……為社會主義建設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靈魂是最美的。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美。如果誰認為這並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們的時代。”
(執筆:趙鐳餉、李佳琦、李慶桐)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趙鐳餉 李佳琦 李慶桐
編輯:楊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