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萬餘名群眾擺脫貧困,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

4.4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加入

讓新疆林業領域在天山南北

多了一股充滿活力的力量

4年多時間

透過將生態護林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

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掌握了技能

實現了就業,擺脫了貧困

藉由這一制度

新疆的生態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

也有了更為堅實的基層支撐

邁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4.4萬餘名群眾擺脫貧困,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

尉犁縣林業和草原局胡楊林管護站工作人員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段胡楊林巡查(攝於4月17日)。該縣境內分佈著80萬畝胡楊林,管護站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巡查,做好胡楊林防火工作。□李飛攝

精準識別 貧困戶成為護林員

11月16日,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阿魯艾日克村,吐遜·託乎提穿上藍色的工作服,帶著饢和水出發了。今天的任務是巡林,他和同事們在林帶裡魚貫而行,金黃的落葉被踩出沙沙的聲音。

南疆氣候乾燥,吐遜在林間四處穿梭,檢視每一處可能的起火點,3公里的林段,他需要仔細巡查。而這一日的工作內容都被詳細記錄下來,拍照上傳,成為第四季度護林員工作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之一。“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具體內容,不是漫無目的在林子裡轉,和以前散漫生活不一樣,現在我是個護林人,什麼都是有標準的。”吐遜說。

不僅是吐遜,從2016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啟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以來,截至2020年,共下達新疆生態護林員名額指標44332個,涉及我區10個地州、53個縣市,其中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共安排生態護林員39787人。所有生態護林員都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按照標準化的工作流程,行走在天山南北的林海之中。

以中央相關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為基礎,新疆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實施細則》,按照“堅持精準自願、公開公正、穩定持續、統一管理”的原則,在法治框架內依法依規展開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

“我們把生態護林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透過縣、地州市、自治區林草和扶貧部門聯合建立三級稽核機制,對各地上報的生態護林員基本資訊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資訊庫進行核對,聯合建立生態護林員動態調整機制,每季度排程各相關縣市在崗生態護林員情況,確保生態護林員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扶貧辦負責人張建江說,“這4.4萬多人,按照每人每年1萬元補助標準,輻射帶動了8.8萬人穩定脫貧。”

4.4萬餘名群眾擺脫貧困,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

6月4日,尉犁縣林業和草原局胡楊林管護站工作人員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段胡楊林巡查(本報資料圖)。□李飛攝

學得一技 脫貧後拓寬致富路

在烏什縣阿合雅鎮麻扎村,艾海提·努爾已經越來越熟悉沙棘修枝的工作。這是一門技術活兒,在他成為生態護林員前,艾海提對此完全沒有概念。“我申請並透過稽核,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後,才發現這份工作讓我得到的不光是工資,還有技術。”

“我第一次知道巡林過程中還需要給樹木修枝撫育,並且在林業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培訓中掌握了關於沙棘種植的一系列技術。”艾海提說,“這個真的好,有人手把手教,以前全是自己摸索,有人教沒人教,差別大著呢。我現在除了工資和種地收入,還可以用自己學到的技術打工。我們烏什種了很多沙棘,只要技術好,就有幹不完的活兒。去年我就掙了4萬多,已經脫貧了。”

技術培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後得到的最重要收穫之一。當穩定的工資讓他們和家人基本生活無憂時,護林員培訓中學到的林業技術,讓他們有一技傍身,從而為拓寬致富道路創造了更多可能。

在洛浦縣納瓦鄉諾布依村,阿布來提·阿布拉家曾經就靠8畝地務農為生,家中還有3個孩子,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窮而又看不到希望,讓這個家庭矛盾不斷。自從2018年當上生態護林員,掌握了林果管理技術的阿布來提一下成為遠近聞名的香餑餑。

“現在周邊誰有林果方面的技術需求,都會找我,在村裡和林業部門的支援下,我還承包了40畝櫻桃地,40%的收益分給貧困戶。”冬日裡,阿布來提笑得很暖,“我覺得現在頭頂上的天,特別藍!”

這是一個逐步邁向良性的迴圈,各級林草部門挑選林果標準化管理技術成熟、責任心強的“土專家”,以“師傅帶徒弟”的模式管理和帶動護林員隊伍,抓住特色林果業施肥、整形修剪、嫁接改優、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時期,大力開展林果管理科技培訓工作,深入一線開展“面對面”“手把手”跟蹤服務,確保標準化生產技術到鄉、到村、到社、到點、到戶、到人。最終,層層舉措產生的合力,結出了脫貧碩果。

4.4萬餘名群眾擺脫貧困,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

6月16日,護林員正在察布查爾生態扶貧林管護果樹(本報資料圖)。□王臻攝

群體效應 促進生態經濟雙雙向好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林果質量越來越優,是近幾年來新疆社會發展中顯著的變化。在這其中,生態護林員的作用功不可沒。“44332名生態護林員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張建江說,“透過一系列培訓,他們開闊了視野,掌握了技術,不僅自己成功脫貧,更成為新疆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的重要推力。”

2019年,溫宿縣依希來木其鄉阿克託合拉克村村民塔西古麗·艾麥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自此,熟悉的胡楊變得陌生,然後又變得熟悉起來。“以前光知道是胡楊,當了護林員後才明白這林子在生態上的意義,現在對它的愛又深了一層,認識不一樣了嘛。”

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森林資源稀缺、土地沙化等問題高度重合,使之成為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生態護林員專案是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機制,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手段,實現了‘以林養人’和‘護林脫貧’的雙贏。”張建江說。

目前,生態護林員有效管護著南疆深度貧困地區的1069.57萬畝森林、230.51萬畝溼地,228.21萬畝的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以及9540.69萬畝的可利用草原。

與此同時,在自治區連年開展的“百千萬培訓行動計劃——林果科技進萬家”活動中,自治區和各級林草部門組織的專家,在田間地頭培訓時,必然面對的群體之一,就是散佈在天山南北的生態護林員。

在墨玉縣烏爾其鄉巴扎博依村,艾克木·阿卜杜哈力和村裡其他十幾名護林員,成為巴扎博依村核桃產業的“守護神”。“技術都是在生態護林員培訓中學的,”艾克木說,“但現在我們的技術可以為全村服務,個人收入提高了,村裡核桃的整體質量也上去了。”

類似的情形在多地上演。在管護任務完成後,南疆各地均組織生態護林員組建林果技術服務隊,參與密植園改造、果樹嫁接、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林果示範園建設等一系列林果提質增效工作,這在增加生態護林員收入的同時,穩步推進著南疆林果主產區林果業的發展。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疆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03 字。

轉載請註明: 4.4萬餘名群眾擺脫貧困,荒山披綠成脫貧“靠山”! - 楠木軒